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荣东
- 作品数:57 被引量:136H指数:7
-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哲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 近现代名辩研究的方法论反思被引量:7
- 2012年
- 近现代的名辩研究,以"名辩逻辑化"为主导范式,实质上展开于中国逻辑史研究的框架之下。百年名辩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不容否认,但暴露出的问题也颇为明显,近二十年来更在方法论层面上引发学界的持续争论。从"据西释中"的全面理解、名辩内涵的综合研究、逻辑工具的多元运用、名辩理论与名辩实践的双重推进等方面对近现代名辩研究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就会发现:立足于名辩理论与名辩实践的双重推进,将有助于把近现代以来的名辩研究推向深入。
- 晋荣东
- 关键词:名辩逻辑方法论
- 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及其逻辑特性
- 2006年
-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论辩术的集大成者,但对其论辩术的价值和性质,学术界往往持轻视甚至否定的态度,认为不过是一些琐碎的论辩技巧,并不能造就科学知识。通过对论辩术的对象、内容和价值的阐明,论证了亚里士多德的论辩术实质上是一种从语用和程序角度提出的,关于正确理解论题与成功进行论辩的言语交际的逻辑理论。
- 晋荣东
-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论辩术言语交际逻辑特性
- 推类理论与中国古代逻辑特殊性的证成被引量:12
- 2014年
- 自1990年代以来,从主导推理类型的不同来证成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殊性渐趋流行。相较于古希腊逻辑对演绎推理的偏爱,学者们把推类视为中国古代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并倾向于将其逻辑本质归于类比推理。但是,这一进路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难。事实上,"推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推理本身的称呼;以"三物"论说为核心内容的推类理论是对推理之担保机制的一般性说明。相异于西方逻辑从推理的形式特征去寻找推理的担保机制,推类理论更为关注"类"、"理"对推理过程的实质性担保。正是这后一点构成了中国古代逻辑之所以相异于西方逻辑的关键。
- 晋荣东
- 关键词:中国古代逻辑
- 理解专业自由裁量
- 2012年
- 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ary power)常被视为一个专业领域的标志。取消自由裁量也就取消了开展专业工作的可能性。关于专业自主(professional autonomy)的通行观点是,它允许基于自由裁量判断来做出决定。许多福利国家在制度安排上的特点就是它们将自由裁量权授予专业人士。作为把关者。
- 安德斯·墨兰德哈罗德·格里门童乙(译)胡欣诣晋荣东
- 关键词:正义原则任意性德沃金法律事实
- 逻辑的名辩化及其成绩与问题被引量:8
- 2011年
- 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的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的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的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的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的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的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的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的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的理论得失具有重要的意义。
- 晋荣东
- 关键词:逻辑名辩中国逻辑史
- “名辩”三义
- 2013年
- 名辩之实在先秦即已存在,但"名辩"之名可能迟至1904年才为章太炎首次使用,而被引入中国逻辑史研究领域则由伍非百在1916年完成。"名辩"一词的多重含义在其早期使用中已经表现出来,在最近30余年的中国逻辑史和名辩研究中更被赋予了学派、思潮和理论三种含义。"名辩"三义以先秦名辩话语为基础,代表了当代学者对于重构这一话语的不同尝试。
- 晋荣东
- 关键词:中国逻辑史名辩学派思潮
- 略论中国历史哲学近代化的社会前提与理论根据
- 2004年
- 本文讨论了中国历史哲学近代化的社会前提和理论根据。就前者说,为了正确解决“中国向何处去”的时代课题,有效进行社会改革,需要一种历史理论作为指导,由此突出了历史哲学在中国近代哲学革命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就后者说,历史哲学的近代化既表现为对传统历史哲学的消极影响的批判,又表现为对其优秀成果的合理延伸和积极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中国历史哲学与西方近代科学和哲学的融合。
- 晋荣东
- 关键词:历史哲学近代化
- 1995年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综述被引量:2
- 1996年
- 1995年冯契哲学思想研究综述晋荣东(华东师大哲学系)冯契(1915—1995)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哲学家和中国哲学史家。他一生致力于知识和智慧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会通古今,比较中西,建立了“智慧说”的哲学体系。随着1994年底《智慧的探索》文集的出版,...
- 晋荣东
- 关键词:哲学思想智慧说金岳霖中国哲学西方哲学中国传统哲学
- 《吕氏春秋》言“辩”的语言哲学审视被引量:3
- 2003年
- 通过对“辩”(辩说)的多方面分析,《吕氏春秋》不仅初步论及了主体间交际的必要性与可能性,阐明了成功交际的若干规范性要求,而且对普通名言在表达普遍之道方面的限度也有所涉及。这些论述吸取了先秦诸子在语言之思方面的诸多积极成果,并有所创新,构成了中国古代语言哲学历史演进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 晋荣东
- 关键词:《吕氏春秋》辩说语言哲学
- 伍非百的先秦名学研究与新名学的可能性被引量:3
- 2015年
- 中国古代存在着一个围绕"名"及其相关问题而展开的广泛论说与持续争辩。历史地看,伍非百在1916年率先把"名辩"一词引入先秦名学研究,并较早地对名辩之学的内容及其组成进行了明确论述。此后他将研究视野从先秦名辩扩展至整个先秦形名之学,并根据要旨的不同把后者进一步区分为形名六派。相较于近代以来那种以"名学逻辑化"为主导方法的旧名学研究,伍非百对名辩之学乃至整个形名之学的理解可以说为当代新名学的开拓提供了可能。
- 晋荣东
- 关键词:名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