刘秀美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1
- 供职机构:台湾东华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空间移动下的想象与认同——论张系国小说中“地方”意义的形塑与转折被引量:1
- 2015年
- 张系国于懵懂之年随父亲移居台湾,此行是他的第一次空间移动。1966年前往加州柏克莱分校就读是张系国第二次空间移动,但他与"移动所在"产生较长久连结的空间移动大约可分成两阶段:1949年在政治动荡下的被动式迁徙及1973年在半被动式下离开台湾前往美国,两次移动路径跨越大陆、台湾及美国三个不同空间。就张系国的创作时间与位置而言,三个空间分具不同存在意义。对张系国而言,台湾始终是那个无可替代的故园。最终在以"台客"呈现文化混杂与融合包容性新意下,台湾始终如影随形。
- 刘秀美
- 关键词:地方感
- 历史的诗意想象-记斯卡罗遗事
- 本文以记斯卡罗遗事为例,分析了没有文字部落记录史志时口述历史传说文本生成的语境以及时序交错的口头叙事文本。因此,在让部落新一代有机会看到小说形式部落史的诉求下,以小说为无文字民族写史也可能是另一种历史叙事的出路。
- 刘秀美
- 关键词:小说创作艺术特色写作技巧
- 民俗与人情——论沈从文《萧萧》被引量:11
- 2011年
- 沈从文的作品构筑了湘西的民俗风情画及人性善美面所展现的乡土人情,以此而言,的确和老舍、赵树理等出身于民间的作家一样有着描绘民间文化自由自在精神的本质。这些作家都善于运用民俗承载民间充满着清新刚健的生命情趣与活力;然而民俗并非全然正面,人情也未必美善。《萧萧》一文内容述及封建社会对女性带来极大精神创伤的"童养媳"习俗及民间以私法惩罚情感出轨者的陋习。沈从文综合了风土描写、人道主义与知识分子的批判,从"山山水水和人物风俗"的美善视角书写出《萧萧》中的悖反与颠覆。因成长环境使然,他善于将民俗风土运用于创作中,再加上受到来自周作人"人学"的影响,对社会上有违人道的事件有所反映。《萧萧》在沈从文"追求美善人性"的思考下,综合了看似矛盾的陋俗与乡土中的良善人情。
- 刘秀美
- 关键词:《萧萧》民间文化人道主义
- 台湾原住民族女性书写中的族群民俗传统被引量:1
- 2011年
- 台湾原住民族作家于1980年代开启了边缘发声的行动,在初始的文化发声期与汉族作家书写的发展历程一致,以"男性"为主流,至1990年代原住民族女作家始加入文化发声的行列。她们在追索自我存在的价值过程中,透过与女性生命历程相关的民俗变貌书写,呈现族人的离散境遇与日渐疏离的传统。
- 刘秀美
- 关键词:女性书写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