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勇
- 作品数:24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窦性组织细胞增生症一例被引量:3
- 2005年
- 于洁徐酉华叶代祥唐开勇
- 关键词:腹股沟包块眼睑肿胀左上臂右上臂流泪鼻塞
- 小儿恶性肿瘤DNA增殖活性研究及临床意义被引量:1
- 1999年
- 目的 了解各种小儿肿瘤分子病理学特征及增殖活性, 为临床早期诊断制定合理的化疗方案及估计预后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测定100 例近5 年各类小儿肿瘤石蜡标本DNA含量及Ki67 的表达。结果 DNA含量、Ki67 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呈明显的线性关系(P< 0.05) ,DNA 含量越高,Ki67 表达越高, 组织学分级越高。结论 DNA 含量测定在小儿实体恶性肿瘤的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DNA含量及Ki67 可独立作为小儿肿瘤病理学指标判断肿瘤恶性程度及预后, 并为化疗方案的设计提供资料。
- 张喜平金先庆唐开勇许嘉陵
- 关键词:肿瘤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儿童
- 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CTGF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观察红花对兔耳增生性瘢痕(HS)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表达的影响,探讨红花抑制兔耳HS可能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27只新西兰大白兔耳腹侧建立HS模型,每耳2块.建模后45 d开始对HS行注射治疗,1次/wk,连续注射4次.设立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低浓度红花(125 g/L)组、高浓度红花(500 g/L)组.注射后第2,4,6周分别切取8只兔耳HS及皮肤,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P)检测每块组织CTGF蛋白的表达(CTGF蛋白面密度及平均吸光度),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每块组织CTGF-mRNA的表达.结果:注射后第2,4,6周,两种浓度红花组CTGF蛋白面密度、平均吸光度及CTGF-mRNA的表达均低于阳性对照及生理盐水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高浓度红花组CTGF蛋白面密度、平均吸光度及CTGF-mRNA的表达为同时段所有HS组中最低(P<0.05).结论:高、低浓度红花均能抑制兔耳HS的CTGF的表达,高浓度红花的作用较低浓度红花强.
- 刘燕傅跃先唐开勇朱进邱林田晓菲甘立强肖军
- 关键词:增生性瘢痕红花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 CD 30和CD 15在何杰金淋巴瘤R-S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 1997年
-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用CD 30和CD 15单克隆抗体对33例何杰金淋巴瘤(HD)进行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3例HD中CD 30阳性率为78.8%,CD 15阳性率为81.8%,两者之间以及HD各亚型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部位均位于R-S细胞浆内。但CD 30除了HD外,还在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中的大细胞及R-S样细胞等表达。结果提示,用免疫组织化学对HD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肿瘤的组织学来源有一定价值,CD 15的特异性强于CD 30,而CD 30和CD 15的对阳性表达对诊断HD的临床意义更大。
- 徐钢文锦杨红李科唐开勇
- 关键词:何杰金淋巴瘤CD30CD15免疫组织化学
- 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 2005年
- 目的分析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为该肿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13例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进行临床分期及病理分级.结果 (1)13例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中,男性7例,女性6例,年龄2~10岁,平均年龄5.5岁;(2)发生的部位分别是:膀胱10例,占76.92%;阴道部2例,占15.38%;胆总管内1例,占7.70%;(3)病理特点:13例肿块均呈息肉样或葡萄状改变.结论掌握小儿葡萄状横纹肌肉瘤的形态特征并结合临床分期,对诊断及鉴别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唐开勇杨光才张志强
- 关键词:病理组织学分类
- 腹膜后成熟型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的超声诊断
- 2005年
- 目的总结腹膜后成熟型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的超声诊断特点。方法对3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腹膜后成熟型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膜后成熟型畸胎瘤合并卵黄囊瘤的超声表现整体偏向畸胎瘤的超声征象,肿瘤实性部分血供较丰富。血清AFP明显升高较有特异性。结论超声能为临床提供极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声像图结合血清AFP明显升高可提高诊断正确率。
- 王少春全学模王荞唐开勇白永虹
- 关键词:成熟型畸胎瘤卵黄囊瘤腹膜后超声诊断诊断正确率超声能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X线诊断探讨被引量:2
- 1991年
- 笔者通过143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临床和X 线资料分析,着重讨论了几种主要X 线征象的诊断价值。动力性肠胀气虽非特异性征象,但对临床疑为NEC 而X 线仅示肠胀气者仍应予以足够重视并作紧密X 线随访。肠壁积气和门静脉积气是诊断NEC 的特异性征象,弥漫性肠壁积气和/或门静脉积气的出现是病情危重和预后较差的征兆.文中还提出了腹膜外积气和脾静脉积气两种新X 线征象,并对肠壁积气和粪气影的鉴别以及手术指征作了初步探讨。
- 潘志蓉余世才甘兰丰唐开勇
- 关键词:小肠结肠炎新生儿X线诊断
- 小儿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
- 1997年
- 为探讨小儿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及EB病毒编码的潜在膜蛋白(LMP-1)对16例霍奇金淋巴瘤患儿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12例LMP-1阳性(75%)。8例混合细胞型全部阳性,其次为结节硬化型5例中4例阳性。5岁以下、6~10岁及11~14岁三个年龄组阳性无明显差别。提示,小儿霍奇金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有较密切的关系,其中又以混合细胞型与EB病毒关系最为密切。
- 徐钢唐开勇文锦杨红杨红
- 关键词:何杰金氏病E-B病毒儿童
- bFGF对断层皮片组织学变化影响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2年
- 目的:探讨应用外源性bFGF对实验断层皮片组织变化的影响。方法:建立豚鼠断层皮片自体移植模型。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分别给予bFGF300Au/ml、600Au/ml、900Au/ml,术后第1、2、4周切取皮片,行常规组织学、电镜观察并计数真皮毛细血管数量与成纤维细胞密度值。结果:术后第1周,除A组外,各组均见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D组更显。术后第2周,B、C、D组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仍以D组更显,术后第4周,B、C、D组轻度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各组差别不明显。结论:外源性bFGF具有促进实验断层皮片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增生的作用,并呈剂量依赖性。bFGF有利于皮片的念合及创面修复。
- 傅跃先向代理唐开勇陈志远邱琳许嘉陵田晓菲刘燕米粲张辉
- 关键词:BFGF断层皮片成纤维细胞胶原纤维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织学创伤修复
- CD_(30)和CD_(15)在霍奇金病R-S细胞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1997年
-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用CD30和CD15单克隆抗体对33例霍奇金病(HD)进行标记检测。结果显示,33例HD中CD30阳性率为78.8%,CD15阳性率为81.8%,两者之间以及HD各亚型之间阳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其阳性表达部位均位于R-S细胞浆内。但CD30除了HD外,还在大细胞间变性淋巴瘤中的大细胞及R-S样细胞等表达。结果提示,用免疫组织化学对HD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判断肿瘤的组织学来源有一定价值,CD15的特异性强于CD30,而CD30和CD15的双阳性表达对诊断HD的临床意义更大。
- 徐钢文锦杨红杨红唐开勇
- 关键词:霍奇金病CD30CD15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