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晓芳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南通市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4篇淋巴
  • 4篇淋巴细胞
  • 4篇肝硬化
  • 3篇预后
  • 3篇病毒
  • 2篇血小板
  • 2篇乙肝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预后营养指数
  • 2篇中性粒细胞
  • 2篇中性粒细胞计...
  • 2篇细胞计数
  • 2篇粒细胞
  • 2篇计数
  • 2篇肝炎
  • 1篇代偿
  • 1篇胆管
  • 1篇胆管炎

机构

  • 8篇南通大学

作者

  • 8篇张晓芳
  • 3篇王娟
  • 3篇明芳
  • 2篇卞兆连
  • 2篇邵建国
  • 1篇刘先进
  • 1篇李民
  • 1篇顾春燕
  • 1篇徐海峰
  • 1篇沈建东

传媒

  • 4篇南通大学学报...
  • 2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中华危重症医...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08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急性乙型肝炎6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对我院近1年多收治的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乙型肝炎病毒(HBV)清除及临床转归的机制。方法:动态观察60例住院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HBV-DNA、HBV血清标志物的变化。结果:急性乙型肝炎在早期患者HBV广泛抑制,8例患者HBV得以清除,随着肝功能的恢复所有患者HBV DNA在较短时间内转阴,HBeAg与HBV DNA几乎同时阴转,肝功能恢复正常时有44例患者发生HBeAg的血清学转换,27例患者HBsAg转阴,6例发生HBsAg血清学转换。结论:在早期的急性乙型肝炎,绝大多数患者HBV DNA的清除通过非细胞毒性机制来发挥重要作用,而特异性细胞免疫对完全清除HBV DNA,防止感染的慢性化则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张晓芳
关键词:急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特异性细胞免疫
NLR、PLR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关系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LR)和血小板计数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PLR)与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该院收治的116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肝性脑病预后的相关因素,根据NLR、PLR中位数分组,并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判断NLR和PLR对肝性脑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凝血指标、血清钠、肌酐、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PLR、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NLR值和低PLR值是影响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LR<4.40患者生存率为81.03%,而NLR≥4.40患者生存率为4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6);PLR>101.87患者生存率为77.59%,而PLR≤101.87患者生存率为44.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5)。结论NLR、PLR可作为预测肝硬化肝性脑病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指标,高NLR值和低PLR值提示预后不良。
薛红沈建东居林玲张晓芳邵建国卞兆连
关键词:肝硬化肝性脑病
南通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南通地区聚集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27日至2月17日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隔离收治的15例聚集性COVID-19患者资料。按照病例暴露场所将患者分为5组,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8例。年龄为27~67岁,5组患者平均年龄为(47.33±14.38)岁、(51.50±5.50)岁、(65.00±1.00)岁、(52.00±1.79)岁、(57.33±12.28)岁。潜伏期平均为(3.00±1.41)d、(5.50±0.50)d、(5.00±0.00)d、(9.20±4.26)d、(8.67±4.11)d。轻型患者1例(6.7%),普通型13例(86.7%),重型1例(6.7%)。5组患者中,临床表现以发热为主的患者13例(86.7%),乏力14例(93.3%),咳嗽9例(58.7%),呼吸困难6例(40%)。基础疾病以高血压为主,并发症以肝损害为主,1例(6.7%)无任何临床表现。患者均有不同程度CD4^+T淋巴细胞计数、CD8^+T淋巴细胞计数及B淋巴细胞计数下降,其中3组平均淋巴细胞计数下降明显。感染指标如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铁蛋白普遍升高,降钙素原(PCT)均表现为正常。肝功能除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轻度升高外,余均正常。乳酸水平均升高。氧合指数有1组(20%)患者明显降低。影像学改变主要为双侧病变,无胸腔积液。结论:南通地区聚集性COVID-19病例以家庭聚集性病例为主,中老年患者居多,慢性病高血压为常见基础疾病,肝损害为主要并发症,基本为普通型。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乏力、咳嗽。实验室检查血乳酸水平均升高,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余无特异性改变。
薛红明芳李民张晓芳王娟邵建国
关键词:聚集性淋巴细胞
NLR、PTAR、MELD评分联合检测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被引量:8
2022年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白蛋白(PTAR)、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联合检测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153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建模组113例,验证组40例。根据治疗前首次实验室血液学指标分别计算NLR、PTAR、MELD评分。根据治疗开始后6个月末(观察终点)的生存状态,将建模组患者分为好转组和进展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参数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估NLR、PTAR、MELD之间的相关性。对相关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分别绘制NLR、PTAR、MELD评分及联合预测模型的ROC曲线,评估各单项指标及联合预测模型预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效能。将验证组数据代入构建的联合预测模型,进行效能验证。结果建模组中进展患者NLR、PTAR及MELD评分均显著高于好转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NLR、PTAR均与MELD评分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4、0.438,P<0.001),NLR与PTAR正相关(r=0.435,P<0.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白蛋白(Alb)、NLR、PTAR、MELD评分升高是影响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NLR、PTAR、MELD评分截断值分别为5.045、49.405、15.295,预测乙肝肝硬化进展的AUC分别为0.738、0.796、0.749,三者联合预测的效能最佳,AUC为0.832。联合预测模型在验证组同样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AUC为0.803。结论NLR、PTAR、MELD评分可作为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预测因子,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模型预测价值更高。
王娟章颖明芳张晓芳
关键词:乙肝肝硬化失代偿期终末期肝病模型
