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锋
- 作品数:122 被引量:1,173H指数:21
-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成都市两种典型草坪冬季休眠期土壤呼吸动态特征被引量:3
- 2014年
- 为向城市草坪的冬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向城市生态系统的碳收支评估提供基础数据,研究了成都市最具代表性的两种城市草坪——沟叶结缕草草坪和麦冬草坪冬季土壤呼吸速率的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沟叶结缕草草坪和麦冬草坪整个冬季土壤呼吸速率分别在1.20-3.17μmol m-2 s-1和0.85-2.43μmol m-2 s-1范围波动,且土壤呼吸动态均呈"V"型曲线,先降低后升高;冬季两种草坪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生长习性有关;休眠期土壤呼吸速率主要受土壤温度调控,与土壤水分相关性不大;而双因素回归分析表明,温度和水分共同可解释土壤呼吸的75%-84%;沟叶结缕草草坪土壤呼吸温度敏感性(Q10)比麦冬草坪高41.85%.可见,两种草坪冬季休眠期土壤呼吸速率均较高,冬季土壤碳排放与草种选择有关.
- 熊莉徐振锋吴福忠杨万勤殷睿李志萍唐仕姗熊海涛
- 关键词:土壤呼吸城市草坪沟叶结缕草麦冬
- 中国森林凋落叶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控制因素被引量:21
- 2015年
- 建立中国森林凋落叶养分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数据库,分析养分浓度及其化学计量比与主要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对预测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收集已报道的中国森林凋落叶氮(N)、磷(P)浓度及其相关变量,探讨地理因素(纬度,LAT)、气候因素(年平均气温,MAT和年平均降水量,MAP)和叶特性(常绿与落叶、阔叶与针叶)对中国森林凋落叶N、P和N/P的影响.结果显示,N浓度和N/P随LAT的升高而降低,P浓度随LAT的升高而升高;N浓度和N/P随MAT和MAP的升高而升高,而P浓度随MAT和MAP的升高而降低;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N浓度差异不显著,落叶树种P浓度比常绿树种高53%,而N/P比常绿树种低57%;相反,阔叶树种N浓度比针叶树种的高37%,而P浓度和N/P在两者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综上,中国森林凋落叶N、P及N/P受环境因素和叶特性综合影响,特别是气候因素对凋落叶P浓度和N/P的影响尤为显著,这为预测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森林物质循环提供了理论依据.
- 唐仕姗杨万勤王海鹏熊莉聂富育徐振锋
- 关键词:凋落叶化学计量比地理因素气候因素
- 川西亚高山2种典型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为揭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剖面碳、氮、磷和稳定碳同位素分布特征。【方法】以川西亚高山两种典型针叶林岷江冷杉林(Abiesfaxoniana)和粗枝云杉林(Piceaasperata)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壤剖面各层碳、氮、磷含量和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结果】①川西亚高山岷江冷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35~400、2~13.5和0.2~0.6g/kg,δ^(13)C为-33.4‰~-24.1‰;粗枝云杉林土壤碳氮磷含量分别为50~360、1~12和0.2~0.6 g/kg,δ^(13)C为-37.0‰~-24.3‰;②两种林型土壤碳、氮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磷含量在土壤有机层显著低于矿质层;③土壤碳含量与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碳、氮含量均与δ^(13)C呈显著负相关;④土层和林型均显著影响土壤碳、氮含量和^(13)C的分布。【结论】川西亚高山针叶林土壤碳氮磷和碳稳定同位素分布特征均受到林型和土壤层次的显著影响,且碳稳定同位素组成与碳氮含量呈负相关。研究结果可为深入了解该区域针叶林森林生态系统碳和养分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 古韬王华刘瑞杨玉婷谭波张丽徐振锋李晗
- 关键词:针叶林亚高山
- 同质园不同树种对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被引量:2
- 2023年
- 土壤胞外酶是森林生态系统中养分转化和物质循环的决定因子,胞外酶活性(extracellular enzyme activities,EEA)及其化学计量比是指示土壤养分需求和状态的重要指标.为探究四川盆地乡土树种林下土壤微生物的养分需求,采用同质园的研究方法,以四川盆地5种常见的亚热带乡土树种油樟(Cinnamomum longipaniculatum)、大叶樟(Cinnamomum austrosinense)、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红椿(Toona ciliata)和香椿(Toona sinensis)为研究对象,并以撂荒地作对照,分析树种对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树种显著影响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但不同树种的影响效果有差异,5种酶活性总体随土层深度增加而下降.计算酶的化学计量比发现,大叶樟的相对向量长度(vector length)最大,香椿最小,说明大叶樟受到土壤微生物的碳限制最严重,香椿则有效缓解了碳限制;5树种的相对向量角度(vector angle)均大于45°,表明所有树种均受到磷的限制,其中香椿的向量角度显著低于其他树种,说明香椿受到的磷限制程度最低.本研究表明从加快养分循环和缓解养分限制角度出发,红椿和香椿更适合于四川盆地大面积种植.
