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宫毅

作品数:12 被引量:64H指数:5
供职机构:天津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血管
  • 2篇低剂量扫描
  • 2篇多层螺旋CT
  • 2篇血管造影
  • 2篇造影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灌注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2篇CT灌注
  • 2篇成像
  • 1篇动脉
  • 1篇动脉钙化
  • 1篇多层螺旋CT...
  • 1篇血管成像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医学影像
  • 1篇医学影像工作...

机构

  • 9篇天津市人民医...

作者

  • 9篇宫毅
  • 5篇钟进
  • 4篇刘筠
  • 2篇许亮
  • 2篇刘振兴
  • 2篇程金宝
  • 2篇乔辉
  • 2篇华锐
  • 1篇刘学焕
  • 1篇李一鸣
  • 1篇贺莉
  • 1篇闫旭
  • 1篇朱砚
  • 1篇孙娟
  • 1篇张治国
  • 1篇郝彩仙

传媒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医用放射技术...
  • 1篇实用医学影像...
  • 1篇国际医学放射...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4
  • 1篇2011
  • 3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双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血管疾病中的价值及成像方法,并与DSA进行对照。方法:26例临床疑有双下肢动脉病变病人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38~ 81岁,平均61.8岁。其中正常...
闫旭华锐李建钟进宫毅
文献传递
颈部淋巴结病变的CT灌注成像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目的 分析不同病理类型颈部淋巴结的CT灌注特点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83个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结结核、淋巴瘤及肿瘤转移性淋巴结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比较其形态学、血流方式及灌注参数等方面的差异性。3组间灌注参数及淋巴结的长径/横径(L/T)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检验。结果淋巴结结核、淋巴瘤及肿瘤转移性淋巴结3组的平均通过时间(MTT)分别为(28.13±5.08)、(31.08±5.82)、(11.24±5.31)S,肿瘤转移性淋巴结的M'IT值低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P值均〈0.05)。3组病变边缘型血流的出现率分别为5/9、4/19、39/55(70.9%),淋巴结结核、转移性淋巴结边缘型血流的出现率高于淋巴瘤(P值均〈0.05);3组中心型血流的出现率分别为2/9、11/19、9/55(16.4%),淋巴瘤中心型血流的出现率高于肿瘤转移性淋巴结和淋巴结结核(P值均〈0.05);3组淋巴结的L/T分别为1.82±0.32、1.80±0.39、1.84±0.36;血流量(BF)分别为(34.23±5.96)、(34.00±6.88)、(35.62±10.84)ml·min^-1·100g^-1;血容量(Bv)分别为(24.68±2.84)、(25.30±3.16)、(25.15±8.81)ml·100g^-1;达峰时间(TTP)分别为(40.90±8.85)、(40.67±6.45)、(40.98±6.62)s;上述各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应用CT灌注成像技术,把功能性成像与灌注血流图相结合可全面、客观地对病变做出诊断。
钟进刘筠华锐乔辉宫毅
关键词:淋巴结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Windows系统镜像在医学影像工作站早期维护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7年
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关于医学影像领域的图像处理软件层出不穷,软件技术日趋完善。Microsoft Windows操作系统同样作为软件开发和运行的一种平台,以廉价的软件研发费用和销售价格以及大众化的操作形式越来越倍受设备研发商和用户的青睐,用户量日趋增大。如何尽可能减少影像处理软件的故障发生率以及软件发生故障时怎样以最短的时间修复已成为现代影像技术人员广泛研究的新课题。
宫毅刘振兴
关键词:WINDOWS系统医学影像工作站图像处理软件MICROSOFT镜像
多层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低剂量扫描的初步研究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双下肢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将常规行双下肢CTA检查的患者60人随机分为A、B、C三组,各20人。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A组采用常规剂量...
钟进许亮宫毅程金宝刘筠
文献传递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后处理技术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例(49个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行MSCT扫描后,将原始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后处理成像,分析各图像显示骨折情况的能力。结果 MSCT及其后处理技术能够准确显示脊椎爆裂性骨折的部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片突入椎管的深度范围、局部椎管狭窄程度及三维空间关系。结论 MSCT后处理技术的联合应用在脊椎爆裂性骨折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价值,有助于临床医生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手术路径。
