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蕴艳

作品数:35 被引量:33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留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6篇文学
  • 10篇哲学宗教
  • 4篇文化科学
  • 2篇艺术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0篇美学
  • 7篇主义
  • 3篇学术
  • 3篇政治
  • 3篇手稿
  • 3篇文论
  • 3篇文学
  • 3篇马克思主义美...
  • 3篇精神史
  • 3篇寂静
  • 3篇巴黎手稿
  • 3篇《巴黎手稿》
  • 3篇传记
  • 3篇传记批评
  • 2篇心路
  • 2篇心路历程
  • 2篇终结论
  • 2篇文学批评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弥赛亚主义

机构

  • 28篇上海交通大学
  • 5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加利福尼亚大...
  • 1篇曼彻斯特大学
  • 1篇隆德大学

作者

  • 32篇张蕴艳
  • 1篇夏中义

传媒

  • 7篇马克思主义美...
  • 2篇文艺争鸣
  • 2篇探索与争鸣
  • 2篇学术月刊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东岳论丛
  • 1篇社会科学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文化研究
  • 1篇湘潭大学学报...
  • 1篇上海文化
  • 1篇现代中文学刊
  • 1篇美育学刊
  • 1篇江汉学术
  • 1篇语文学刊
  • 1篇中国文学理论...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4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7
  • 1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文化遗产保护的伦理维度
2010年
本文试图从思想史的路径来看在中国当下语境内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伦理的缺失问题,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失衡或偏差:一是从政治正义的角度看,有的地方政府部门权力与金钱欲望的过剩,二是公民意识的缺失,三是民族主义情绪的过剩,四是知识分子话语的缺失。
张蕴艳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伦理公民意识民族主义知识分子
作为人文教育的女性学
2007年
张蕴艳
关键词:人文教育女性学妇女研究研究课程
《晚熟的人》中的秩序与法律问题被引量:2
2021年
以奥古斯丁“至高法律和至高秩序”的角度,可以拓展关于文学、秩序与法律的思考空间。莫言新作《晚熟的人》,若从爱与律法、道德秩序与法律秩序,以及建立这一秩序的“前三十年”(1949—1979)与“后四十年”(1979—2019)的中国社会的时代背景三个方面看,可以揭示出该作品在文学与法律的关系上的独特价值。在《晚熟的人》中,莫言从道德伦理秩序到社会法律秩序再到灵性精神秩序进行了全方位的深度反思,从这一多重秩序的建立直至完成,他凝练地刻画出了一幅更为立体的全景图。
张蕴艳
关键词:秩序法律
《故事新编》手稿的时间意识及对记忆研究的启示——以《铸剑》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2
2019年
通过校辑鲁迅《故事新编》手稿,笔者发现在《故事新编》手稿与其他版本之间的改动与差异,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这些改动与差异,是极"有意味的形式"。将这些文本中从字、词、句的增删修改到修辞手法的变异,与鲁迅的创作心境和文化心理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可以更充分并切实地剖析《故事新编》纸面背后的动态的心理故事。而《故事新编》手稿中字、词、句的增删修改,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表示时间与时态的词汇的改动,通过辨析这种改动,探测鲁迅的时间意识,以及其记忆"杂糅"结构中隐含的整体性,可约略窥见其创作心境与文化心理的某个侧面。简言之,即一种在"终末论"光照下,强调伦理的进化的、具有反讽的整体性的时间意识。
张蕴艳
民国时期李长之的传记批评被引量:4
2002年
李长之的传记批评,不是意在铺叙传主的人生经历、现实遭遇及其与时代之关系,它不重生平实录,它是意在勾勒传主的心灵流程,探取传主的精神核心,由此寻觅传主灵魂与当下时代精神之微妙感应或幽合。李长之将这一精神形态聚焦于“浪漫”两字。在李长之眼中,屈原长铗陆离,高驰不顾,洋溢着如痴如醉的浪漫激情;
张蕴艳
关键词:民国时期传记批评司马迁唯物主义
回归马克思:革命别无它途
2013年
《回归马克思》是对始于2007年的经济危机的一幅速写,但影片无法对这场危机的政治演进加以预测。在这场危机的余波中,我们的感受是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似乎已经部分破产。在当今,我们应该反躬自问的不是"没有替代资本主义的选择了吗?",而是"没有替代共产主义的选择了吗?"或"没有不同于革命的选择了吗?"
杰森·巴克张蕴艳于琦(校)
关键词:共产主义新自由主义
乌托邦的宗教维度与中国当下小说信仰救赎的可能
2016年
长期以来,国内学界对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的解读侧重于社会主义的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拘泥于"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结论,鲜有对他作为"一个献身于自己的宗教和原则的殉道士"角度的描述,也未充分阐释《乌托邦》的宗教根基。由于抽离了乌托邦社会安身立命的精神根基,乌托邦就注定在当代中国沦落为抽象的"空想"与阿里斯托芬所说的荒诞的"梦的国家"。借助恩斯特·布洛赫的希望哲学与"乌托邦意识"的概念,可帮助我们恢复对乌托邦功能的认识,并以此为中国当下小说乌托邦的未完成性把脉。
张蕴艳
关键词:乌托邦
从精神谱系看百年中国文论话语新变的可能性——以宗白华、李长之为中心的探讨被引量:1
2019年
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的初稿与增订稿,有很大的不同。增订稿以浓厚的中西比较意识,突出强调了意境的精神向度。当宗白华将意境视为'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Incarnation)'时,'Incarnation'当也具有深层的宗教精神的含义,而非仅仅是表层的审美表达的方式。'象征'则是这种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的一个途径。李长之的文论与美学思想在很多方面都延续了宗白华的思考,从他们的精神联系可见现代中国除胡适、陈独秀的思想启蒙路径之外的另一精神脉络。精神向度的思考是他们的文论的基石,其源头是德国现代美学的新浪漫主义与生命哲学的精神谱系。而其中的一位重要关节性人物,就是狄尔泰。狄尔泰对'精神'的理解直接影响了宗白华、李长之。并且由精神史到文论,他们强调'精神性'与'科学性'的学术思想为现代中国美学与文学学术范式性的新变提供了可贵的参照。
张蕴艳
关键词:文论美学精神谱系精神史
人生艺术化、美育与美的民主化
李长之'感情的型'理论中包含着启蒙主义的人文精神,对中国现代美育理念的发展起了弥足珍贵的作用,然而借对古代先贤的传记批评来阐释其美育中的人文内涵,文化英雄与精英情结某种偏执又阻碍了他超越审美自律的乌托邦,'人生艺术化'的...
张蕴艳
关键词:美学人生艺术化美育工作民主化进程
文献传递
李长之的学术—心路历程
李长之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在中国学界的美学家、文论家与文学批评家.该论文试图把学术史研究和思想史研究相结合,既在二十世纪中国文论的框架里研究李长之文论的价值和贡献,又从李长之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折射二十世纪中国人文知...
张蕴艳
关键词:文学批评文论价值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