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学林
- 作品数:38 被引量:89H指数:5
- 供职机构:武汉纺织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艺术政治法律更多>>
- 论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的“不道德遭遇”与学校德育的有限性被引量:3
- 2011年
- 一个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应该具备一些基本的道德常识和道德品质,但实际并非如此。尽管青少年儿童一直在接受来自学校和家庭的道德教育,但是社会中层出不穷的丑恶现象成为了他们的"不道德遭遇",严重地扭曲了他们的道德信念。面对如此不道德的环境,德育再好也只能尽绵薄之力,德育的教育能力是有限的。
- 喻学林
- 论90后大学生道德情感的培养
- 2011年
- 作为一名合格的人才和公民必须具备积极的道德情感,培养高尚而强烈的道德情感对于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个人形成高尚的道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变迁,当今的90后大学生由于受社会、传媒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在思想行为、情感道德方面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现如今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在新的社会背景下,
- 张锐瑞喻学林
- 关键词:道德情感大学生90后社会背景道德人格时代烙印
-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作用被引量:3
- 2012年
- 理想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未来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的有机统一。全球化时代和中国社会转型所造成的价值观问题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符合自己国情、政情和民族文化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并藉此平台发挥出其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功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功能决定了思政课对理想信念的培养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表明它对理想信念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 朱丽霞喻学林
-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 论教师德育观念的与时俱进被引量:3
- 2003年
- 不同教师拥有不同的教育观念,就会在教育实践中构建出各自特有的教育面貌。本文对国际国内当前在教育观念,尤其是德育观念上新的发展趋势进行扼要介绍,并对我国教师传统德育观念及其造成的德育误区进行简明分析,以探讨新时期教师应树立的新的德育观念。它包括批判的思想观念、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德育观念、回归生活的德育观念和终身学习的德育观念。
- 喻学林
- 关键词:德育观念教育实践教育观念终身学习道德观念道德教育
- 以大学生“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模式创新研究被引量:3
- 2012年
- 时代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对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提出了新要求。武汉纺织大学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目标构建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着力确立"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主导地位,探索与实践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一体化,理论课与实践环节一体化,"理想信念"教育四年一体化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一体化的新模式,以提升本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 孙文礼喻学林
- 关键词: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
- 儿童电影面临量少质劣双重挑战被引量:1
- 2015年
- 据2015年3月1日《工人日报》的报道,春节7天假期,内地市场总票房为17.5亿元。然而在商业大片挤压下,寒假“儿童裆”电影却显得排片不足,佳作寥寥。不少家长表示,他们和孩子都是影迷,寒假假期来观影多次,但明显感觉针对儿童的电影选择太少。
- 喻学林
- 关键词:儿童电影《工人日报》假期寒假
- “德育万能论”:历史留下的一面“镜子”被引量:3
- 2006年
- 中国教育史上的“道德教育万能论”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封建儒家的“道德教育万能论”,近代中国的“教育救国论”和建国后的“政治思想教育无限夸大论”。它留给我们现代德育的启示是:既不能过高地期望于德育的作用,也不能无限夸大德育的功能。
- 喻学林杜时忠
- 关键词:道德教育教育救国思想教育
- 学校道德教育的有限性研究
-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和社会的转型,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嬗变引起许多道德问题。当人们反思这些道德问题时,常常习惯性地把它与学校道德教育的责任对应起来。自近代正规教育产生以来,为了追求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人...
- 喻学林
- 关键词:道德教育有限性
- 文献传递
- 反思"榜样教育"被引量:11
- 2005年
- 作为一个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榜样教育”中走过的人,从自己同代人的成长来看,绝大部分人的道德品性发展所受的真正影响是来源于他们的现实生活而不是英雄名人的事迹或豪言壮语。世纪之初的青少年儿童所受的“榜样教育”又是什么样的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对初中一年级的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榜样人物”作了一个统计分析。
- 喻学林
- 关键词:榜样教育思想政治课教材青少年儿童初中一年级道德品性名人
- 道德教育应培养道德主体的交往理性被引量:3
- 2014年
- 交往理性主张交往实践是现代人生存的基本形式,人的交往活动是以语言为中介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以形成协调一致的规则和行动,达到和谐共处。其前提是主体表达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现代社会交往是"陌生人"社会的交往,文化多元、价值多元、德性多样,这些对道德主体的交往理性提出了必然要求。道德教育应贯穿主体间性理念,引导受教育者学会道德判断,学会价值选择,以理解、协商与包容实现和谐共存。
- 喻学林
- 关键词:道德教育道德主体交往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