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病理
  • 9篇免疫
  • 8篇肿瘤
  • 7篇组织化学
  • 7篇临床病理
  • 7篇免疫组织
  • 7篇免疫组织化学
  • 5篇血管
  • 5篇文献复习
  • 5篇临床病理分析
  • 5篇淋巴
  • 5篇复习
  • 5篇病理分析
  • 4篇细胞
  • 3篇血管内皮
  • 3篇血管内皮生长...
  • 3篇淋巴结
  • 3篇淋巴结转移
  • 3篇内皮
  • 3篇内皮生长因子

机构

  • 17篇同济大学
  • 6篇上海市第十人...
  • 2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同济大学附属...
  • 1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嘉善县第一人...

作者

  • 25篇奚豪
  • 11篇李倩玉
  • 10篇蒋虹伟
  • 9篇韩冬艳
  • 7篇朱延波
  • 4篇潘武红
  • 4篇张莉萍
  • 4篇桂贤
  • 4篇蔚青
  • 3篇姬果
  • 1篇徐家华
  • 1篇成宇帆
  • 1篇范跃祖
  • 1篇俞翔耀
  • 1篇张莉萍
  • 1篇李文俊
  • 1篇葛春燕
  • 1篇孙伟
  • 1篇张家兴
  • 1篇陆晨晖

