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仲玮

作品数:1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海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高等学校高层次人才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5篇硫化物
  • 10篇多金属
  • 10篇多金属硫化物
  • 10篇金属硫化物
  • 7篇热液区
  • 7篇西南印度洋
  • 7篇南印度洋
  • 7篇矿物
  • 6篇块状硫化物
  • 5篇洋中脊
  • 5篇热液活动区
  • 5篇海底
  • 5篇海底热液
  • 4篇银矿
  • 4篇银矿物
  • 4篇FE-CU
  • 3篇银金矿
  • 3篇同位素
  • 3篇热液硫化物
  • 3篇西南印度洋中...

机构

  • 19篇中山大学
  • 6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国家海洋局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威斯康星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作者

  • 19篇吴仲玮
  • 16篇孙晓明
  • 13篇王琰
  • 7篇徐莉
  • 6篇梁业恒
  • 5篇石贵勇
  • 4篇戴瑛知
  • 3篇邓希光
  • 2篇芦阳
  • 1篇陆红锋
  • 1篇张美
  • 1篇林志勇
  • 1篇付宇
  • 1篇黄毅
  • 1篇王驰

传媒

  • 6篇矿物学报
  • 4篇第六届全国成...
  • 2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科学通报
  • 1篇矿床地质
  • 1篇岩石学报
  • 1篇第四届全国成...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4
  • 8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印度洋海岭Edmond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贵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作用
迄今为止,已发现有自然金产出的现代海底热液系统及其相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主要分布于大西洋的慢速扩张洋脊和西太平洋的弧后盆地内。本研究选取3个典型的采样站位,利用电子探针、环境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子吸收...
吴仲玮孙晓明石贵勇戴瑛知
关键词:块状硫化物赋存状态
文献传递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Fe-Cu-Zn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步研究
2013年
海底热液硫化物是一种重要的海底矿产资源,并在全球范围内的大洋中脊、海山及弧后盆地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战略意义,其中西南印度洋中脊(SWIR)热液体系更因其超慢速的扩张速率而在全球大洋中脊系统中独具特色,且研究程度较低(陶春辉等,2011)。
王琰孙晓明吴仲玮邓希光徐莉梁业恒
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物海底热液硫化物海底矿产资源西南印度洋
中印度洋海岭Edmond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自然金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0
2011年
位于中印度洋中速扩张洋脊的Edmond热液区块状硫化物矿石样品主要分为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的富Fe块状硫化物、热水沉积成因的富含硅质块状矿石和以硬石膏为主的硫酸盐矿石等3种不同类型。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在硫酸盐矿石和富Fe块状硫化物中首次发现了自然金,最大粒径可达20μm左右,主要呈不规则粒状或板状与硬石膏、闪锌矿等硫化物颗粒紧密共生,少量以次显微金形式沉淀在自形黄铁矿晶体表面。电子探针分析结果显示,晚期形成于中低温条件下的贫Fe闪锌矿中Au富集程度普遍较高(平均含量约为6700×10-6);Ag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于与闪锌矿、黄铜矿伴生的硫盐矿物中(5.0%~6.7%Ag),这表明贵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作用与海底热液活动晚期的中低温成矿阶段有关。推断Au在该研究区以高温、酸性和氯度较高为特征的热液流体中主要呈AuCl2-或AuHS0形式迁移。而海水与热液流体混合、喷口流体发生相分离以及传导冷却作用,被认为是导致Au有效沉淀的重要控制因素。
吴仲玮孙晓明戴瑛知石贵勇王琰芦阳梁业恒
