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志峰

作品数:8 被引量:24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建省立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用药
  • 2篇上皮
  • 2篇上皮间质
  • 2篇上皮间质转化
  • 2篇生长因子Β
  • 2篇双硫仑
  • 2篇转化细胞
  • 2篇细胞肺癌
  • 2篇小细胞
  • 2篇小细胞肺癌
  • 2篇静脉
  • 2篇间质
  • 2篇非小细胞
  • 2篇非小细胞肺癌
  • 2篇肺癌
  • 1篇单抗
  • 1篇单抗治疗
  • 1篇地平
  • 1篇新辅助化疗

机构

  • 8篇福建省立医院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福建省人民医...

作者

  • 8篇周志峰
  • 2篇许云禄
  • 2篇王少明
  • 2篇阮君山
  • 1篇阳丽梅
  • 1篇蒋婷婷
  • 1篇黄旭慧
  • 1篇陈伟
  • 1篇叶红
  • 1篇刘志华
  • 1篇陈敏

传媒

  • 6篇海峡药学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6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双硫仑抑制非小细胞肺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机制研究
2022年
目的研究双硫仑(DSF)对转化细胞生长因子β_(1)(TGF-β_(1))诱导A549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EMT)的抑制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EMT模型,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活性,通过细胞划痕、基质粘附、内皮细胞粘附、transwell小室实验测定DSF对细胞迁移、粘附和侵袭能力的作用。Western blot分析双硫仑对EMT模型中E-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qPCR检测DSF对Vimentin、E-cadherin以及EMT相关干细胞标志基因乙醛脱氢酶-1(ALDH-1)、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2(SOX2)和Octamer转录因子4(OCT4)等的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DSF可呈现剂量依赖性抑制肿瘤细胞的EMT过程,IC_(50)=80μM。与对照组相比,DSF对TGF-β_(1)诱导的A549发生EMT后迁移、粘附、侵袭能力的增强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DSF显著降低Vimentin的表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且能显著降低干细胞标志基因ALDH-1、SOX2和OCT4的mRNA表达水平。结论DSF能够逆转TGF-β_(1)诱导的A549细胞的EMT过程,从而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可能与下调肿瘤细胞干性相关基因ALDH-1、SOX2和OCT4有关。
周志峰王少明阮君山许云禄
关键词:双硫仑上皮间质转化非小细胞肺癌
双硫仑通过调控ALDH-1抑制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上皮间质转化的机制
2021年
目的探索双硫仑(Disulfiram,DSF)通过调控ALDH-1(乙醛脱氢酶-1)对TGF-β_(1)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影响。方法通过TGF-β_(1)诱导A549细胞构建EMT模型。MTT实验检测DSF对TGF-β_(1)诱导NSCLC增殖的影响。Western blot分析双硫仑对EMT模型中ALDH-1、Vementin、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TGF-β_(1)能有效诱导A549细胞发生EMT,由上皮样转化为间质化形态,而DSF能够逆转TGF-β_(1)诱导的形态变化。DSF对发生EMT的A549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IC_(50)为80μM。DSF显著降低Vementin和ALDH-1的表达,促进E-cadherin的表达。结论DSF通过调控ALDH-1能够逆转TGF-β_(1)诱导的A549细胞的EMT过程,从而抑制细胞的侵袭和迁移。
周志峰王少明阮君山许云禄
关键词:双硫仑上皮间质转化非小细胞肺癌
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66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患者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有33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肌肉注射500μg甲钴胺,1日1次;实验组患者肌肉注射1000U鼠神经生长因子,1日1次;两组患者均肌肉注射4周,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神经感觉传导速度、神经运动传导速度。结果对照组中总有效率为63.64%;而实验组总有效率为87.88%。治疗后实验组的SCV和MCV明显高于与对照组,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在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中临床效果较为明显,在临床中具有推广和应用价值。
周志峰陈伟
关键词:鼠神经生长因子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医嘱分析与干预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 对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16年1~6月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分析,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 依据药品法定说明书及《中国药典》等相关药学资料,对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016年1~6月的不合理用药医嘱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 不合理用药医嘱中存在药物浓度使用不合理、溶媒选择不合理、配伍禁忌、超剂量使用、给药途径不合理、抗生素给药频次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结论药师应提高审方能力,积极与医师沟通,共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保障静脉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周志峰叶红蒋婷婷
