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晓新

作品数:18 被引量:102H指数:8
供职机构: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骨折
  • 5篇愈合
  • 5篇盘状半月板
  • 5篇骨折愈合
  • 5篇半月板
  • 4篇症状
  • 4篇症状性
  • 4篇韧带
  • 4篇前交叉韧带
  • 4篇疗效
  • 4篇交叉韧带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影像学研究
  • 3篇愈合过程
  • 3篇盘状半月板损...
  • 3篇外侧盘状半月...
  • 3篇外伤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脑外伤

机构

  • 9篇河北联合大学...
  • 9篇唐山市第三医...
  • 4篇北京大学第三...
  • 4篇华北煤炭医学...
  • 2篇唐山市古冶区...
  • 1篇华北煤炭医学...

作者

  • 17篇孙晓新
  • 10篇张柳
  • 4篇刘志奎
  • 4篇王永健
  • 4篇穆树林
  • 4篇余家阔
  • 4篇王健
  • 3篇陈连旭
  • 3篇仲伟坤
  • 3篇郑卓肇
  • 3篇李亚东
  • 3篇苗强
  • 3篇龚喜
  • 2篇姜小华
  • 2篇张继英
  • 2篇周伟
  • 2篇陈继红
  • 2篇宋海友
  • 2篇姜晓华
  • 2篇刘红梅

传媒

  • 2篇中国煤炭工业...
  • 2篇中国矫形外科...
  • 1篇中国康复理论...
  • 1篇医学综述
  • 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篇临床外科杂志
  • 1篇中国修复重建...
  • 1篇中国运动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化学...
  • 1篇现代医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关节外科...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年份

