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燕斌
- 作品数:104 被引量:628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以双侧胸腔积液为首发的石棉胸1例
- 2007年
- 患者,男,80岁,英国籍,日尔曼民族,曾为英国海军海员,1949年来中国,在广东省各地区从事船务机械师工作30年余。有高血压病及慢性咳嗽史。2005年4月因脑梗死住院治疗。胸片发现双侧胸腔积液,此后多次胸腔穿刺抽液、给予抗炎等治疗无效,积液送检示渗出性,X线、B超随访仍存在双侧少量至大量胸腔积液不等。从2006年1月25日起给予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三联抗结核3个月,无明显效果。
- 肖林郭禹标朱智文周燕斌谢灿茂
- 关键词:双侧胸腔积液首发胸腔穿刺抽液大量胸腔积液住院治疗慢性咳嗽
- 经皮肺穿刺及内科胸腔镜肺活检诊断肺隐球菌病的临床分析
- 2015年
- 目的总结肺隐球菌病(PC)的临床特性,探讨PC早期诊断方法以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3年7月广州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进修期间收集的19例PC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PC患者中,14例经皮肺穿刺活检,5例内科胸腔镜肺活检;19例PC患者中,4例有基础疾病,其余15例无基础疾病。18例有临床症状,包括咳嗽、发热、咳血痰、胸痛;影像学表现不典型,呈多样性;病理确诊后,全部行氟康唑治疗,3例行手术切除+氟康唑,临床效果显著(半年后复查胸部CT,15例病灶完全吸收,好转4例)。结论 PC在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结果方面缺乏典型性,经皮肺穿刺和内科胸腔镜肺活检是早期确诊PC的有效手段,经皮肺穿刺操作简单、普及率更高。随着内科胸腔镜的开展,提高对隐球菌诊断率。
- 黄小艳周燕斌
- 关键词:经皮肺穿刺活检
- 肺隐球菌病误诊7例临床分析和药物治疗体会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误诊原因和药物治疗效果。方法对7例肺臆球菌病的临床误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部患者平素身体健康,无慢性疾病史,5例起病有轻微咳嗽、少许粘液痰、伴胸闷等非特异性的呼吸道症状,2例无症状;外周血象白细胞6.8×10^9~11.8×10^9/L,全部病例的痰、纤支镜吸出物经墨汁染色涂片镜检和真菌培养均阴性,胸片和胸CT片检查显示:6例单侧或双侧肺野见团块状阴影,诊断为肺癌;l例右下肺见多个斑块状密度不均,边缘模糊阴影,诊断为肺癌与肺结核鉴别。剖胸探查3例,经皮肺穿刺活检3例,胸腔镜取活检1例,全部病例病理均诊断为肺隐球病;非手术治疗4例,按内科抗真菌治疗。结论微创穿刺取病理组织检查,对确诊有很大帮助,采用咪唑类药物单药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 吴昭怡吴玉红马龚斌周燕斌
- 关键词:肺隐球菌病经皮肺穿刺活检氟康唑伏立康唑
- 环丙沙星联合复达欣治疗绿脓杆菌肺部感染82例
- 1997年
- 用环丙沙星联合复达欣治疗绿脓杆菌肺部感染82例,其有效率85.0%,细菌清除率70.7%,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耳、肾毒性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联合用药后互补耐药率降低。环丙沙星联合复达欣是一种较理想的联合用药方式。
- 程东升容中生曾勉周燕斌钟发
- 关键词:绿脓杆菌环丙沙星头孢噻甲羧肟肺炎
- 伏立康和唑伊曲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的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应用伏立康唑对照伊曲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医院2005年1月~2012年8月收治的确诊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且初始时选用伏立康唑或伊曲康唑治疗的患者43例,分为伏立康唑组(24例)和伊曲康唑组(19例),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使用广谱抗生素、肺功能、营养状态等影响因素及临床症状、体征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伏立康唑组患者治愈或好转率(79.17%)明显高于伊曲康唑组(52.63%,P<0.05).伏立康唑补救治疗有效率为60.00% (3/5).结论 初始选用伏立康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侵袭性肺曲霉病的疗效明显优于伊曲康唑.
