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冬燕
- 作品数:24 被引量:136H指数:6
-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癫癎患者生活的质量及其评定工具被引量:5
- 2006年
- 生活质量应能反映多维的健康状况,至少包括由疾病或治疗引起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效应。相关的生活质量评定工具通常分为一般(不针对特定的年龄、疾病或治疗组)和特异(针对特定的症状、疾病或与治疗相关的患者的情况)两种。理想的生活质量评定工具应满足正确性、使用的广泛性和量表内容的特异性。同时满足这3个要求的有WPSI,ESI-55,QOLIE,LiverpoolBatteries等,研究癫患者生活质量时可作为首选。另外SF-36,改良SEALS等满足其中两个要求,可根据需要选用,因为可与对照组比较,预计将来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其他的生活质量评定工具,都推荐作为次选。我们也建议同时使用一般和癫特异生活质量量表。
- 吴冬燕丁玎洪震
- 关键词:癫痫生活质量
- 发作性睡病伴RBD相关因素研究
- <正>目的发作性睡病是一种以白天过度嗜睡为特点的慢性中枢性嗜睡疾病,伴猝倒、睡瘫和入睡期或觉醒期幻觉等症状。随着研究的深入,更多的症状被报道,其中包括了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本文将研究发作性睡病与快动眼睡眠期行为障碍(r...
- 罗琰文于欢吴冬燕王玥吴洵昳朱国行
- 文献传递
- 神经电生理对发作性睡病伴快动眼睡眠行为障碍的诊断价值
- 目的:分析发作性睡病伴RBD和原发性RBD的患者在REM睡眠期运动事件上的异同;并尝试设立一个客观标准(cutoff值)来诊断发作性睡病中的RBD症状.
方法:收集从2010年5月至2015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
- 罗琰文于欢吴冬燕朱国行
-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神经电生理检查
- ABCB1基因多态性与抗癫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多药耐药基因ABCB1多态性在癫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并探讨其与癫耐药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收集正规服用抗癫药(AEDs)且依从性好的癫患者852例(癫组),分析其临床特点;同期选取相同地区的非癫者1 003例为对照(对照组)。癫组再分为耐药亚组(671例,服用3种或3种以上AEDs,癫发作次数在随访前1年仍≥1次)和控制亚组(181例,AEDs治疗,随访前1年无癫发作)。利用Mass ARRAY时间飞行质谱技术检测癫组和对照组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应用分子流行病学方法,与对照组比较,分析ABCB1基因多态性在癫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对AEDs疗效的关系。结果对耐药亚组、控制亚组和对照组进行ABCB1基因多态性检测发现3组的SNPs均服从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癫组与对照组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的SNPs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亚组和控制亚组3个位点SNPs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体型分析显示癫组和对照组、耐药亚组和控制亚组3个位点SNPs组成的常见单体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耐药相关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SNPs与耐药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未发现ABCB1基因C3435T,G2677T/A和C1236T位点多态性与AEDs耐药有相关性。
- 吴冬燕丁玎张庆王太平葛炎王剑虹虞培敏洪震
- 关键词:多药耐药ABCB1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型单体型
- 抗癫痫药物的分类、作用机制与不良反应被引量:32
- 2015年
- 抗癫痫药物按作用机制可分为膜稳定剂、减少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提高γ-氨基丁酸能的药物和其他4类。许多抗癫痫药物的作用机制复杂,致使临床中治疗药物的选择及其不良反应均存在不确定性。有些抗癫痫药物有肝酶诱导或抑制作用,故在多药联合治疗或与其他药物合并使用时的代谢速率发生改变。临床上应注意抗癫痫药物的非特异性不良反应,如困倦、头晕等;也应注意各种抗癫痫药物治疗的比较严重的特异性不良反应,如拉莫三嗪可引起严重皮疹、卡马西平会引起白细胞计数降低等。
- 吴冬燕朱国行
- 关键词:癫痫抗癫痫药物
- 癫合并焦虑被引量:2
- 2015年
- 近年来人们日益认识到癫痫(Ep)合并情感性精神障碍的重要性,但多数研究集中干抑郁症。然而,Ep伴发焦虑障碍十分普遍,文献报道焦虑障碍的患病率达111%~46%。有研究表明,Ep和焦虑具有双向联系,且可能有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焦虑严重影响Ep患者的生活质量,放大抗癫药物的不良反应。尽管如此,临床上常忽略对焦虑症状的筛查。Ep患者的焦虑症状可分为仅出现于Ep发作前、中和后(围Ep发作期)的焦虑,类似原发性焦虑障碍的焦虑症,或与Ep本身或其治疗有关的焦虑。对Ep焦虑症状的治疗包括:更有效的控制Ep发作治疗围Ep发作期的焦虑,而大多数形式的焦虑发作以认知行为治疗或药物治疗为主。
- 吴冬燕虞培敏洪震
- 关键词:焦虑
- 自身免疫性脑炎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分析及预后评估
- <正>目的对自身免疫性脑炎继发性癫痫的发作特点及脑电图、影像学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通过随访评估癫痫发作的控制情况,分析其对于评估预后的意义。方法收集自2014年9月至2016年11月于上海市华山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确诊...
