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立道

作品数:20 被引量:35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5篇佛教
  • 5篇社会
  • 5篇宗教
  • 3篇中国佛教
  • 3篇上座部
  • 3篇寺院
  • 3篇文化
  • 3篇民族主义
  • 3篇法显
  • 2篇印度佛教
  • 2篇哲学
  • 2篇上座部佛教
  • 2篇寺庙
  • 2篇求法
  • 2篇主义
  • 2篇禅法
  • 2篇缅甸人
  • 2篇民族主义运动
  • 2篇南传佛教
  • 2篇佛寺

机构

  • 13篇中国佛教文化...
  • 3篇科学出版社
  • 2篇贵州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作者

  • 19篇宋立道

传媒

  • 13篇佛学研究
  • 2篇法音
  • 1篇世界宗教文化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佛教文化
  • 1篇当代佛教与文...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3
  • 1篇1997
  • 1篇1996
  • 1篇1995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当代印度的新佛教运动
2007年
差不多还在一千年前,佛教的教法就在印度逐渐绝迹了。19世纪中期以来的印度,只有少数婆罗门和一些服务于殖民统治的西方人,才从历史的遗迹中追寻着佛教的意义。当时的社会上,只有一批以西方价值观为取向的知识分子或受西方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会站在文化史或思想史的立场,对佛教有观察研究的兴趣。他们在佛教当中找到了某种传统的宗教性与现代理性混合的形式。然而在社会层面上,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而复兴的佛教,出现于20世纪中期,它是一位思想家和政治活动家的倡导、推动的结果。
宋立道
关键词:社会运动佛教社会层面西方价值观政治活动家
法显西行求法及其意义
2010年
一 高僧法显其人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人,据《高僧传》,其兄弟四人,但三个哥哥幼年早亡,父亲怕法显早夭,不能成人,所以,就在法显三岁时,就将他送进佛寺里剃度为沙弥,但却让他住在家里而没有住在寺庙。在家里居住期间,法显“病笃欲死”,其家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把他送到寺院。
宋立道
关键词:法显《高僧传》求法佛寺寺庙寺院
介绍斯里兰卡的上座部佛教
2011年
一、上座部说或长老说 印度部派佛教之两大根本部派之一。又译作圣上座部或长老说。佛陀涅架后百余年问,教团统一,此称为原始佛教。其后,教团内部对戒律及教义产生异论,首度分裂成上座部及大众部二根本部派。大众部是较进步革新的青年大众。反之,上座部则忠实地遵守传统,并以保守的长老们为代表,因此又称为长老部。不久,大众部再分裂成为七八部,上座部分裂成十一、二部,至公元前后,两部共计分裂成为18部或20部的部派佛教。
宋立道
关键词:上座部佛教原始佛教大众公元前佛陀教义
法显西行求法及其意义
2011年
一、高僧法显其人 法显,俗姓龚,平阳郡人,据《高僧传》,其兄弟四人,但三个哥哥幼年早亡,父亲怕法显早夭,不能成人,所以,在法显三岁时,就将他送进佛寺里剃度为沙弥,但却让他住在家里而没有住在寺庙。在家里居住期间,法显“病笃欲死”,其家人在无奈的情况下只好把他送到寺院。从此,法显虔心向佛,对佛教的信仰越来越虔诚,
宋立道
关键词:法显《高僧传》求法佛寺寺院虔诚
社会发展与寺庙教育--经济快速发展改变中国佛教教育现状被引量:1
2011年
改革开放(上一世纪80初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步伐逐步加快,中国佛教从建国以来的被抑制状态,尤其从“文化大革命”的几乎可说是灭绝性的严重打击中渐渐复苏。进入90年代,则取得了越来越快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它也遭遇了许多新现象和新问题。经过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发展,今天我们来回顾这一历史过程,也就有了不少体会。在当代中国社会中,
宋立道
关键词:中国佛教教育现状寺庙社会转型
评方立天的《中国佛教哲学要义》被引量:17
2003年
宋立道
关键词:《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书评佛教哲学宗教哲学
现代语境下的佛教生态伦理资源
2013年
本文试图对于东西方的生态保护意识及其宗教伦理背景作一简单的疏理和比较,意在显示:无论基督教文化还是佛教文化,其中都可以引出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的态度和思想。两种宗教的生态伦理都主张保护环境和绿色生态,也都是现代化语境下关于自身中和平与均衡思想的理论阐释与延伸,其社会历史动因既相关于科学理论和工业技术的发展、也是对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造成的现代性冲击的回应。基督教教义中并无与生俱来的自然中心主义;佛教当中,将无我思想联系到非人类中心的态度,将色心一如不二而二引入尊重自然和谐和保护生态环境,同样也只是佛教面对当代普世价值而生出的回应。
宋立道
关键词:生态伦理佛教基督教宗教伦理
寄寓现代,扎根传统——净慧长老“生活禅”的深厚宗教文化渊源被引量:1
2013年
净慧长老于2013年4月20日舍报.其在生时为中国佛教贡献甚著.在笔者眼中自上世纪70年代末,长老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以来,担任佛教文化宣传工作.他是《法音》创刊时(1981)的主编,又是同一时期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创办之初的副所长,《佛教文化》在创办之初,举步维艰,其时工作多得长老指导.他的许多慈言善语、谆谆告诫,我们直到今天还会时时想起,感恩缅怀.笔者在2003年曾接办《佛教文化》,任职领事以后,三年多的时间内,几次得净慧长老接应示机.两次在广济寺,一次在杭州,其在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会议期间(2006).前两次长老就办刊的方向、思路说他的看法,并再三声明“仅供参考”,说是意见不成熟,仅陈管见而已.第三次晋见长老,其时长老似乎正处逆因缘,神情略有憔悴,但仍关怀备至、细语轻言,温馨有加,言谈间偶有自嘲语气.笔者当时深受感动,知道这才是大觉菩萨的心胸境界.
宋立道
关键词:生活禅佛教教派佛法禅法
佛教与民族主义被引量:2
1997年
民族主义从本质上说是政治运动。随着它的深入发展,旧的宗教观念再不能说明当前的危机,一般的保守态度也使得宗教僧侣日益脱离现实,脱离斗争中的社会政治力量。从而宗教的民族主义便会转向世俗化,放弃一部分宗教口号,或使原来的宗教口号徒具形式。运动本身的政治目标日益鲜明起来,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主要由世俗的社会阶层担当起来。于是出现了世俗的人民大众的民族主义。40年代后期,在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联盟领导的独立斗争和70年代之后斯里兰卡的政治活动都反映出世俗的大众色彩。
宋立道
关键词:民族主义运动殖民主义佛教殖民地知识阶层殖民统治
佛教民族主义在南亚·东南亚的发展被引量:5
1996年
宗教民族主义在亚洲许多国家独立之前和之后都出现过。在斯里兰卡和缅甸,它表现为佛教的民族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也就是亚洲殖民地国家独立浪潮涌现之前,宗教民族主义经历了一个逐步世俗化过程。造成世俗化社会原因,在于殖民地社会中广大人民与宗主国之间矛盾尖锐,政治权力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日益明朗化。种族、文化、宗教的差异,最后都归结为经济矛盾。以宗教为旗帜的民族斗争也就转化为世俗的反殖民主义的政治斗争。
宋立道
关键词:宗教民族主义佛教缅甸人民族主义运动僧伽菩提伽耶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