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左昕昕

作品数:4 被引量:78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天文地球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植硅体
  • 2篇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新石器
  • 1篇云贵高原
  • 1篇石器
  • 1篇碳封存
  • 1篇农业
  • 1篇怒江流域
  • 1篇气候
  • 1篇气候要素
  • 1篇青铜
  • 1篇青铜时代
  • 1篇圈闭
  • 1篇微体
  • 1篇稳定性
  • 1篇黄土高原
  • 1篇江流
  • 1篇古环境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贵州民族大学
  • 1篇兰州大学
  • 1篇天津大学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铜仁学院
  • 1篇浙江农林大学
  • 1篇云南省文物考...

作者

  • 4篇左昕昕
  • 1篇李琴
  • 1篇范百龄
  • 1篇闫翠香
  • 1篇任乐乐
  • 1篇董广辉
  • 1篇张岩
  • 1篇吕厚远
  • 1篇宋扬
  • 1篇郝青振
  • 1篇丁新泉
  • 1篇刘鸿高
  • 1篇赵得爱
  • 1篇刘峰文
  • 1篇黎海明
  • 1篇葛俊逸
  • 1篇吕延武
  • 1篇李子川
  • 1篇张晓东
  • 1篇宋照亮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球科学进展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植物大化石和微体化石分析揭示的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程被引量:8
2016年
东亚地区农业起源和史前时代农业发展与传播的过程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近20年来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云贵高原是连接东南亚的关键地区,但其史前农业发展历程尚不清晰.本文通过对云南省泸水县石岭岗遗址植物大化石和植硅体研究,分析了其青铜时代先民的植物资源利用策略.结合云贵高原已发表的植物考古研究进展,探讨了云贵高原地区新石器-青铜时代农业发展历史.结果显示,距今2500年前石岭岗先民主要种植水稻和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稻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4800~3900年),稻、粟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900~3400年)和稻、粟、麦类混作农业发展阶段(距今约3400~2300年).史前时代欧亚大陆的农业传播推动了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的农业发展,而云贵高原大河纵横的地貌特征可能导致该地区史前农业生产呈现较大的空间差异,尤其在青铜时代.
黎海明左昕昕康利宏任乐乐刘峰文刘鸿高张乃梦闵锐刘旭董广辉
关键词:怒江流域云贵高原新石器青铜时代
我国旱作农业黍、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估算被引量:18
2011年
植硅体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沉淀在细胞内的非晶质二氧化硅矿物,在其沉淀过程中能够封存部分植物细胞的有机碳,植物死亡、腐烂、燃烧后,植硅体及其封存碳会被长期保存于土壤或沉积物中,而这一部分碳封存量在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一直没有得到计算.黍、粟是我国北方新石器时代以来典型的旱作农作物,是研究人类活动影响陆地碳循环平衡的重要材料,通过湿式灰化法提取8种现代黍、粟植硅体并对其植硅体封存的碳含量进行测定,计算了粟、黍干物质产量、植硅体产量及碳封存量,结果表明:(1)黍和粟的植硅体碳含量分别占其干物质量的0.136%±0.070%和0.129%±0.085%;(2)根据黍和粟近10年平均粮食产量计算,中国的黍和粟植硅体碳封存速率平均值分别为0.020±0.010和0.023±0.015tCO2hm-2a-1,以粟植硅体的高碳封存速率0.038tCO2hm-2a-1以及目前全国的旱作农业62.4×106hm2的种植规模计算,每年将通过旱作植硅体封存约2.37×106tCO2;(3)1949~2008年间,尽管我国粟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减少,仅粟植硅体累积封存了约7×106tCO2.植硅体碳有可能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丢失碳汇的一部分,研究不同农作物植硅体封存碳含量,可以客观认识人类活动对碳循环变化的影响.
左昕昕吕厚远
关键词:植硅体旱作农业碳封存
植硅体圈闭碳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17年
植硅体是一种地球化学稳定性非常高的植源性非晶质二氧化硅颗粒物,在其形成过程中会圈闭一定量的有机碳。目前,植硅体圈闭碳(简称植硅体碳)被认为是一种稳定的碳汇机制,对调节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植硅体碳同位素的研究对于古环境、古气候重建等研究领域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植硅体圈闭碳的地球化学研究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基于国内外学者对植硅体、植硅体圈闭碳及其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综述了植硅体的形成过程、化学元素组成、地球化学稳定性、植硅体碳汇以及植硅体碳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5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总结了当前植硅体及其圈闭碳在地球化学过程研究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对于未来继续开展植硅体地球化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许子娟左昕昕范百龄丁新泉张晓东李子川闫翠香宋照亮
关键词:植硅体
黄土高原表土磁化率与气候要素的定量关系研究被引量:41
2012年
黄土高原地区已建立多个表土低频磁化率-气候转换函数,为黄土古气候定量重建提供了关键方法。但是表土磁化率变化的气候控制因素的系统研究尚未开展;同时,低频磁化率部分受到沉积作用的影响,需要寻找气候意义更明确的指标。我们系统采集了黄土高原及周边地区的表土样品,运用相关、回归和因子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气候要素及其季节变化对表土磁化率和频率磁化率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湿度是控制黄土高原表土磁化率的主要因素,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有影响,月降水变率较小的地区磁化率较高。在此基础上,选择反映成壤磁性颗粒组分的频率磁化率,建立了频率磁化率-年均降水量的转换函数,为黄土古气候定量估算提供了新的途径。
宋扬郝青振葛俊逸赵得爱张岩李琴左昕昕吕延武王攀
关键词:黄土高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