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玮
- 作品数:28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科技攻关项目沈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P38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信号转导通路介导过氧化氢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热休克蛋白27表达的研究被引量:15
- 2005年
- 目的研究P38有丝分裂素激活蛋白激酶(MAPK)在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热休克蛋白质27(HSP27)表达中的作用。方法使用100和200μmol/LH2O2分别以不同时间刺激培养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B3,在阻断实验中加入特异性P38MAPK阻断剂SB203580阻断P38MAPK信号转导通路。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刺激不同时间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SP27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blotting)检测细胞中HSP27和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情况。结果(1)H2O2刺激后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HSP27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2)100和200μmol/LH2O2刺激30min,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应激活化蛋白激酶的活性(平均灰度值)分别增强至800±081和825±050,6h后恢复至基线水平(P<001);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随H2O2浓度的增高而增加,且在H2O2刺激后15min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3)加用特异性P38MAPK阻断剂SB203580预处理后,200μmol/LH2O2刺激6h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SP27表达(平均灰度值)从3600±082降至875±126,受到显著抑制(P<001)。结论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参与H2O2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SP27的表达。(中华眼科杂志,2005,414751)
- 张雪岩张劲松孔玮贾琳琳
- 关键词:晶状体上皮细胞HSP27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人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一氧化氮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内一氧化氮(NO)含量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活性、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含10%胎牛血清(FBS)与100mg/L青霉素和100mg/L链霉素的DMEM培养液培养及传代人晶体上皮细胞。用0.001,0.01,0.1,1,10和100μg/L浓度的bFGF作用于晶体上皮细胞,用MTT法检测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情况;用Griess法测定NO含量;分别用RT-PCR方法及westernblot法检测iNOS基因及蛋白的表达。结果:①bFGF对细胞增殖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除100μg/L组外,其余浓度为0.001~10μg/L的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效应均大于对照组,其中0.01~10μg/L的bFGF对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效应差异显著(P<0.05)。②bFGF对晶体细胞NO水平、NOS活性及i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对照组和0.001,0.01,0.1μg/LbFGF组NO水平较低,而在1μg/L和10μg/L的bFGF使人晶体上皮细胞的NO含量增高,0.1~10μg/L的bFGF使人晶体上皮细胞的NOS活性增高、使iNOS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增强。结论:可以促进人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使NO含量和iNOS的活性和蛋白表达增高。
- 汪亚伦孔玮王彤杜静江岩王杰
- 关键词: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上皮细胞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 阿司匹林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及环氧合酶-2表达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检测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诱导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HLEC)增殖过程中的表达,以及阿司匹林对COX-2表达及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HLEC系SRA01/04传代培养,MTT比色和[3H]-TdR掺入实验检测阿司匹林对bFGF诱导的HLEC增殖和DNA合成的影响;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blot法检测阿司匹林对COX-2mRNA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显微镜下可见,随着阿司匹林浓度增加,细胞形态学的改变逐渐明显。5mmol.L-1、10mmol.L-1、20mmol.L-1阿司匹林可明显抑制bFGF诱导的HLEC增殖,吸光度值分别是0.3662±0.0644、0.2378±0.0295、0.1898±0.0198,对照组为0.5200±0.0184,3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3H]-TdR掺入实验结果显示,阿司匹林对晶状体上皮细胞DNA合成具有抑制作用,药物浓度与[3H]-TdR掺入量呈负相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Westernblot结果提示10μg.L-1bFGF组电泳COX-2mRNA及蛋白呈阳性表达,10mmol.L-1阿司匹林与10μg.L-1bFGF共同作用组电泳未见有相应条带出现。结论阿司匹林能有效抑制bFGF诱导的HLEC的生长,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COX-2的表达而实现的。
