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伟民
- 作品数:56 被引量:342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义乌模式:从市镇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历史考察被引量:22
- 2002年
- 本文认为自宋代以来中国部分地区形成了一种市镇经济形态 ,义乌小商品市场是在社会分工和生产的专业化推动下兴起的 ,而市场又反过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并使市镇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其中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对义乌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义乌模式的形成又是区域历史发展的结果。
- 包伟民王一胜
- 关键词:义乌模式市镇经济市场经济小商品市场区域历史
- 唐代市制再议被引量:13
- 2011年
- 中国古代完全意义上的城市是经过城堡—都邑—城市的演化脉络逐步发展起来的。唐中宗景龙元年敕令"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一向被论者当做市场官设的关键论据,但史文未见唐代政府取缔"非法"市场的记载,各地作为基层市场的草市也多有发展,佐以其他论据,似可说明这一敕条的主要用意在于控制官吏的数量,而非市场本身。此外如分行列市、市场定时启闭、时估、不得更造偏铺等关于市场监管的种种制度条文,或源自历史因革,或出于论者误读,并非一定说明唐代政府控制城市市场的用意。唐代城市市场制度的某些内容虽然不如后代"自由",但从历史承袭的视角看,其实反映着中国古代城市市场制度不断演进的轨迹,是符合当时商品经济发展水平实际要求的。从唐代到宋代城市市场的演变,其间制度的裂变也许不如前人想象的那么剧烈,而前后因袭的痕迹则无疑要明晰得多。
- 包伟民
- 关键词:市场管理
- 新世纪南宋史研究回顾与展望被引量:1
- 2016年
- 进入21世纪以来,在宋代史研究领域中,一个相当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关于南宋时期历史的研究有了显著的进展。经常回顾、归纳一个学术领域的状况,冷静客观地分析其成绩与不足,思考其学术成长的动因,讨论其今后可能深化的着力点,是推动它进一步发展的有效方法。有鉴于此,本文首先大致归纳近十余年来南宋史研究的学术动态,并在此基础之上.
- 包伟民
- 关键词:宋史研究学术领域南宋时期学术动态
- 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9年
- 九月的杭城,桂子飘香,嘉宾云集。由浙江大学、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汉学研究与中国社会科学的推进”国际学术研讨会,经过两天的研讨,于2008年9月27日在杭州圆满落下帷幕。
- 包伟民
- 关键词:社会科学
- 宋徽宗:“昏庸之君”与他的时代被引量:12
- 2009年
- 包伟民
- 关键词:宋徽宗学术论著学术界王夫之
- “地方政治史”研究杂想被引量:9
- 2009年
- 中国传统政治史研究的深入,有待于学者将目光从中央转向地方。有三个问题值得关注。其一是如何将研究者的视角从此前所习惯的以国家为主角、从朝廷向下俯视,改为由下向上,让地方各种群体成为政治的主角来观察;其二是如何摆脱目前在政治史领域存在的大一统的视野,改为从富有各自特色的地方政治立场出发,去观察、去描述各地可能具有的区域特征,三是如何面对地方政治史研究可能存在的文献资料不足的困境。在历史学研究过于"技术化"的当下,强调对历史的人文学科式的体悟,是重要的。
- 包伟民
- 关键词:政治史中国历史经济史
- 走向自觉——近百年宋代财政史研究回顾与反思被引量:7
- 2003年
- 本文对 2 0世纪中国大陆地区宋代财政史研究作了回顾 ,归纳其成就 ,反思其不足 ,并在这一个案的基础上 ,对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提出一些思考。指出摆脱自在 ,走向自觉———自觉的创新意识、批判精神、本土取向、全局观念、学术史关怀 。
- 包伟民
- 关键词:宋代财政史赋税制度财政机构财政开支
- 行都的意义:南宋临安城研究再思考
- 2022年
- 杭州在南宋初年被骤然建为行都,其原来作为地区中心城市的行政地位、地理条件与经济资源等因素,以及南宋朝廷不得不坚持其作为行都而非京师的政治定位,在许多方面影响了它的面貌与发展历程。入元以后,中心地位既失,复为地方性城市,泯然众人。因此,南宋临安无疑是一个观察传统时期行政地位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的难得例证,以此视角深入探讨,应该成为我们分析南宋临安乃至传统时期城市的一个不应忽视的方向。
- 包伟民
- 关键词:南宋城市史
- 新旧叠加:中国近古乡都制度的继承与演化被引量:18
- 2016年
- 中国帝制国家出于统治地方与征取赋役等目的,历代都十分重视对基层管理组织的建构。唐末以来,作为联户组织的乡里体系不断蜕化,经过北宋前期的乡管制,到熙宁年间逐渐形成以乡为税率核算单位、以保甲为基层管理组织的乡都制。与此同时,传统的"里"则基本蜕化成为了地名,其涵盖范围大者用以指称某一地域,范围小者则指称某一具体聚落,本人曾将这一历史过程归纳为地域化与聚落化。这一归纳的主要论据,出于存世宋元地方志记载"乡村",绝大多数仍作乡—里区划编排,而同时期乡村实际运作之中的基层管理体系,则为乡区之下保甲制,或简称乡都制。这已是学界共识。但随着制度蜕化,基层管理体系从联户组织走向地域组织,实属常规。及至南宋中后期,乡都组织也开始了地域化过程,到宋末元初,才基本完成。这是自唐末以来乡村基层组织的第二轮地域化,从宝祐《重修琴川志》到《至正金陵新志》,可以为我们提供这一轮演变的具体例证。此题的意义在于:存世宋元地方志关于"乡村"的记述极其复杂,区划名称有乡、里、村(邨)、社、都、保、管、坊、耆和团等等多种,它们相互之间的编排更令人眼花缭乱,其中不少为各地实际运行之中的基层管理组织,更多则属于经过从唐末到元末前后两轮地域化过程沉淀下来的、已经蜕化了的某种地域或聚落之名,今人唯有将这些复杂的文献记载梳理清楚,才有可能准确地重构关于近古时期乡里组织的史实。
- 包伟民
- 关键词:宋代乡里
- 意象与现实:宋代城市等级刍议被引量:9
- 2010年
- 人口数量是反映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少学者在论著中,从不同的侧面提出了他们关于宋代城市等级的看法,研究思路都是通过广泛搜集文献记载中偶存的宋代城市人口数据的片断信息,归纳得出结论,但相互间歧见颇大。其实,宋人关于城市人口规模的表述更多地是出于意象,宋人的这种意象,与其说主要依据于实际人口数量,不如说依据于城市的行政地位,因此在时人意象中城市规模的差序格局就形成了都城百万家、路治十万家、州军与重要县城万家以及一般县城数千家这样几个等级分明的序列。这说明至少就某种程度而言,在两宋士人的心目中,城市的行政地位比它们的实际规模更为重要。讨论宋代城市发展史不应忽视这一史实。
- 包伟民
- 关键词:宋代城市人口规模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