- 梁丽萍周燕斌左万里黄炎明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侵袭性肺曲霉病伏立康唑伊曲康唑
- 383例原发性支气管肺癌临床特征的分析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目的了解肺癌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83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肺癌中位发病年龄为59岁。50.1%的患者有吸烟史,其中93.8%的吸烟者为男性。肺癌常见症状为咳嗽、咳痰、体重下降、咯血、胸痛和气促。男性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和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CYFRA21-1)高于女性;老年患者的血清CYFRA21-1高于非老年患者;吸烟者、中央型肺癌患者的血清NSE和CY-FRA21-1分别高于不吸烟者和周围型肺癌患者;血清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NSE和CYFRA21-1分别在腺癌、小细胞肺癌及鳞癌患者中最高,且肺癌分期越晚,血清CEA、NSE和CYFRA21-1水平越高。肺癌最常发生于两肺上叶,68.6%为周围型肺癌。腺癌和鳞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在诊断时,66.0%的患者已属晚期,55.5%的患者有纵隔淋巴结转移,骨骼是肺癌最常见的转移部位。结论肺癌的临床表现具有多样性,大部分患者在诊断时已属晚期,应提高对肺癌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率。血清肺肿瘤生物学标志物CEA、NSE和CYFRA21-1的联合检测有助于判别肺癌的组织学类型和分期。
- 黎银焕周燕斌黄琬玲蔡兴东曾庆理黄丽霞
- 关键词:肺癌
- 重症支气管哮喘14例死因分析及预防对策被引量:2
- 1999年
- 1引言近10年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1],造成哮喘死亡的各种原因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我院自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因支气管哮喘住院的成人患者478例,其中死亡14例,病死率为2.9%。本文对死亡14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 卢家强周燕斌谢灿茂
- 关键词:支气管哮喘死因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焦虑程度的调查及对策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了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SleepApneaSyndrome,SAS)病人的焦虑程度并提出相对应的对策。 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对 2 0 0 2年 33例诊断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ZungSAS评分与常模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7岁以下年龄段与 37岁以上年龄段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的焦虑程度比较 ,经统计学处理 ,P >0 0 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病人除了要进行合理的治疗外 ,做好病人及家属健康教育是重要和必要的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增加病人的安全感 ,减轻病人的焦虑 ,改善其健康水平 。
- 成守珍严英硕周燕斌蔡卫卢桂芳
-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焦虑程度健康教育护理
- 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获得性肺炎的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被引量:42
- 2015年
- 目的分析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获得性肺炎(HAP)患者的危险因素及死亡预后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多重耐药菌的发生及降低病死率。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江门市中心医院MDRAB HAP84例,并选取同时期非MDRAB HAP15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单因素分析(t检验和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DRAB HAP的危险因素。将84例MDRAB HAP患者分为死亡组21例和存活组63例,应用上述方法分析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发现,MDRAB HAP的危险因素包括:合并其他细菌感染、机械通气≥7 d、气管插管/切开、感染前使用舒巴坦合剂、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以及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OR=4.10)、机械通气≥7 d(OR=3.03)、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OR=2.34)是MDRAB HAP的独立危险因素。预后因素单因素分析,MDRAB HAP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感染前使用抗菌药物≥3种、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3 d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升高、细菌(鲍曼不动杆菌)未清除、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等。再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发现,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OR=2.14)、治疗3 d后CPIS升高(OR=1.87)、细菌未清除(OR=5.37)及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OR=1.79)是导致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结论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机械通气≥7 d、感染前使用碳青霉烯类是感染MDRAB HAP的独立危险因素;感染时APACHEⅡ评分≥20分、治疗3 d后CPIS升高、细菌未清除及治疗后转为泛耐药菌是MDRAB HAP死亡的预后因素。
- 张鹏周燕斌黄炎明黄丽霞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医院获得性肺炎预后因素
- 不同检测次序对肺活量及其分量的影响被引量:4
- 2001年
- 目的:探讨用不同次序呼气和吸气对不同年龄受检者肺活量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先吸气后呼气和先呼气后吸气两种不同次序的检测肺活量(VC)方法,对通气功能正常的两个不同年龄组———A组(50岁以下)和B组(50岁以上)各30名进行观察。结果:A组采用这两种不同检测次序测得的肺活量(VC)、深吸气量(IC)、补呼气量(ERV)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B组采用这两种不同检测次序测得的VC有显著性差异(P<0.05),测得的IC、ERV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采用先吸气后呼气次序较先呼气后吸气次序测得的肺活量低(P<0.05),而相应产生的IC则先吸气后呼气次序较先呼气后吸气次序高(P<0.01),ERV则先呼气后吸气次序较先吸气后呼气次序高(P<0.01)。结论:检测年龄50岁以下受检者的肺活量时,无论采用哪种次序,其肺活量值、深吸气量值、补呼气量值均一致。而年龄超过50岁以上者吸气肺活量较呼气肺活量高,其相应产生的补呼气量亦较高。与其年龄偏大引起的气体滞留、呼吸肌松弛、腹壁肌肉松弛、腹部脂肪积聚以及小气道功能减弱等因素有关。所以对其采用先呼气后吸气次序测定肺活量,可以得出较高的肺活量值和补呼气量值,对受检者的肺功能评价和肺气肿诊断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 严英硕谢灿茂周燕斌唐可京
- 关键词:深吸气量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