- 孔珺孔玮汪亚伦张雪岩张劲松
- 关键词:晶状体上皮细胞阿司匹林环氧合酶-2
- 晶状体后囊混浊的细胞生物学研究
- 2003年
- 晶状体后囊混浊(PCO)是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研究表明:PCO的形成与术后房水中短期的蛋白水平增高和残余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在自分泌机制调节下持续增生有关。对于PCO不同阶段旁分泌和旁分泌信号传导系统的深入研究将对PCO的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资料。
- 张瑞君孔玮张劲松
- 关键词:晶状体后囊混浊细胞生物学术后并发症白内障细胞调节
- 超声生物显微镜在视网膜脱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03年
- 采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及眼科B超 ,对 5 4例患者 5 5只眼进行检查 ,并将检查结果与临床检查和手术中所见进行比较。结果显示UBM联合B超检查 。
- 孔玮阎启昌张卯张瑞君张劲松
- 关键词:超声生物显微镜B超视网膜脱离
- 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内热休克蛋白mRNA的表达
- 2005年
- 目的通过观察HSP27、HSP70、HSP90在高温、氧化应激的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探讨白内障的发病机制。方法体外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分别在高温(45℃)、氧化(50mmol·L-1H2O2)条件下培养30min后,恢复至正常条件,于不同时间段(0h、2h、4h、6h、16h、24h)采用RTPCR法检测HSP27、HSP70、HSP90的表达情况。结果晶状体上皮细胞在生理和应激情况下均有HSP的表达。热休克和氧化应激后2h导致热休克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其中HSP27在2种应激后6h表达最高;HSP70于高温后2h表达最高,以后逐渐降低,而在氧化组中6h表达最高;HSP90在2种应激后4h达到峰值。随后逐渐降低,但它们在16h后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论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存在HSP。应激情况下,诱导HSP合成增加,其作为一种对抗应激的蛋白质可能对晶状体上皮细胞起着重要的保护作用。
- 张雪岩张劲松孔玮
- 关键词:应激热休克蛋白晶状体上皮细胞
- 兔眼局部应用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的房水移行性的实验研究
- 2005年
- 目的比较氧氟沙星和妥布霉素在兔眼局部使用的房水移行性。方法取28只家兔随机分成两组。分别于滴眼后10、20、30、40、60、90、120分钟后抽取房水。右眼点氧氟沙星,左眼点妥布霉素。另取7只兔作为空白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滴眼。采用高效液相法检测房水内的药物浓度。结果滴眼后兔前房内的药物浓度高峰值出现时间,氧氟沙星在滴眼后30~40分钟,妥布霉素在滴眼后20分钟左右。参照各自的90%抑菌浓度(MIC90)值,氧氟沙星在给药后20分钟时房水浓度达到MIC90,可持续到60分钟。结论氧氟沙星具有良好的房水移行性,房水内药物浓度高,持续时间长。
- 王琨孔玮孙林张劲松单丽
- 关键词: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移行性兔眼MIC90前房内
- 常见老年眼病的诊治——干眼症
- 2017年
- 文章对干眼的定义、症状、分类、发病机制、流行病学、相关检查及诊断、治疗等内容进行介绍.
- 孔玮吴琼
- 关键词:干眼症状发病机制
- 过氟化碳液体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过氟化碳液体 (LiquidPerfluorocarbon ,LPFC)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 4例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 ,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 ,应用LPFC压平视网膜 ,翻转巨大视网膜裂孔的后瓣 ,在过氟化碳液体下进行膜剥离、眼内光凝或电凝。然后用硅油或气体置换LPFC ,同时配合常规的视网膜复位手术。结果 :术中所有患者视网膜均复位 ;1只眼剥膜时发生医源性视网膜裂孔 ;4只眼术后有LPFC眼内残留 ;2只眼因术后视网膜增殖 ,部分视网膜再脱离。结论 :LPFC作为“液体操作工具”在视网膜玻璃体手术中 ,起暂时固定视网膜的作用 ,有利于膜剥离等眼内操作 ,简化手术操作 ,减少术中损伤 ,是比较理想的辅助材料。
- 孔玮赵平张劲松
- 光动力疗法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临床疗效观察
- 2012年
- 目的:观察延长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时间治疗脉络膜血管瘤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体征及病史,经FFA、ICG、OCT、彩色超声造影(CDFI)、以及眼眶MR确诊为脉络膜血管瘤的患者9例9只眼,男性6例6只眼,女性3例3只眼;年龄29~60岁,平均年龄48岁,所有病例病变均累及黄斑区,引起黄斑水肿。所有患者均应用维替泊芬行PDT治疗。治疗时间166S。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为0.02—0.6。治疗后随访3~24个月,平均随访10个月。随访期间进行视力、眼底、OCT、FFA、ICG或CDFI检查。
- 孔玮王瑾张雪斌
- 关键词:脉络膜血管瘤光动力疗法临床体征最佳矫正视力治疗后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