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曹丹红

作品数:45 被引量:157H指数:7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9篇文学
  • 18篇语言文字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9篇翻译
  • 13篇诗学
  • 8篇文学
  • 4篇叙事
  • 4篇译诗
  • 4篇中国文学
  • 4篇作家
  • 4篇小说
  • 4篇国文
  • 4篇国文学
  • 4篇翻译诗学
  • 3篇虚构
  • 3篇叙事学
  • 3篇语言
  • 3篇文学翻译
  • 3篇写作
  • 3篇《诗学》
  • 2篇杜拉斯
  • 2篇虚构性
  • 2篇译家

机构

  • 45篇南京大学
  • 1篇康奈尔大学
  • 1篇中华人民共和...
  • 1篇国务院

作者

  • 45篇曹丹红
  • 6篇许钧
  • 1篇刘云虹

传媒

  • 9篇当代外国文学
  • 4篇文艺争鸣
  • 4篇文艺理论研究
  • 3篇小说评论
  • 3篇中国翻译
  • 3篇江苏外语教学...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外国语
  • 2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南京社会科学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外语教学
  • 1篇外语研究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外语与翻译
  • 1篇西北工业大学...
  • 1篇社会科学文摘
  • 1篇上海翻译(中...
  • 1篇中国外语
  • 1篇语言与文化论...

