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华 作品数:11 被引量:25 H指数:3 供职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更多>>
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内、外踝部缺损 被引量:8 2007年 目的探讨采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简便修复内、外踝部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应用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内、外踝部缺损创面8例,其中男6例,女2例。年龄18~54岁。车祸伤4例,慢性溃疡2例,烧伤2例。病损部位:内踝部缺损3例,外踝部缺损5例。其中踝部骨质外露2例。创面范围:4cm×4cm~6cm×8cm。皮瓣切取范围5cm×6cm~11cm×9cm,蒂长6~11cm,筋膜蒂宽2.5~4.0cm,蒂部带窄条皮肤宽1.5~2cm。结果临床应用8例,术后皮瓣均成活,仅1例皮瓣远端3cm处,出现小水泡,少数表皮脱落,经拆线减张、换药后愈合。8例患者经6~18个月随访,修复后创外观满意,功能接近正常。结论大隐静脉-隐神经营养血管逆行岛状皮瓣血运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色泽与踝部相近,邻近转移,操作简便,是修复内、外踝部缺损的一种安全有效的简便方法。 左宗宝 李小静 宁金龙 张林 朱飞 王春 刘超华关键词:大隐静脉 隐神经 岛状皮瓣 踝部 SPARC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观察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重组人SPARC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实验组),并与空白组作对照。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其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情况。结果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实验组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SPARC能显著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Ⅰ型胶原蛋白基因的表达。 王春 李小静 刘超华 朱飞 张林 翁晓娟 郝冬月关键词:增生性瘢痕 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与凋亡机制影响的初步探讨 2009年 目的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Ⅰ型受体以及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1)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10,20,40,80,160μmol/L)5-氟尿嘧啶干预24,48,72h。(2)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MTT)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3)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TGF-βI型受体的表达及对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MTT实验中,当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作用24h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免疫印迹法实验结果如下:①与空白对照组相比,TGF-βI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TGF-βI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经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干预后,实验组Bcl-2蛋白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Bax蛋白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TGF-βI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具有抑制增殖和诱导凋亡的作用。 潘祝彬 李小静 左宗宝 刘超华 王春关键词:瘢痕疙瘩 氟尿嘧啶 SMAD7 细胞凋亡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在病理性瘢痕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观察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ecreted protein,acidic and rich in cysteine,SPAR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瘢痕患者的瘢痕疙瘩和3~12个月增生性瘢痕组织各26例;另取手术剩余的正常成人皮肤组织5例;所有标本用40 g/L甲醛固定,行连续切片,厚4μm,应用链菌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标记物免疫组织染色法染色。同时设正常对照(正常皮肤)、阳性对照(胃癌癌变组织)、阴性对照(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鼠抗人SPARC单克隆一抗浓度为1:200。结果正常成人皮肤中SPARC表达稀少,局限在真皮-表皮交界的乳头真皮,部分靠近基底膜血管和皮肤附件。SPARC在增生性瘢痕的真皮瘢痕组织、皮肤附件中低表达,且早期增生性瘢痕中表达无明显强于晚期增生性瘢痕(P>0.05)。在真皮中SPARC呈弥散性散在分布(同增生性瘢痕),阳性信号表达较低。增生性瘢痕及瘢痕疙瘩的SPARC较正常皮肤表达无差异(P>0.05)。结论SPARC在3~12个月增生性瘢痕中呈低表达,在瘢痕疙瘩中低表达。 刘超华 李小静 宁金龙 王春关键词: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病理性瘢痕组织中SPARC的表达变化及意义 2010年 目的观察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SPARC)在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中的表达变化及其意义。方法病理性瘢痕患者52例,其中瘢痕疙瘩(瘢痕组)和增生性瘢痕组织(增生组)各26例,另取正常皮肤组织5例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三组SPARC。