- 王剑虹陆瑶王玥葛炎章悦吴冬燕吴洵昳朱国行洪震
- 文献传递
- 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评价唑尼沙胺添加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评价唑尼沙胺作为添加治疗癫癎部分性发作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确诊为有癫癎部分性发作的217例癫癎患者,随机分配入唑尼沙胺治疗组(n=111)与安慰剂组(n=106)进行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多中心平行设计添加治疗。在3个月回顾性基线期后,给予患者初始剂量唑尼沙胺(100mg/片)或安慰剂每次1片,每日1次口服,4周内递增至每次2片,每日2次。分别在治疗0、2、4、8、12和16周时进行随访。主要疗效指标为治疗结束后与基线期比较发作次数减少的中位百分比;次要疗效指标为发作次数减少大于50%的比例。同时观察研究药物的安全性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总发作次数减少率中位数在唑尼沙胺组为33.33%,安慰剂组为0;唑尼沙胺组总发作次数减少〉50%者38例(34.23%),安慰剂组21例(1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5.7159,P=0.0168)。唑尼沙胺组治疗后无发作13例(11.71%),有效25例(22.52%),临床有效率为34.23%;安慰剂组无发作5例(4.72%),有效16例(15.09%),临床有效率为19.81%,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4701,P=0.0135)。唑尼沙胺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唑尼沙胺组较常见的不良反应有思睡、乏力、食欲下降、胃肠道不适、失眠和便秘。结论唑尼沙胺作为部分性癫癎发作的添加药物有确定的疗效,安全耐受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虞培敏朱国行吴冬燕赵忠新陈生弟吴立文丁美萍王得新周列民王学峰周东洪震
- 关键词:抗惊厥药
- 神经电生理对发作性睡病伴RBD的诊断价值
- <正>目的分析发作性睡病伴RBD和原发性RBD的患者在REM睡眠期运动事件上的异同;并尝试设立一个客观标准(cutoff值)来诊断发作性睡病中的RBD症状。方法收集从2010年5月至2015年9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罗琰文于欢吴冬燕王剑虹王玥吴洵昳朱国行
- 文献传递
- 左乙拉西坦添加治疗对难治性部分性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评价新型抗癫药物左乙拉西坦(Lev)作为添加治疗对难治性部分性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43例确诊有癫部分性发作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Lev治疗组与安慰剂组,Lev治疗16周后比较两组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并用QOLIE-31量表对两组癫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定,所有患者在转入Lev开放性治疗6个月后再次进行QOLIE评估。结果:16周治疗期末Lev组癫部分性发作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安慰剂组,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当;Lev组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安慰剂组,两组患者转入开放性治疗6个月后,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结论:Lev作为添加用药治疗成人难治性部分性癫发作,显著减少发作频率、安全耐受性较好,能够提高癫患者的生活质量。
- 吴洵昳洪震朱国行王晋扬虞培敏吴冬燕
- 关键词:癫痫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