关键词:静脉药物配置中心不合理用药
85例硝苯地平不良反应的文献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中有关硝苯地平的不良反应的原始文献,进行整理分析。85例不良反应中,男性的发生率高于女性;50~80年龄段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不良反应出现时间长短:舌下含服<服普通片<口服缓控释制剂;硝苯地平不良反应累及系统主要为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消化道系统、皮肤粘膜系统等。
黄旭慧阳丽梅陈敏周志峰
关键词:硝苯地平药品不良反应
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观察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进展期胃癌患者7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采用奥沙利铂、5-氟尿嘧啶(5-Fu)联合紫杉醇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脂质体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近期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近期总有效率为74.29%,高于对照组的48.57%(χ^(2)=4.884,P=0.027);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VEGF、MMP-9、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4.29%,低于对照组的总发生率37.14%(χ^(2)=4.786,P=0.029)。结论采用奥沙利铂、卡培他滨联合紫杉醇脂质体新辅助化疗治疗进展期胃癌的近期疗效良好,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降低血清VEGF、MMP-9、TNF-α水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周志峰叶炆凤
关键词:进展期胃癌奥沙利铂卡培他滨紫杉醇脂质体新辅助化疗近期疗效
智能化系统在某院PIVAS的应用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3年
目的探讨本院静脉药物调配中心的智能化水平,为PIVAS的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介绍目前本院PIVAS智能化系统组成和实际应用,收集本院智能化系统使用前后贴签、分拣环节工作耗时和产生差错件数,通过比较加以评价智能化系统对本院静脉用药调配工作的影响。结果本院PIVAS使用智能贴签系统后,贴签环节的工作人员从4人减至2人,每袋溶媒平均贴签时间降低76.33%,差错率减少87.48%(P<0.05);使用自动分拣系统后,分拣环节的工作人员由7人减至4人,降低42.86%,每袋输液平均分拣时间用时减少63.66%,差错率减少81.22%(P<0.05)。结论智能化设备在本院的投入使用提高了PIVAS工作效率、降低贴签和分拣环节差错发生率、实现减轻静脉用药调配中心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药学服务质量的目标,推动了本院PIVAS工作流程的升级,促进PIVAS的发展。
卢贞高沁周志峰
关键词:静脉用药药学服务
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不良反应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利妥昔单抗治疗淋巴瘤的不良反应,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参考借鉴。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10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30例,采用泼尼松、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其中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8例,其余22例为中低风险患者,预处理方案为环磷酰胺、卡莫司汀、依托泊苷联合利妥昔单抗,动员方案为依托泊苷、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观察30例患者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86. 7%。22例中低风险患者中,完全缓解例20例、部分缓解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0%。接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8例,均正常实现造血重建。22例中低风险患者采用妥昔单抗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为发热、皮疹、寒战,6例出现异常,发生率为20. 0%,且主要发生在首次利用利妥昔单抗治疗时,经过临床观察发现,适当减缓利妥昔单抗输注速度,或给予地塞米松可缓解输注过程中的不良反应。8例中高风险患者采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出现的不良反应为恶心、呕吐,3例出现异常,发生率为10. 0%;4例出现骨髓抑制情况,经过血小板输注缓解。结论利妥昔单抗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效果良好,中低风险患者应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后效果良好,且在泼尼松、长春新碱、多柔比星、环磷酰胺联合利妥昔单抗治疗方案中及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利妥昔单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周志峰叶炆凤刘志华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利妥昔单抗淋巴瘤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