  • 3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0
  • 3篇2009
  • 4篇2008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骨折愈合过程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表达与脑损伤的影响被引量:8
2009年
背景: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合并中枢神经损伤的骨折愈合加速,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大鼠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10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12周龄雌性SD大鼠64只,建立大鼠开放骨折模型。方法:骨折造模后64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每组32只,骨折合并脑损伤组接着制备脑损伤模型。造模后7,14,21,28d分批麻醉并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造模后28d大鼠右侧股骨X射线平片表现。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骨痂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结果:6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平片显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量多。②苏木精-伊红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愈合加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内皮细胞、骨祖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位杂交检测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7,14,21d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的成骨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合并脑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孙晓新张柳刘志奎姜晓华穆树林
关键词:脑损伤骨折愈合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微创自体骨泥移植并自体骨髓注射在骨折骨缺损及术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
苗强孙晓新叶景郁宋海友穆志成张戈仲伟坤李亚东陈军
骨折延期愈合、不愈合仍是骨科疑难问题,虽然外科技术提高,骨折固定器械改进技术提高骨折愈合率,但骨折不愈合临床仍时发生,其临床处理困难,严重影响伤者健康。骨折不愈合最基本治疗方法,仍是骨移植,传统取自体骨术存在感染,神经挫...
关键词:
医用臭氧在腕管综合征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腕管综合征典型症状是桡侧3个半手指麻木、疼痛、感觉异常,甩手后减轻,夜间显著,有时拇指外展、对掌无力,动作不灵活为主要表现。屈腕试验和Tinel征均阳性。治疗方法也较多。我院于2005年引进臭氧机治疗。我科于2008年1月2011年12月针对88例(90侧)腕管综合征患者,其中44例(45侧)采用臭氧联合正中神经旁注射消炎镇痛混合液治疗对比观察。现将资料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
仲伟坤李亚东孙晓新刘红梅
关键词:医用臭氧腕管综合征
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对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影响的MRI影像学研究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报道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ACL)在MRI图像上的形态及信号特征。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1年10月经关节镜及核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2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和经MRI证实的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且无明显损伤的26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ACL形态及信号变化的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2.865,P<0.01);矢状面ACL下止点宽度、体部宽度及冠状面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ACL正常走行及形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3.019,P<0.01);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在冠状面(x2=10.035,P<0.01)及矢状面(x2=6.256,P<0.01)的ACL异常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均明显增高。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也高于对照组(x2=3.900,P<0.05)。结论与无症状、无损伤的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相比,症状性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可以引发ACL的MRI影像上的形态异常和信号改变,其发生可能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移位并挤压ACL有关。
孙晓新余家阔张柳王健龚喜王永健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磁共振成像
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对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影响的MRI影像学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报告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形态、走形及信号变化特征。方法 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经关节镜及MRI证实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合并症状性损伤的3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和经MRI证实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无损伤的36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在MRI冠状面和矢状面上分别测量两组病例ACL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所得数据进行对比研究。以ACL单束或双束纤维走行方向改变、连续性中断、轮廓不清、变细或增粗等MRI影像特征作为ACL形态异常评判标准,以T_2WI系列图像ACL异常高信号作为信号异常评判标准,统计两组病例ACL异常形态及异常信号的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4.89±1.02)mm明显小于无损伤组(5.77±1.13)mm(P=0.004);冠状面ACL长度(19.33±1.49)mm、下止点(7.11±1.19)mm及矢状面ACL长度(33.55±2.76)mm、下止点宽度(15.68±1.40)mm、体部宽度(9.78±1.07)mm与无损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ACL正常走行及形态所占比例30.6%明显低于无损伤组77.8%(P=0.000);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在冠状面及矢状面的ACL异常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分别为52.8%和41.7%,分别与无损伤组冠状面13.9%和矢状面11.1%比较,均明显增高(P<0.05)。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33.3%也高于对照组11.1%(P=0.023)。结论与无症状、无损伤的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相比,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可以导致ACL形态、走行异常和信号改变,其发生可能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移位并挤压前交叉韧带有关。
孙晓新余家阔张柳郑卓肇王健龚喜陈连旭王永健陈继红张继英
关键词:半月板胫骨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清理联合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观察膝关节镜清理联合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院2011—2013年住院行关节清理患者8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单纯行关节镜清理术患者40例;观察组:关节镜清理术患者40例,术后辅以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口服(根据说明书建议剂量给予0.5g口服,3次/d,连续服用1个月)。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对二组患者治疗前后采用膝骨关节骨性关节炎严重性指数(Lequene和Mery评分系统)进行评分,比较临床疗效。结果和治疗前相比,术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较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口服氨基葡萄糖胶囊组较对照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评分改善(P<0.05)。结论膝关节镜清理联合口服硫酸氨基葡萄糖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能有效缓解关节疼痛,有良好的近期临床疗效,但是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观察。
宋敬锋毕成刘昊白俊清孙晓新
关键词:关节镜氨基葡萄糖胶囊骨性关节炎
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研究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76例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患者,随机分为植骨联合内固定组和单纯内固定组,每组38例。植骨联合内固定组行切开复位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并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单纯内固定组仅行切开复位加压空心螺钉固定。术后对两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所有病例随访19~73个月,平均42.8个月。植骨联合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3.6个月,Harris评分84.6分,1例骨折不愈合,3例股骨头坏死,2例畸形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5.8%,术后功能及影像学结果满意。单纯内固定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4.8个月,Harris评分75.3分,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3例,股骨头坏死7例,畸形愈合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可以改善股骨头和股骨颈的血运,加速骨折愈合并减少并发症发生,是治疗青壮年移位股骨颈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孙晓新宋海友苗强周伟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旋髂深血管髂骨瓣
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变化的MRI影像学研究被引量:13
2013年
目的:分析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患者前交叉韧带(ACL)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并初步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1年11月,经关节镜及MRI确诊的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32膝(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和经关节镜和MRI证实外侧半月板形态正常无损伤的另外32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前交叉韧带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显著小于对照组(P<0.01),矢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及体部宽度及冠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及矢状面的ACL走行及形态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P<0.05)。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组ACL信号异常发生率显著升高(P<0.05)。结论:成人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可以引发前交叉韧带走行、形态及信号异常,其发生可能与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移位并挤压前交叉韧带有关。
孙晓新余家阔张柳郑卓肇王健龚熹陈连旭王永健陈继红张继英
关键词:成人外侧盘状半月板前交叉韧带MRI信号
合并脑外伤的骨折愈合过程中PDGF的作用被引量:17
2008年
目的通过研究大鼠股骨干骨折合并脑外伤时骨痂组织内PDGF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脑外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取12周雄性SD大鼠64只,体重(356±25)g,随机分成8组,每组8只。A1、B1、C1、D1组分别为骨折合并脑外伤1、2、3、4周组,制作脑外伤和股骨干骨折模型;A2、B2、C2、D2组分别为单纯骨折1、2、3、4周组,制作单纯股骨干骨折模型作对照。各组摄CR片后截取骨痂,行HE染色观察骨痂生长情况及其组织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PDGF表达,原位杂交检测PDGFmRNA表达。结果CR片示在同一时间点A1、B1、C1、D1组较A2、B2、C2、D2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多,骨折愈合快。HE染色示A1组可见较多早期软骨细胞、成纤维细胞,A2组骨折间隙可见成纤维细胞,仅夹杂有少量的早期软骨细胞;B1组骨折端有新生骨小梁长入,B2组未见骨小梁形成;C1组骨折端有大量编织骨形成且骨小梁间有少量成熟软骨细胞,C2组少量骨小梁向骨折端长入;D1组编织骨向板层骨转化,D2组骨折端为不成熟骨小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原位杂交实验均可见成纤维细胞、间充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早期软骨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胞浆出现广泛的强阳性反应,A1、B1、C1、D1组PDGF和PDGFmRNA阳性细胞百分数均高于同一时间点A2、B2、C2、D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外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脑外伤后PDGF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姜小华张柳孙晓新刘志奎穆树林
关键词:骨折愈合脑外伤PDGF表达原位杂交
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前交叉韧带形态及信号变化的MRI影像学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报告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患者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ment,ACL)形态及信号的变化特征。[方法]自2008年3月-2012年5月经关节镜及核磁共振成像(magna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证实的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36膝(外侧盘状半月板组),以及经MRI证实的外侧半月板形态正常儿童35膝(对照组)被纳入本研究。应用GE Healthcare Centricity RIS/PACKS系统分别测量两组病例在MRI冠状面及矢状面上ACL长度、下止点宽度及体部宽度。比较两组病例ACL形态及信号变化的特征。[结果]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冠状面ACL体部宽度明显小于对照组(t=3.733,P=0.001);而矢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及体部宽度及冠状面ACL长度、下止点宽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侧盘状半月板组正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x2=13.019,P=0.001);而外侧盘状半月板组在冠状面(x2=12.776,P=0.001)及矢状面(x2=10.271,P=0.001)异常ACL走行及形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外侧盘状半月板组ACL异常信号发生率增高(x2=5.418,P=0.020)。[结论]儿童症状性外侧盘状半月板可以引发ACL的MRI影像上的形态改变和信号异常。
孙晓新余家阔张柳郑卓肇王健龚喜陈连旭王永健
关键词:儿童外侧盘状半月板前交叉韧带信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