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缺血
  • 1篇蝶窦
  • 1篇蝶窦入路
  • 1篇蝶窦手术
  • 1篇动静脉
  • 1篇动静脉联合
  • 1篇动脉闭塞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溶栓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栓塞
  • 1篇血性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模型
  • 1篇中动脉
  • 1篇中动脉闭塞
  • 1篇溶栓
  • 1篇入路
  • 1篇时间点

机构

  • 4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4篇毛更生
  • 4篇杜世伟
  • 4篇朱海波
  • 3篇高天
  • 3篇杨杨
  • 3篇白志峰
  • 3篇汪晶
  • 2篇聂庆彬
  • 2篇张隆辉
  • 1篇田荣
  • 1篇张友平
  • 1篇徐祎
  • 1篇徐祎
  • 1篇邱明

传媒

  • 2篇临床神经外科...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颅咽管瘤的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研究颅咽管瘤的经蝶窦入路手术适应症、效果、优点及相关的手术技术。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经蝶手术治疗的12例颅咽管瘤资料。手术前后检查视力视野、检测手术前后内分泌激素水平变化以及尿量、尿比重。结果本组患者全切10例,次全切2例,无死亡病例。术后患者视力改善明显,与术前相比内分泌情况无明显恶化。结论选择合适的病例,采用经蝶窦入路手术治疗颅咽管瘤可以达到良好的预后结果,手术并发症少,并且对患者的内分泌情况及下丘脑、垂体柄等周围重要结构损伤较较小。
杜世伟徐祎田荣高天汪晶白志峰朱海波杨杨张隆辉毛更生
关键词:颅咽管瘤经蝶窦手术
大鼠颈外动脉保留置管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的方法
一种大鼠颈外动脉保留置管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建立的方法,其方法是:游离大鼠颈外动脉血管的方向,将大鼠颈外动脉血管的方向游离到与大鼠颈内动脉血管的方向一致或平行的位置;在颈外动脉血管切开一个切口插入线栓,在大鼠颈内形成脑缺血;...
杜世伟毛更生李冬梅邱明朱海波聂庆彬徐祎杨杨
文献传递
栓塞治疗35例颅内破裂微小动脉瘤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 探讨血管内栓塞颅内微小动脉瘤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经血管内栓塞治疗的35例、37枚颅内微小动脉瘤患者.分析临床疗效、预后及随访结果,讨论血管内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操作技巧.结果 术后即刻造影发现37枚栓塞的微小动脉瘤中,达完全栓塞者27枚,动脉瘤瘤颈残留7枚,瘤腔残留3枚;30例患者获术后6~ 36个月随访,未发现动脉瘤再破裂出血.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应用一些手术技巧和各种栓塞材料,微小动脉瘤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结果.
高天李冬梅杜世伟白志峰汪晶朱海波杨杨张隆辉毛更生
关键词: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栓塞
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研究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采用静脉溶栓或动静脉联合溶栓病例23例。卒中严重程度采用NIHSS评分评估,CTA,MRA或全脑血管造影评估再通情况,溶栓治疗后72 h内观察溶栓后非症状性和症状性出血,临床预后通过改良RS评分进行评估。结果静脉溶栓组14例,动静脉联合溶栓组9例,两组患者入院后NIS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动静脉联合溶栓后大脑中动脉再通率明显高于静脉溶栓组(77.8 vs.28.6%,P=0.036),而术后出现症状性及非症状性颅内出血与静脉溶栓比较无明显差异,90 d达到mRS 0-2分患者比例与静脉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溶栓组高于静脉组。结论与静脉溶栓比较,应用动静脉联合溶栓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杜世伟高天白志峰汪晶聂庆彬朱海波张友平毛更生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大脑中动脉静脉溶栓动脉内溶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