关键词:自然金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纳米矿物学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现代海底"黑烟囱"及其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是一种正在形成的矿床,是研究热液成矿的"天然实验室",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经济价值,也因此备受科研学者的青睐(Herzig&Hannington,1995)。在这个"天然实验室"中,海底热液活动既有正在形成大量的贱金属(Cu、Fe、Zn)硫化物矿床,也有金。
王琰孙晓明吴仲玮邓希光徐莉梁业恒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黑烟囱矿物学特征银金矿热液活动区
中印度洋脊Edmond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中超显微金银矿物的发现及其成矿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迄今为止,前人已在位于大洋中脊、海山以及弧后盆地热液活动区的部分块状硫化物矿床中发现有大量自然金、银金矿和自然银产出(Hannington et al.,1986,1991,1995;Herzig et al.,1993;Murphy&Meyer,1998;Moss&Scott,2001;Petersen et al.,2002)。但总体而言,Au-Ag系列独立矿物在大多数沿快速-中速扩张洋脊分布。
吴仲玮孙晓明Huifang XUHiromi Konishi王琰
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物银金矿块状硫化物热液活动区自然银
西南印度洋超慢速扩张脊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Fe-Cu-Zn同位素组成特征初步研究
本文样品包括6个西南印度洋中脊(分别采于49.30E,49.60E和50.50E)的海底热液硫化物样品,对其做Fe-Cu-Zn同位素测试并进行对比分析.利用多接受电感祸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 )首次得到了西南...
王琰孙晓明吴仲玮邓希光徐莉梁业恒
关键词:多金属硫化物同位素热液区
文献传递
中印度洋脊热液活动区多金属硫化物Fe-Cu-Zn同位素组成特征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近十多年来,随着非传统稳定同位素分析测试技术的迅猛发展,铁、铜、锌等过渡族金属元素的同位素体系已广泛应用于海洋科学、矿床学、环境地球化学等诸多地学研究领域(Maréchal et al.,1999;Zhu et al.,2000;蒋少涌,2003;王跃和朱祥坤,2010a,b,2012)。
吴仲玮孙晓明王琰梁业恒徐莉
关键词:热液活动区多金属硫化物分析测试技术海底热液东太平洋海隆
中印度洋海岭Edmond热液区块状硫化物中贵金属元素的富集成矿作用
2009年
吴仲玮孙晓明石贵勇戴瑛知
关键词:块状硫化物热液区热液系统硫化物矿石热液流体海底热液活动
西南印度洋中脊热液区海底玄武岩元素地球化学原位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对西南印度洋中脊壬液区海底新鲜和蚀变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原位元素地球化学分析,发现其中的蚀变矿物主要为绿鳞石。电子探针及能谱线扫分析显示杏仁状绿鳞石从核部到边部具有K含量降低而Na含量有所升高的特点,指示边部绿鳞石转化为皂石。绿鳞石为低温(<50℃)的氧化条件下的蚀变矿物,而皂石则在较低水/岩值、还原性更强的条件下形成,转化过程暗示了蚀变环境由氧化环境转化为还原环境。以电子探针为内标,利用LA-ICP-MS对蚀变矿物做原位的稀土元素分析,大部分结果均有Eu正异常的特点,指示了蚀变流体从氧化性向还原性转变,并且还原性流体对早期蚀变矿物进行了叠加改造。而蚀变区和未蚀变区的基质长石原位稀土元素对比研究则表明后期还原性热液蚀变流体对稀土元素进行了淋滤,从而导致了蚀变区稀土总量下降且出现Eu正异常的特点。由此可见,热液系统中淋滤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王琰孙晓明徐莉梁业恒吴仲玮付宇黄毅
关键词:西南印度洋中脊蚀变矿物LA-ICP-MS元素地球化学
南海台西南盆地自生管状黄铁矿中纳米级石墨碳的发现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示踪意义被引量:4
2011年
海底天然气水合物是十分重要的能源矿产,目前主要是根据似海底反射面(BSR)等地球物理方法和海底地球化学异常示踪其存在.此外,与天然气水合物有关的自生矿物如碳酸盐、硫酸盐和硫化物等矿物也是重要的示踪体系.本文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对来自南海台西南盆地沉积物中的自生管状黄铁矿进行了系统的观测,发现它们主要由草莓状黄铁矿组成,且在草莓状黄铁矿中首次发现了纳米级的低结晶度石墨碳,它们主要呈现出似纳米碳管和纳米锥形状,而且与黄铁矿密切共生,显示它们可能主要形成于含C过饱和C–H–O流体的沉淀.黄铁矿在CH4转变为原子C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自生管状黄铁矿中新发现的纳米级石墨碳,显示其沉积时沉积岩围岩中存在CH4过饱和流体,因此可作为天然气水合物又一重要示踪矿物.此外,低温环境中纳米石墨碳的发现对石墨的实验室合成和工业生产等有借鉴意义.
张美孙晓明徐莉XU HuiFangKONISHI Hiromi芦阳陆红锋吴仲玮
关键词:天然气水合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