传媒

  • 8篇诊断学理论与...
  • 3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临床与实验病...
  • 2篇同济大学学报...
  • 2篇局解手术学杂...
  • 2篇西南国防医药
  • 1篇中国癌症杂志
  • 1篇现代中西医结...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上海医学
  • 1篇中华医学会病...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2
  • 4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2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1例报道
2010年
软骨黏液样纤维瘤(chondromyxoid fibroma,CMF)是一种很少见的良性骨肿瘤,于1948年由Jaffe和Lichtensein首次报道[1]。关于CMF组织起源有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它是纤维瘤伴软骨样分化;另一种认为它是起源于形成软骨的结缔组织的骨肿瘤;
韩冬艳奚豪张莉萍桂贤刘爱英李倩玉蒋虹伟潘武红
关键词:软骨黏液样纤维瘤骨肿瘤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特征相关性分析及手术方式选择被引量:22
2011年
目的探讨影响早期胃癌(EGC)淋巴结转移的相关病理学因素,为EGC的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28例早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早期胃癌的大小、原发部位、大体分型、组织学分型、侵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等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结果 228例EGC患者中出现淋巴结转移31例(13.6%),其中粘膜内癌10例(7.9%),粘膜下癌21例(20.6%)。单因素分析发现EGC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大小、肿瘤侵润深度及分化程度相关(P<0.01),而与肿瘤的大体分型、组织学类型、肿瘤部位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瘤直径大于2 cm、粘膜下癌及分化程度低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肿瘤直径小于2 cm、分化程度较高的粘膜内癌并无淋巴结转移的EGC,建议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或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结论肿瘤直径大于2 cm、粘膜下癌及分化程度低是EG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影响了早期胃癌手术方式。
奚豪朱延波蒋虹伟潘武红
关键词: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病理特征手术方式
一例萎缩型色素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及文献综述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uberans,DSFP)是一种不常见的皮肤肉瘤,组织病理表现为席纹状、车轮状、编织状、旋涡状或束状排列的瘤细胞及胶原纤维。该病具有高复发率,低转移率及...
龚瑜奚豪顾军
灰区淋巴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
2012年
目的:探讨灰区淋巴瘤(grey zone lymphoma,GZL)的临床和病理组织学特征。方法:应用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对2例GZL患者的病理标本进行分析,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例1患者经右锁骨上淋巴结活检,其肿瘤病理组织学形态类似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classic Hodgkin's lymphoma,CHL),但肿瘤细胞免疫表型为CD30+、CD15-、CD20+。例2患者为纵隔肿瘤,肿块主要表现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肿块边缘灶区分布霍奇金细胞和RS(Hodgkin's and Reed-Sternberg,HRS)样细胞,这些细胞呈CD30+、CD15+、部分CD20+、CD79α+、BOB.1+、OCT2-,同时部分HRS样细胞呈EBV+。结论:本研究的2例GZL患者在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上同时具有CHL和DLBCL的共同特点,预后较差。
李倩玉奚豪韩冬艳蒋虹伟朱延波
关键词: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纵隔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
内淋巴囊肿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讨1例内淋巴囊肿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 ELST)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及其鉴别诊断,以提高对该罕见肿瘤的认识。方法:观察1例ELST患者的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ELST呈乳头状、腺样排列,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细胞,细胞无异型性,细胞质丰富、透明,间质为大量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ELST组织中AE1/AE3、上皮膜抗原(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EMA)、波形蛋白均呈弥漫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S-100均呈局灶阳性,细胞增殖指数Ki-67约为1%;突触素(synaptophysin, Syn)、嗜铬粒蛋白A (chromograninA, Cg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甲状腺转录因子(thyroid transcription factor-1,TTF-1)、甲状腺球蛋白则均为阴性。结论:ELST罕见,患者缺少特征性的临床表现,确诊需要依靠石蜡组织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目前该病较为肯定的治疗方法是外科手术完整切除。
韩冬艳付慧君何燕燕奚豪蔚青
关键词:内淋巴囊肿瘤病理免疫组织化学
物理康复联合电针灸在脑或脊髓转移瘤患者放疗中的应用
2017年
目的探讨物理康复联合电针灸治疗在脑或脊髓转移瘤患者放疗过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以56例接受脑或脊髓转移瘤放疗患者为观察对象,其中20例仅接受放疗作为放疗组,36例在放疗基础上联合物理康复及电针灸治疗作为联合组,治疗3~6个月,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运动功能评分。结果治疗结束后,联合组完全缓解率(38.39%)显著高于放疗组(20.0%)(P<0.05),放疗组无缓解率(30.00%)显著高于联合组(8.33%)(P<0.05);联合组各种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均较放疗组显著缩短(P<0.05),而上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功能均较放疗组显著升高(P<0.05),联合组ADL评分(68.6±8.4)分显著高于放疗组(52.2±6.3)分(P<0.05)。结论物理康复联合电针灸治疗能够增强脑或脊髓转移瘤放疗患者的疗效,缩短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消失的时间,增强机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奚豪王岫姬果赵凤艳
关键词:物理康复电针灸脊髓转移瘤放疗
VEGF在胆囊癌血管生成拟态组织中表达及意义被引量:8
2008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胆囊癌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74例原发性胆囊癌、10例胆囊腺瘤和10例慢性胆囊炎石蜡标本及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应用免疫组化Envison法、Kaplan-Meier生存比较和Cox风险模型分析VEGF与胆囊癌VM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结果VM(-)胆囊癌VEGF表达明显高于VM(+)胆囊癌(P=0.018 2);VM(+)胆囊癌肝转移组VEGF表达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组(P=0.032 3);Nevin S3-S5期,VM(+)胆囊癌VEGF表达明显低于VM(-)胆囊癌组(P=0.049 0);VEGF阳性表达组,VM(-)胆囊癌患者术后5年生存期明显长于VM(+)组(P=0.007 2),VM是影响胆囊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VEGF表达差异与胆囊癌VM相关,VEGF是判断VM阳性胆囊癌肝脏转移的指标,与VM同作为预判胆囊癌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孙伟范跃祖张文忠葛春燕余翔耀奚豪
关键词:胆囊肿瘤血管生成拟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10例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病理分析
2004年
王武玲奚豪
关键词:病理学皮肤纤维肉瘤复发预后
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5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探讨脾脏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sclerosing angiomatoid nodular transformation,SANT)的临床病理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5例SANT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进行形态学观察并文献复习。结果 5例中只有1例有临床症状。眼观脾脏SANT多为孤立性病灶,与周围脾组织界清,中心为白色瘢痕样外观。镜下呈多结节表现,结节中心为多个裂隙样或不规则型富含红细胞的血管腔隙,内衬肥胖的上皮细胞。结节周围靶环状紧密排列梭型、卵圆形细胞,间质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及组织细胞浸润。免疫组化显示血管样腔隙呈现3种不同的免疫表型:CD34-/CD31+/CD8+、CD34+/CD31+/CD8-和CD34-/CD31+/CD8-。结节周围梭型、卵圆形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SMA、CD31、CD68均(+)。结论 SANT是源自脾脏红髓的具有独特形态学特点的血管瘤样病变,易与炎性假瘤、血管瘤等相混淆,临床呈良性表现。
李倩玉朱延波奚豪桂贤张莉萍蒋虹伟
关键词:脾脏肿瘤硬化性血管瘤样结节性转化炎性假瘤免疫组织化学
^(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被引量:6
2008年
目的探讨125I放射粒子植入治疗肿瘤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短期疗效评估。资料与方法9例中,食管来源肿瘤2例,乳腺来源肿瘤2例,甲状腺来源肿瘤2例,肺来源肿瘤3例。每例颈部转移淋巴结3个以下,最大淋巴结直径1.5~6.5cm,平均4.2cm。采用计算机三维肿瘤治疗计划系统(TPS);Philips MX 8000螺旋CT;转盘式全封闭防辐射连击式植入器,18G粒子植入针。125I放射粒子半衰期为59.43d,平均能量27.4keV,组织穿透1.7cm,初始能率7cGy/h,共211粒。CT自C1水平向下扫描至T1水平,层厚5mm,利用TPS计算布源后,在CT定位下植入125I放射粒子。术后2个月复查CT及再次穿刺活检。结果治疗后2个月复查CT进行比较,9例中完全缓解(CR)0例,部分缓解(PR)2例,无变化(NC)6例,进展(PD)1例,总有效率为88.9%;2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局部皮肤红肿及破溃1例,经换药后好转;无一例发生血管栓塞。术前与术后2个月行淋巴结活检,病理明确病灶内肿瘤活性降低。结论CT定位引导下能够准确地植入125I放射粒子并有效地控制肿瘤转移灶的生长,创伤小,并发症少,近期效果好,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茂全张家兴徐家华陆晨晖潘慧曹传武汝复明徐霁充奚豪
关键词:颈部淋巴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