程金宝宫毅许亮贺莉
关键词:脊柱骨折
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低剂量扫描的初步研究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颈部血管造影(CTA)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资料与方法将常规行颈部CTA检查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20例。在其他扫描参数不变的情况下,A组采用常规剂量250 mAs、B组采用150 mAs、C组采用100 mAs条件行CTA扫描。以图像显示解剖结构及病变的情况为主要指标,比较B、C两种低剂量组扫描所得图像质量与常规剂量A组扫描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当mA值由常规250mAs降低至150 mAs和100 mAs时,CT剂量加权指数(CTDI)由16.7 mGy分别降至10.0 mGy和6.7 mGy,下降40.1%和59.8%;剂量长度积(DLP)由(564.6±32.5)mGy分别降至(336.2±24.5)mGy和(204.3±33.7)mGy,下降40.5%和63.8%。B、C组与A组比较,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组图像质量与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图像质量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0 mAs可作为颈部CTA低剂量扫描的最佳mA值,适当降低管电流是一种切实可行的降低辐射剂量的CTA扫描方法。
钟进刘筠刘学焕宫毅孙娟朱砚
关键词:血管造影术
DWI成像对正常肝脏的ADC值大小及可重复性研究
宫毅刘振兴
非心电门控CT对COPD病人冠状动脉钙化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评估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非心电门控CT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人的冠状动脉钙化评价中的作用,以及影响COPD病人冠状动脉钙化的因素。方法对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符合COPD诊断标准且行胸部CT扫描的329例病人进行冠状动脉钙化初步评价,最终入组67例,男53例,女14例,年龄55~82岁,平均(68.71±8.10)岁。全部入组病人经薄层重组纵隔窗评估其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按照CACS是否大于0分分为未钙化组(CACS=0,28例)和钙化组(CACS>0,39例)。单因素分析时2组间各指标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冠状动脉钙化影响因素。采用散点图分析CACS>0组病人的FEV1%与CACS的相关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间COPD持续时间、FEV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COPD持续时间和FEV1%进行多因素分析,只有FEV_1%显著影响CACS值(P=0.001),OR=0.932(95%CI:0.893~0.972)。钙化组病人的FEV_1%与CACS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非心电门控CT可以对COPD病人冠状动脉钙化进行评价,FEV_1%是COPD病人CACS的保护性因素。
杨淑杰张治国宫毅李一鸣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钙化积分
CT灌注技术在甲状腺肿瘤的应用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研究不同CT灌注采样方法对甲状腺病变评价的影响,以及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灌注参数特点。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甲状腺良性肿瘤和10例甲状腺恶性肿瘤行多层螺旋CT灌注扫描,采用两种不同的采样方法,比较其灌注参数的差异性,并分析比较良、恶性肿瘤的灌注参数特点及其差异。采样方法Ⅰ:对所有病变进行整体采样(采样面积为各肿块面积的90%~100%);采样方法Ⅱ:对病变实性强化部分进行采样,兴趣区10mm2~20mm2。以血流量(bloodflow,BF)、血容量(blood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transittime,MTT)、达峰时间(timetopeak,TTP)作为评价CT灌注的参数。结果方法Ⅰ、Ⅱ中病变区的BF分别为135.86±53.5/235.34±43.51;BV分别为56.73±13.42/75.89±22.15;MTT分别为46.74±13.42/23.56±13.34;TTP分别为33.57±15.45/22.16±13.36。方法Ⅰ与方法Ⅱ的CT灌注参数BF、BV、MTT、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Ⅰ中良、恶性病变的各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方法Ⅱ中MTT、TTP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CT灌注采样方法导致不同的评价结果,对明显不均匀强化的病变进行细致分析,采用方法Ⅱ更为适宜。MTT、TTP对甲状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有一定参考意义。
钟进乔辉郝彩仙宫毅刘筠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灌注成像甲状腺肿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