- 袁春阳李济宏韩鑫胡一帆兰婷张丽徐振锋游成铭
-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化学计量比亚热带
- 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被引量:16
- 2017年
- 土壤团聚体作为土壤结构的基本单元,强烈影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通过干筛法对四川盆地西缘4种人工林(柳杉林、含笑林、桢楠林和麻栎林)两个土壤层次(0-20 cm和20-40 cm)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进行研究.结果表明:4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均以>2 mm粒径为主,而0.5-0.25 mm粒径团聚体仅占1.07%-3.39%;柳杉人工林0-20 cm土壤有机碳含量比20-40 cm高2倍多,其他3种人工林两个土壤层次差异幅度相对较小;与>2 mm土壤大团聚体相比,各林地微小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相对较高.>2 mm粒径团聚体对有机碳贡献率达到72%-87%.但是,较小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相对较高.综上所述,就土壤团聚体及有机碳特征而言,柳杉林和麻栎林比桢楠林和含笑林更适合用于当地植被恢复.
- 聂富育杨万勤杨开军贺若阳庄丽燕李志杰徐振锋
- 关键词: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有机碳储量
- 岷江上游华山松林冬季土壤呼吸对模拟增温的短期响应被引量:27
- 2010年
- 冬季的土壤呼吸是生态系统呼吸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可能更为敏感。该文采用红外辐射加热器模拟土壤增温,研究了岷江上游华山松(Pinus armandii)人工林冬季的土壤呼吸、微生物生物量及无机氮库对模拟增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冬季(2009年11月–翌年3月),模拟增温往往能显著提高土壤呼吸速率,平均增幅达31.4%;同样模拟增温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分别增加23.2%和22.7%,而对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比没有影响,温度升高显著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但没有改变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增温样地土壤的NO3–-N和NH4+-N浓度较对照分别增加了38.5%和12.3%,增温显著提高了土壤的可溶性无机氮含量。综上所述,该区针叶林冬季土壤呼吸、微生物生长和养分矿化对未来气候变暖非常敏感。
- 熊沛徐振锋林波刘庆
- 关键词:模拟增温无机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华山松林
- 模拟雪被变化对红桦和四川红杉凋落叶碳氮磷释放动态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凋落叶碳和养分的归还是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重要环节,且可能受到气候变暖所引发雪被格局变化的影响.通过野外雪被控制(雪被减少和雪被去除)和凋落物分解实验,探究亚高山森林落叶树种红桦(Betula albosinensis Burkill)和四川红杉(Larix mastersiana Rehder&E.H.Wilson)凋落叶分解过程中碳(C)、氮(N)、磷(P)释放动态在各关键时期(雪被形成期、覆盖期、融化期和生长季)对雪被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红桦和四川红杉凋落叶在分解第一年呈现C释放和N、P累积,其中,C含量减少了8.7%-11.5%,N、P含量分别增加了25.0%-36.4%和21.2%-43.4%.分解一年后,相较于自然雪被,凋落叶C在雪被减少和去除条件下释放更快,而N、P累积更少.不同物种凋落叶在分解过程中表现出不同趋势,红桦凋落叶N、P在冬季即开始呈现富集,而四川红杉N、P的富集延后发生在生长季.另外,混合线性模型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雪被、分解时期、物种及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显著影响了凋落叶C、N、P的变化,其释放率与日均温显著相关,且N释放率与凋落叶初始质量显著相关.综上所述,雪被的减少促进了红桦和四川红杉凋落叶早期分解过程中C的释放,但抑制了N、P的富集,表明气候变暖情境下雪被减少可能通过改变凋落叶碳和养分释放进而影响亚高山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 陈玉莲杜婷张玉游成铭张丽谭波徐振锋李晗
- 关键词:凋落叶分解氮亚高山森林
- 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特征被引量:4
- 2024年
