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世明
- 作品数:32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308例急性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急性硬膜下血肿是颅脑外伤中最常见的颅内血肿,常常病情发展迅速,可很快出现中线移位,甚至脑疝,死亡率高。本文旨在探讨急性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8例急性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
- 陈浩田恒力徐涛王敢郭衍曹合利居世明陈炯
- 关键词:急性硬膜下血肿住院死亡率
- 文献传递
-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治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评估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临床救治结果。方法对371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救治回顾性总结。结果按GOS评分恢复良好129例(34.7%),轻残81例(21.8%),重残52例(14.0%),植物生存16例(4.3%),死亡93例(25.1%)。结论早诊断早治疗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多发伤的治疗效果,同时是减少致残率及降低死亡率的最佳选择。
- 王韧田恒力胡锦王敢高文伟居世明顾奕徐涛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多发伤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动态颅内压监测及目标性治疗
- 目的:观察重型颅脑损伤术后颅内压变化,探讨动态颅内压监测及目标性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救治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我科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应用颅内压监测的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共108例,其中男72例,女36
- 曹合利居世明田恒力徐涛高文伟王敢戎伯英陈世文郭衍王韧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目标性治疗
- 308例急性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分析
- 目的:探讨急性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08例急性单纯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观察其住院死亡率,并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探讨年
- 陈浩田恒力徐涛王敢郭衍曹合利居世明陈炯
- 凝血指标对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的预后判断被引量:11
- 2005年
- 目的评估凝血指标对各种急性单纯闭合颅脑损伤患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检测140例于伤后24h内到院的急性闭合颅脑损伤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凝血酶原时间(PT)、激活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浓度(Ddimer)、血小板计数(PC)、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评分(DICscore),运用非参数检验及直线回归分析判断对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的影响。结果GCS对急性硬膜外血肿(EDH)、急性硬膜下血肿(SDH)、急性脑挫伤的预后判断均有影响(P<0.001)。FIB含量、DIC评分只对急性硬膜下血肿组预后判断有影响(P<0.001),本组D二聚体≥5mg/L死亡率100%。结论凝血指标对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DIC评分越高,预后越差。纤维蛋白原含量越高,预后越差。可作为颅脑损伤判断预后的指标。
- 王敢胡锦高文伟田恒力戎伯英徐涛居世明
- 关键词:颅脑损伤凝血纤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持续颅内压监测及目标性治疗
- 曹合利王韧居世明田恒力胡锦除涛戎伯英王敢高文伟陈世文郭衍
- 持续颅内压监测在急危重症脑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田恒力王韧居世明曹合利胡锦徐涛戎伯英王敢高文伟陈世文郭衍
-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 丁军陈世文郭衍王敢高文伟曹合利居世明陈浩林在楷袁方徐涛田恒力
-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
- 基于入院临床特征建立创伤性颅内进展性出血风险评价系统
-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评价.结果表明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DD,GCS,HCT1和PLT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相关因素。
- 田恒力陈世文郭衍王敢高文伟曹合利居世明王韧
- 关键词:创伤性脑损伤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中重型颅脑创伤40例疗效观察被引量:5
- 2006年
-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对急性中、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80例急性颅脑创伤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包括脱水、抗感染、激素以及依手术指征清除颅内血肿、去骨瓣减压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5%葡萄糖溶液100ml静脉滴注,30min内滴完,2次/d,共14d。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脑水肿程度以及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评估等比较两组患者病情恢复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d、14d后GCS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10d后两组患者脑水肿程度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GOS评估情况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中、重型颅脑创伤应用依达拉奉,可降低颅脑创伤后的病残程度,促进脑神经功能恢复,减轻脑水肿,且不良反应小、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使用。
- 居世明田恒力胡锦
- 关键词:依达拉奉急性颅脑创伤药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