LSM、PNI、Mayo评分对PBC相关肝硬化的预测价值
2024年
目的:探讨肝脏弹性硬度(liver stiffness measurements,LSM)、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Mayo评分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相关肝硬化中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2年8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住院诊治的239例PB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胆管炎组123例,肝硬化组116例。计算PNI、Mayo评分,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PBC患者病情进展的危险因素,ROC曲线评估其预测效能。结果:肝硬化组患者的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总胆汁酸(total bile acid,TBA)、肌酐(creatinine,Cr)、IgM、抗gp210抗体阳性率、LSM、Mayo评分均高于胆管炎组(均P<0.05);肝硬化组的PNI低于胆管炎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SM、IgM、抗gp210抗体、PNI、Mayo评分是影响PBC患者肝硬化进程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LSM与Mayo评分呈正相关(r=0.224,P<0.001),PNI与Mayo评分呈负相关(r=-0.759,P<0.001)。LSM、PNI、Mayo评分的AUC分别为0.776、0.839、0.818,三者联合预测模型的AUC为0.914。结论:LSM、PNI、Mayo评分对PBC相关肝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更高。
张晓芳徐海峰章颖
关键词:肝硬化预后营养指数
外周血PLR与乙肝相关肝硬化肝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
2022年
目的:探讨治疗前外周血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 PLR)与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收治的86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同期4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对照。比较两组患者PLR水平的差异。通过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确定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PLR截断值,并根据此截断值将患者分为低PLR组与高PLR组,分析PLR与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组PLR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对照组(P<0.05);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组PLR的最佳截断值为141.99,低PLR组(PLR<141.99)与高PLR组(PLR≥141.99)在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甲胎蛋白(alpha fetoprotein, AFP)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年龄、性别、腹水、肿瘤直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PLR组患者的TNM分期更晚、分化程度更低、AFP更高,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腹水、肿瘤直径、AFP、PLR均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预后的因素(均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TNM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肿瘤直径>5 cm、AFP、PLR均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治疗前外周血PLR可作为乙型肝炎相关肝硬化肝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高水平PLR预示患者预后较差。
王娟章颖明芳张晓芳
关键词:肝硬化肝癌预后
三种常用指标体系在评估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中的应用比较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NI)、抗凝血酶Ⅲ(AT-Ⅲ)、中国重症乙型肝炎研究学组-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s)模型在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9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诊治的277例HBV相关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90 d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好转组(108例)和恶化组(169例)。根据患者入院后24 h内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肝性脑病分级、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吸入氧流量,结合患者年龄,计算出PNI、慢性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评分、COSSH-ACLFs。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PNI、AT-Ⅲ、COSSH-ACLFs预测HBV相关ACLF患者90 d短期预后的价值。结果恶化组COSSH-ACLFs明显高于好转组(Z=11.189,P<0.001),PNI、AT-Ⅲ水平均明显低于好转组(Z=6.815、6.000,P均<0.001)。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PNI[比值比(OR)=0.886,95%置信区间(CI)(0.815,0.963),P=0.004]、AT-Ⅲ[OR=0.925,95%CI(0.893,0.958),P<0.001]、COSSH-ACLFs[OR=11.456,95%CI(5.700,23.023),P<0.001]为HBV相关ACLF患者90 d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NI、AT-Ⅲ、COSSH-ACLFs预测HBV相关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37、0.720、0.893;三者联合预测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佳,AUC达到0.926。结论PNI、AT-Ⅲ、COSSH-ACLFs对预测HBV相关ACLF患者的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价值,联合应用预测价值更优。
张晓芳章颖刘先进薛红
关键词:预后营养指数预后
内镜下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治疗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消化内科及肝病科收治的肝硬化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220例,根据是否行内镜下治疗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0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止血时间、出血次数、住院时间、再出血率、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0.83%,对照组为77.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分别为(1.84±0.87)d和(14.83±7.33)d,均短于对照组[(2.92±1.78)d和(17.43±11.69)d](均P<0.05);出血次数为(1.56±1.03)次,少于对照组[(2.06±1.26)次](P<0.05);再出血率、死亡率分别为6.67%、5.00%,均低于对照组(22.00%、15.00%)(均P<0.05)。结论:采用内镜下治疗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能显著缩短止血时间和住院时间,减少出血次数,降低再出血发生率及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薛红罗蕾蕾顾春燕程苕莼刘一村张晓芳卞兆连
关键词: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内镜下治疗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