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锁骨钩钛板在锁骨外端骨折中的应用
- 2010年
- 目的:通过应用锁骨钩钛板对NeerⅡ型锁骨外端骨折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月对13例新鲜NeerⅡ型锁骨外端骨折,行切开复位后,均采用锁骨钩钛板内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个月,通过骨折的愈合情况和肩关节功能活动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按照Lazzcano标准,疗效优12例,良1例,优良率100%,未发生锁骨下神经、血管损伤,无内固定松动及脱落,无骨折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现象。分别于术后6-12个月取出内固定物。结论:锁骨钩钛板治疗NeerⅡ型锁骨外端骨折,具有固定牢固,骨折愈合率高;不损伤肩锁关节面,创伤小;可以早期活动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材料生物相容性好,可在体内长期存留等优点,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 孙斌卢斌吕文玲
- 关键词:锁骨钩钛板锁骨外端骨折内固定
- 左前臂巨大海绵状血管瘤一例报告
- 2010年
- 血管瘤是正常血管的畸形或良性肿物,多于儿童期或青春期发病,逐渐变明显。血管瘤分为3种: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动静脉瘤。本例患者为青年女性,诊断为左前臂海绵状血管瘤。现报告如下。
- 卢斌孙斌吕文玲
- 关键词: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左前臂毛细血管瘤良性肿物正常血管青年女性
-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数字化三维测量及设计
- 2016年
- 背景:对于骨科方面,数字化技术可以对骨折部位进行三维重建,可视下虚拟复位,这不仅可以术前规划手术路径,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还可以对术后的预后进行一定的预测。目的:探讨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置入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应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三维测量及术前设计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昌邑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80例,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传统治疗组和三维设计组,每组40例。传统治疗组常规行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治疗,三维设计组在术前行CT薄层扫描,建立股骨全段数字三维模型,并应用技术手段对其模拟复位,测量髓腔长度及内径,选择规格合适的髓内钉,在此基础上制定修复方案并实施手术。分别记录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中输血量,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对患者髋关节功能进行随访评估。结果与结论:(1)2组病例修复手术均获得成功,手术顺利,其中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方面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总住院时间方面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伤口均一期愈合,至研究结束时,未发现断钉,断棒情况发生;(3)至末次随访时,传统治疗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为95%,三维设计组为93%,2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4)结果表明,应用数字化骨科技术对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修复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患者进行术前三维测量及手术设计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有效改善髋关节功能。
- 陈少明卢斌杨志强周学利陈小华
- 关键词:骨钉骨科植入物数字化骨科股骨转子间骨折髓内钉手术设计
- 游离植皮法一次性修薄臃肿皮瓣7例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通过游离植皮的方法一次性修薄四肢臃肿皮瓣,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1月对7例皮瓣术后臃肿的患者,采用一次修薄植皮术,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5个月,通过植皮皮肤的存活和皮瓣外形等情况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例植皮完全坏死,经再次植皮后愈合,1例边缘部分坏死,经换药后创面愈合,5例完全成活。皮瓣修复后外形、质地、色泽良好,皮肤色素沉着较轻,但感觉恢复较差,皮瓣无臃肿复发。结论:游离植皮法一次性修薄四肢臃肿皮瓣,改变了以往皮瓣去脂术需2次手术完成的做法,且修复后皮瓣外形良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 孙斌卢斌吕文玲
- 治疗股骨干骨折三种方法效果分析被引量:12
- 2016年
- 探讨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远端斜位透视锁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临床疗效。自2010年7月~2014年7月收治应用髓内钉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96例,年龄20岁~63岁,平均40.5岁,其中男60例,女36例,按照A0分型,A型54例,B型30例,C型i2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2例,A组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远端斜住透视锁钉技术,B组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C组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通过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进行疗效评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A组与B组、c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活动度、骨折愈合时间A组、B组、c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结合远端斜位透视锁钉技术治疗股骨干骨折能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了术中出血量及透视次数,避免了过多的医源性辐射,临床疗效满意。
- 陈少明卢斌杨志强王宝九冯振东
-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小切口复位交锁髓内钉
- 跟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的探讨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钛板内固定术后皮肤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降低皮肤坏死的发生率。方法:对21例跟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后,采用跟骨钛板固定治疗,术后随访3-6个月,平均5个月。结果:7例切口皮肤边缘坏死,坏死率为33.3%,坏死部位均为"L"型拐角处的近端皮瓣顶点。结论:重视围手术期的处理及规范手术中的操作,可以降低皮肤坏死率,但受伤情况与该部解剖仍是造成皮肤坏死的重要因素。
- 孙斌卢斌吕文玲
- 关键词:跟骨骨折钛板坏死
- 钢针合并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卡环)治疗锁骨骨折的疗效分析
- 2009年
- 目的通过应用钢针髓内固定同时合并使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卡环)髓外固定治疗锁骨骨折,探讨其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4月~2009年4月对40例锁骨骨折,行切开复位后,采用钢针髓内固定同时合并使用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卡环)髓外固定治疗,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6个月。结果所有骨折均愈合良好,无内固定松动、脱落、骨折畸形愈合等,分别于术后3~5个月取出钢针,术后6—12个月取出环抱器(卡环),27例单纯取出钢针,未取出环抱器(卡环),无不良反应。结论钢针同时合并镍钛记忆合金环抱器(卡环)手术,有操作简便、固定牢固、允许患者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低等优点,是治疗锁骨中段和中外1/3处骨折的一种理想的方法。
- 孙斌卢斌吕文玲
- 关键词:锁骨骨折
- 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23例体会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的腰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技术(TLIF)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及优缺点。方法自2006年以来应用TLIF技术治疗极外侧腰椎间盘突出23例,年龄33~67岁,其中男18例,女5例;L3~46例,L4~514例,L5S13例;单间隙突出4例,双间隙突出10例,多间隙突出9例;均应用单枚肾形Cage进行操作。结果采用中华骨科学会脊柱组腰背痛手术评定标准,优15,良6,可2例。优良率达91.3%。结论 TLIF治疗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野清晰,直视下操作不易损伤神经根,创伤小,对腰椎稳定性影响较小,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 卢斌
- 关键词:椎间融合
- Poland综合征并指畸形修复1例
- 2010年
- Poland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但并非罕见的先天性畸形,又称胸大肌缺如、短指并指综合征,此综合征1841年由Po-land提出。本例患者为少年男性,诊断为Poland综合征。现报告如下。
- 孙斌卢斌吕文玲
- 关键词:综合征并指畸形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与半月板白区修复中新生血管的长入被引量:4
- 2011年
- 背景: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研究集中于对皮肤坏死、肌腱的修复作用,对半月板的影响研究甚少。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能否促进血管向损伤半月板的白区生长及半月板白区愈合。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24只随机选择左后肢或右后肢作为实验组,另一条后肢作为对照组,均建立半月板后角损伤模型,实验组关节内注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术后1,3,6,12周切除半月板,制作切片进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术后1周,实验组较对照组血管增生,成纤维细胞丰富,并且有透明软骨细胞出现。术后3周,实验组的软骨层明显较对照组厚。术后12周,实验组软骨层出现成骨基质和成骨细胞。结果提示术后早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促进了血管的发生,从而促进损伤区的修复;但晚期随血管的长入,促进了软骨内化骨,损伤了已修复的软骨层。
- 孙延山卢斌姜鑫张益民郭永智王军刘建永李伟曹学军
-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半月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