年份

  • 7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3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试论翻译的隐喻性被引量:7
2012年
翻译与隐喻有根本的相似性。隐喻和翻译活动均涉及两种符号的转换;隐喻意义与翻译活动中意义的再生均是多种语境融合的结果;隐喻和翻译活动都强调差异的重要性;隐喻和翻译活动都具备类似的认知模式及认知功能。鉴于此,本文强调隐喻性是翻译活动的一种重要属性,对这一属性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并深入思考翻译活动中出现的符号转换、意义再生、"异"的作用等问题。
曹丹红许钧
关键词:翻译隐喻
“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使用研究——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被引量:5
2024年
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始终是翻译教育领域的核心课题。提升翻译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于加强教材建设。“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定位明确、理念新颖、设计科学,为翻译教学提供了可靠依据和有力支撑。如何科学使用该系列教材,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无疑是当下翻译人才培养中应着力探究的问题。本文以《汉法翻译教程》为例,从注重价值引领、把握正确的翻译原则以及注重翻译能力提升、实施分析—探究—互动三位一体式教学等方面对“理解当代中国”翻译类教材的使用展开深入探讨,以期为新时代翻译人才培养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
刘云虹曹丹红
关键词:翻译人才培养教材使用
现实主义小说或现代讽刺
2024年
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可以被定义为某种语调:嘲讽。巴尔扎克认为这种语调是历史的要求。现实主义作家并不将自己视作启发读者、描画未来蓝图的先知。1830年革命后,当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试图强加自己的模型时,现实主义作家指出了现实的困境。现实主义式嘲讽与启蒙时代伏尔泰的反讽有根本差别,后者奠基于真理与谎言的截然区分之上,是好战的,以确定性的名义行事,为进步而斗争。前者则属于某种彻底的怀疑主义。小说的对话性不应理解为对民主精神(通过视角的多元化来关注多样性)的赞扬,而应理解为对社会话语的总体讽刺,这一社会话语是种巨大的众生喧哗。本论文意图界定的,正是这一“抽离”美学。
菲利普·杜福尔张贝(译)曹丹红
关键词: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讽刺复调
关于“文字翻译”的多重维度被引量:4
2007年
"文字翻译"一直以来都遭到人们的诸多误解。或被认为是"逐字翻译"悖逆了原文,或被认为"诘屈枯涩"影响了原文的可读性。本文根据本雅明、贝尔曼和斯坦纳等人的理论和实践,通过语言哲学、诗学、伦理学和文化等多重维度对"文字翻译"进行重新评价,试图使其摆脱人们误解的目光,并肯定其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的重要价值。
曹丹红许钧
关键词:维度语言哲学诗学伦理学文化
诗意是翻译中不会失去的东西——兼评伊夫·博纳富瓦的翻译诗学被引量:6
2015年
"诗意会不会在翻译中失去"是诗歌翻译研究者争执不休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并评析法国著名诗人翻译家博纳富瓦的诗学与翻译诗学观,为思考这一问题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博纳富瓦的诗学又被称为"在场"诗学,它强调诗歌的首要任务是对"在场"即人类在世经验的揭示和体验。"在场"诗学启发下的翻译诗学不强求译诗与原诗表面形式的对应,而是主张译者借助自身经验去体验原诗的"在场",并借助自己的语言完成对原诗"在场"的重构。在"在场"翻译诗学的视阈中,翻译不但不会令诗意丢失,甚至成为了延续诗意的重要方式。
曹丹红
关键词:翻译诗学诗歌翻译
两种翻译诗学观之比较及其启示被引量:13
2007年
本文通过比较亨利.梅肖尼克和乔治.斯坦纳的翻译诗学观,指出“异”、“主体性”、“忠实性”是翻译诗学研究无法绕过的重要概念。这些概念为从翻译诗学途径对傅雷译作进行系统研究提供了可能。
曹丹红
关键词:翻译诗学主体性忠实性
多义性与文学翻译的张力被引量:6
2014年
多义性是文学翻译的一大难题。新批评理论家退特的"张力"论因关注封闭文本的多义问题,又与写作实践关系密切,对探讨翻译活动涉及的多义问题具有启示意义。退特的"张力"论指出"张力"是我们在诗中所能发现的全部外延和内涵的有机整体,其中外延指文本的逻辑意义,内涵指文本的联想意义。"张力"论启示下的文学翻译拥有整体观,着眼于外延逻辑,从外延出发来发展内涵,抓住关键词语和形象再现矛盾统一的内涵,以重构文本的张力。
曹丹红
关键词:多义性文学翻译
西方诗学视野中的节奏与翻译被引量:21
2010年
节奏的翻译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但人们长期以来一直对"节奏"概念存在着诸多误解。本文尝试从西方诗学视角出发,借助西方诗学理论尤其是法国学者梅肖尼克及其弟子德松的诗学"节奏"观,指出"节奏"并不仅仅是文本中的一种具有周期性的形式因素,而是文本内在的组织方式,它统摄着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体现了后者的特殊性及价值。对"节奏"的这一新认识能给我们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带来众多启示。
曹丹红
关键词:节奏西方诗学
虚构研究“理论转向”与当代西方虚构性研究趋势
2024年
从虚构思想到虚构研究的“理论转向” 虚构问题是文学创作实践与理论探索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而要谈论虚构,先要对虚构本质进行界定。在西方文学研究中,对虚构及其本质的思考很早就已出现,并贯穿整个文学史。亚里士多德的《诗学》通常被认为是西方最早涉及虚构研究的著作。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谈到诗人与历史学家的差异,指出历史学家只能“记述已经发生的事”,诗人却可以“根据可然或必然的原则”讲述“可能发生的事”,涉及想象与虚构的范畴。文艺复兴时期,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欧洲发现,对当时的诗人产生重要影响。
曹丹红
关键词:《诗学》虚构性亚里士多德西方文学历史学家
Transborderality,Transmediality,Transdisciplinarity-An Interview with John Pier:Retrospectives and Prospects for Western Narratology
2024年
Shortly after the celebration of twenty years of the narratology seminar at the CRAL(CNRS/EHESS)in Paris,Cao Danhong,professor of Frenc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Nanjing University in China,conducted an interview with John Pier,one of the organizers of the seminar at the CRAL and also one of the most active researchers in narratology.Based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Seminar's work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John Pier briefly reviewed the achievements of Western narratology since its foundation,suggested reexamining its evolution by dividing it into three"generations",and reaffirmed its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transborderality,transmediality,and transdisciplinarity.Also discussed were paths for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narratology with an emphasis on comparative research,diachronic research,and historiography.
约翰·皮埃尔曹丹红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