将三组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传代培养(4~6代),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其SPARC。结果瘢痕组、增生组中SPARC表达较弱,虽比对照组高,但P>0.05;在早期增生性瘢痕(3~6个月)中的表达与晚期(9~12个月)近似(P>0.05)。瘢痕组、增生组成纤维细胞中SPARC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病理性瘢痕组织中的SPARC均呈低表达,其成纤维细胞中的SPARC呈高表达,这可能与病理性瘢痕的发生有关。 刘超华 李小静 宁金龙 王春关键词:瘢痕疙瘩 增生性瘢痕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陛分泌糖蛋白与皮肤纤维化疾病 2009年 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是纤维化疾病进程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体内外实验表明,其能影响多种细胞的活动,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及其相关的肽与细胞外基质结合,影响细胞外基质的表达,改变细胞形态变化、降低细胞的黏附性、影响细胞的迁移、调节生长因子诱导的细胞增殖及血管发生。这些功能同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鉴于富含半胱氨酸的酸性分泌糖蛋白在多种纤维化疾病中的重要作用,概述其与系统性硬化病、创伤愈合及病理性瘢痕之间的关系及作用机制。 刘超华 李小静关键词:糖蛋白类 皮肤疾病 纤维化 细胞外基质 岛状皮瓣在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整形修复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皮瓣Ⅰ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方法:针对各类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无合适局部皮瓣或邻近皮瓣可利用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大小设计耳前窄蒂侧颌颈皮瓣、颏下动脉... 朱飞 宁金龙 李小静 张林 刘超华关键词:面部皮肤 软组织缺损 岛状皮瓣 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2008年 背景:很多实验已证明5-氟尿嘧啶应用于瘢痕疙瘩治疗可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作者所查针对5-氟尿嘧啶经由转化生长因子β信号通路作用于瘢痕疙瘩分子机制的报道较少。目的:实验拟观察5-氟尿嘧啶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观察实验,于2007-02/10在安徽医科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完成。材料:标本分别取自因瘢痕疙瘩入院的6例整形手术患者。方法:①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取4~6代传代细胞加入5个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10,20,40,80,160μmol/L)干预24,48,72h。②待细胞长至80%汇合时,加入5-氟尿嘧啶配成10,20,30μmol/L3个药物干预浓度组,每组再加入转化生长因子β1继续培养。设空白对照和单纯加转化生长因子β1(5μg/L)的阳性对照。主要观察指标:①利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法测定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的增殖能力。②蛋白免疫印迹检测各组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中Smad7和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结果:①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作用24h时未发现成纤维细胞死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他浓度下作用各组均有显著的成纤维细胞死亡现象(P<0.01)。②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转化生长因子β1组Smad7表达明显减弱,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则显著增强(P均<0.01)。③加入5-氟尿嘧啶干预后可显著增强Smad7的表达,且在5-氟尿嘧啶浓度为20μmol/L时的表达最强(P<0.01)。④不同浓度5-氟尿嘧啶对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表达无明显影响。结论:5-氟尿嘧啶浓度为10~20μmol/L时无细胞毒性,与转化生长因子β1共同培养成纤维细胞,能够提高该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诱导的Smad7表达,但对于转化生长因子βⅠ型受体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潘祝彬 李小静 王明丽 刘超华 左宗宝关键词:氟尿嘧啶 SMAD7 转化生长因子Β I型受体 改良双环法结合脂肪抽吸术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 目的探索手术治疗男性乳房肥大症简便、安全、有效的新术式、新方法。方法采用局部肿胀麻醉,于胸大肌筋膜浅面先行肥大乳房堆积脂肪抽吸,仅保留皮下薄层脂肪组织,然后视皮肤松弛情况,以改良双环法去除多余表皮,收紧皮肤。结果临床应用... 朱飞 李小静 张林 刘超华 翁晓娟关键词:男性乳房肥大 双环法 吸脂术 文献传递 岛状皮瓣在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2010年 目的探讨应用岛状皮瓣I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优越性。方法针对各类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无合适局部带蒂皮瓣可供利用者,根据缺损部位、面积大小设计应用耳前皮下蒂侧颌颈岛状皮瓣、颏下动脉岛状皮瓣、内眦动脉岛状皮瓣、眼轮匝肌蒂岛状皮瓣及鼻唇沟皮下蒂岛状皮瓣等进行I期修复。结果共48例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上述岛状皮瓣修复,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其中35例患者随访1~36个月,均获得良好的外形和功能恢复,效果满意。结论上述岛状皮瓣血供可靠,肤色质地好,供区多较隐蔽,手术操作也较为简单,安全快速,是I期修复面部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 朱飞 宁金龙 李小静 张林 刘超华关键词:面部 皮肤缺损 岛状皮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