- 磷是限制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养分因子。当前尚不了解不同土壤磷组分随柳杉林龄增长如何变化,及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以华西雨屏区不同林龄(7年生幼龄林、13年生中龄林、24年生近熟林、33年生成熟林,53年生过熟林)柳杉(Cryptomeria japonica var.sinensis)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Hedley磷素分级方法、磷脂脂肪酸分析法(PLFA)来探究不同林龄柳杉人工林土壤磷组分的分布模式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同林龄和土壤深度土壤磷各组分含量差异显著。随林龄增加,可溶性磷和磷灰石含量逐渐减少,残余态磷含量逐渐增加,其余磷组分含量先增加后降低。除可溶性磷、浓盐酸提取态无机磷和残余态磷组分外,其余土壤磷组分含量表现为上层(0—15 cm)高于下层(15—30 cm)。偏门特尔检验表明,微生物群落与土壤磷组分之间存在显著关联。回归分析发现,碳与有机磷比值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正相关。冗余分析显示,pH、土壤有机碳、土壤含水量,全氮和土壤容重是影响土壤磷组分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显示,造林初期的土壤磷组分快速积累,在中龄林阶段达到最大值,随着柳杉人工林林龄的增加,土壤中磷的限制逐渐加强,土壤磷组分含量在成熟林之后逐渐下降。这些结果可为为柳杉人工林的培育及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胡一帆刘宣李宇熊仕臣张璐瑶李济宏袁春阳徐振锋游成铭谭波谭波徐琳
- 关键词:土壤深度柳杉人工林
- 海拔对高山峡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66
- 2016年
-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随海拔的变化特征,以川西海拔1563 m到3994 m的高山峡谷区的干旱河谷、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亚高山针叶林、高山森林和高山草甸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培养法研究了5种不同海拔生态系统中有机层(0~15 cm)和矿质层(15~30 cm)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土壤蔗糖酶、脲酶及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有机层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3种土壤酶活性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的变化特征,从2158 m开始不断增加,到3028 m左右达到峰值后减少,在3593 m出现最小值后,逆势增加直到3994 m后再次减少;矿质层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3种土壤酶活性表现为亚高山针叶林(3028 m)〉高山草甸(3994 m)〉干旱河谷-山地森林交错带(2158 m)〉高山森林(3593 m)〉干旱河谷(1563 m).各海拔梯度土壤有机层的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显著高于矿质层.高山峡谷区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与土壤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土壤酶与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蔗糖酶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酸性磷酸酶与土壤全磷和土壤温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高山峡谷区海拔变化引起的植被和其他环境因子的变化显著影响了土壤生化特性.
- 曹瑞吴福忠杨万勤徐振锋谭波王滨李俊常晨晖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活性海拔梯度
- 川西亚高山森林林窗对不同关键时期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2012年6月-2013年5月期间,根据温度动态过程,对比研究了生长季节(土壤完全融化期、生长季节前期和生长季节后期)与非生长季节(冻结初期、深冻期和融化期)川西亚高山粗枝云杉(Picea asperata)人工林林窗中心、林缘和林下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在生长季节的3个关键时期土壤硝态氮含量表现为林窗中心高于林缘和林下;而在非生长季节表现为林缘大于林窗中心和林下,且土壤有机层和矿质土壤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除深冻期外,林下土壤铵态氮含量均高于林窗中心和林缘,但林下土壤总矿质氮含量较小。此外,整个研究期间不同关键时期林下土壤总矿质氮均以铵态氮为主,而林窗中心在生长季节以硝态氮为主,在冻融季节以铵态氮为主。可见,高寒森林林窗更新对土壤氮过程的作用受到季节性冻融循环的影响。
- 李志萍李维民吴福忠杨万勤徐振锋谭波吴庆贵
- 关键词:亚高山森林林窗土壤铵态氮土壤硝态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