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晓渊
- 作品数:5 被引量:3H指数:1
- 供职机构:福建江夏学院设计与创意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 揭开“新闻”的真相
- 2013年
- 新闻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应当与新闻经验相冲突,但当前不少新闻研究往往从抽象理念而不是从实际经验出发,得出一些貌似真理却与新闻实践脱节的结论。有些理论强调新闻的本质是客观性的,这其实是一种规约性理论,而不是符合新闻实际的描述性理论。新闻的主观性、宣传性、舆论性都不是新闻的外生因素,而是内生因素;新闻的专业标准与受众标准是永恒的矛盾,它的最终调和体现为新闻编辑部的新闻框架;而新闻框架不是固定的,而是灵活机变的,它与时俱进地把握政治标准的变化。因此,在新闻实践中,新闻事实与真实、主观与客观,呈现为各种矛盾、错位、误差,而在深层次上达到有限的统一,这才是新闻的本质。
- 曾晓渊
- 关键词:新闻性客观性主观性内生性
- “冰点新闻”与“南周新闻”批评方式比较被引量:2
- 2011年
- 《中国青年报》"冰点"新闻栏目在李大同主编时期,选择了软新闻报道方式,这种方式本质上是一种抒情性社会批评方式,报道引起读者强烈反响,成绩辉煌。这种新闻选择产生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折射出一个时代新闻编辑文化选择的必然性。而南方周末新闻从诞生起就选择了理性批评方式,这种方式既带来了辉煌的成功也经历了坎坷艰辛,折射出一个时代新闻编辑文化选择的困境。近年来,两大媒体编辑不约而同地改变了新闻报道方式,给新闻编辑的文化选择,带来了诸多引人深思的议题。
- 曾晓渊
- 关于“纯新闻”的思考被引量:1
- 2014年
- 近年来,"纯新闻"已然成为新闻研究的热词。在探讨"纯新闻"及其派生的理论亚代码时,发现"纯新闻"是一种具有独特作用的理论假定,其利于观察新闻的本质正在于它的非纯粹性。人与现实的关系越来越成为一种话语关系,新闻话语成为反映社会结构及其变化的重要话语形式,因此它并非孤立产生,而是由整个社会赋予;新闻叙述实际上是消息提供者、新闻工作者、读者、新闻传统共同努力的社会活动,它们合力定义了什么是新闻,一起构建了社会图景;新闻话语本质上是社会活动的一种模式,辩证地反映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的变化。
- 曾晓渊
- 关键词:新闻话语成规
- 新闻理性的现代精神建构
- 2015年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的理性意识、现代意识逐步建立。其生成的一个特点是,政治的群体意识不断淡化,而带有群体性思维特征的新闻意识,即大众新闻意识又极速地形成。大众新闻意识是随市场经济同步到来的,在现代社会日益呈现出现代性的负面性。因此新闻理性意识开始向现代伦理意识转向:新闻传媒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兼具政治性内涵,在受到市场力量驱动时,必须受到政治或公共权益的限制。因此"新闻部门必须同时遵循新闻规范和商业规范来进行新闻生产和交易"。
- 曾晓渊
- 新闻教育必须与新闻学科错位
- 2011年
- 新闻教育的核心要体现新闻主体思维机制的建构,社会也以此衡量新闻教育存在的必要性,衡量它是否有利于为人类建立最佳舆论生态并可持续健康地生存、发展。在新闻报道传播中,再离奇的新闻传达的也是对常情常理的回归,所谓"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新闻情理就是对常情常理的强调,而新闻传播专业研究中常情常理就没有学科研究价值,因此,新闻教育内容必须与新闻研究对象适当错位。
- 曾晓渊
- 关键词:常识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