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裕瑞
- 作品数:150 被引量:4,104H指数:36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罗霄山区生态用地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响应——以井冈山为例被引量:27
- 2019年
- 生态用地的可持续利用对人类生存至关重要,而山区生态用地变化及其引起的资源环境效应是山区地域人地关系变化的反映,认识和探讨山区生态用地时空分布和形成机理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和引导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运用土地利用空间分析模型和Meta分析方法,分析井冈山的生态用地变化空间格局及其生态服务价值损益;利用Logistic回归和地理探测器,诊断生态用地的空间指向特征和时间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1990—2015年,井冈山生态用地变化显著,呈不断减少趋势,其中近城区表现最明显;生态用地转移的主要对象为城乡建设用地。1990—2000年间,井冈山生态用地的总体转移速率远远大于2000—2015年间的转移速率;林地的转移面积及占比最大,转移部分大于新增部分,属于生态用地减少型地类,而草地和水域属于生态增加型用地,且转移速率较大,是井冈山市较“活跃”的生态用地类型。(2)生态用地的时间演化过程的主导驱动因素包括人口数量和产业结构,空间演变格局中的主导驱动因素为到河流的距离和到地域中心的距离。(3)1990—2015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不断降低但减少速率逐渐放缓,19902000年的年均减少量大于2000—2015年的年均减少量。其中,林地对生态服务价值的贡献最大。山区乡村振兴应以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目标导向,实现农民生计和生态安全的协同优化,利用山区地域资源优势,强化三产融合,推进山区“乡村振兴”。
- 璩路路刘彦随刘彦随周扬
- 关键词:生态用地生态系统服务
- 论乡村能人与乡村发展被引量:40
- 2020年
- 乡村能人是中国乡村治理的重要主体,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深入研究乡村能人在乡村治理中的角色、作用及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回顾了典型时期的乡村治理结构变迁,辨析了乡村能人的概念与类型,阐释了乡村能人在乡村发展中的多维角色,梳理了能人治村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探讨了加强能人培育与监管的途径。研究认为:①乡村能人是指在特定乡村被多数村民认可,具有较强的发展动力、个人能力和社会网络,有志于或正在或已经通过其专长带动乡村发展的人;②通常,乡村能人是推动进步的"发动机"、集体行动的"火车头"、乡村发展的"铺路者"、对外联系的"架桥师"、乡村振兴的"带头人";③但是,如果监管缺位,能人治村也可能对基层民主、经济发展和法制建设等带来负面影响;④为更好地实现国家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进一步加强能人的产生机制以及培育模式研究,深化能人治村的机理、模式与效应研究,关注驻村干部治村的新情况与新问题,并探索能人研究的新数据、新方法。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推进乡村振兴的转型期,加强乡村能人研究,有助于深化各界对乡村发展机制的理解、丰富乡村地理学研究的内容与理论。
- 李裕瑞常贵蒋曹丽哲龙花楼
- 关键词:乡村能人乡村发展乡村治理社会网络
- 毛乌素沙地砒砂岩与沙复配农田的固沙效应及其微观机理被引量:16
- 2017年
- 砒砂岩与沙复配成土及其工程化核心技术的提出与应用,为毛乌素沙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科学推进生态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技术支撑。前期研究对利用层面的技术问题给予了较多关注并取得显著进展,而在潜在风险层面特别是关于复配土壤的固沙效应及其微观机理的探索则相对薄弱。基于集沙仪、扫描电镜及激光粒度仪,结合野外定位试验和室内仪器观测,对毛乌素典型原状沙地及复配农田的输沙特征差异及其固沙微观机理进行探索。结果表明:(1)观测周期内,原状沙地输沙总量为4 951 g,远高于复配农田2 436 g的输沙总量,原状沙地更易受风蚀,而复配农田土壤起沙风速大、输沙量较小,具有明显的固沙效应;(2)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原状沙地土粒(沙粒)粗骨化、无粘结,而耕种两年的复配农田土壤中已出现团聚体;(3)激光粒度仪分析显示,原状沙地的粉、黏粒含量仅为2.74%,而复配农田这一比例增至15.12%;(4)复配土防风固沙效应的形成与粉粒和黏粒含量及土壤结构等紧密相关。鉴于复配农田输沙固沙能力的动态差异性和风力敏感性,进一步实施复配成土造田工程时,宜在复配农田主导风向的上风向区域及成片农田内适当布设具有防风功能的适生草类或灌木条带。
- 李裕瑞范朋灿曹智陈玉福刘彦随王欢元刘怀华马锋万慧
- 关键词:砒砂岩集沙仪毛乌素沙地
- “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被引量:1
- 2020年
- 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五大目标要求之一。由中国地理学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主办,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承办的"乡村振兴与美好人居"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9月19日在兰州顺利召开。来自全国7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50余名代表,以及在兰州的高校师生300余人相聚一堂,共话乡村振兴发展与美好人居建设。
- 李裕瑞曹智
- 关键词:农业地理生态宜居高校师生
- 现代农业地理工程与农业高质量发展——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被引量:53
- 2020年
- 农业地理学是农业科学与地理科学的交叉学科,农业地理工程是地理学与工程学交叉研究在现代农业与乡村领域的进一步深化和系统应用。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和人地系统科学的创新发展,区域农业基础建设的科技需求日益旺盛,农业地理工程试验成为农业工程技术研发和农田系统管理的重要任务。本文阐述了农业地理工程的科学内涵、试验原理与技术方法,并以黄土丘陵沟壑区为例开展了地理工程试验研究和农业高质量发展对策探讨。结果表明:①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主要包括针对特定区域地理环境和农业发展问题的水土配置、土层复配、大田试验、生态防护、地理空间分析与监测,旨在探明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健康农业生态系统营造的水土气生资源要素耦合规律,建立可持续土地利用系统与多功能农业经营模式。②农业生态系统试验主要包括沟道边坡防护方式、健康农田系统结构、作物与土壤匹配关系、耕地投入产出经济分析,通过开展土地改良、作物优选交互试验和田间试种,揭示新造地"作土关系"耦合机理与优化调控途径。③作土关系优化调控是工程试验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气候-作物优选、土体结构改良、地形-作物优选、土壤质量改良、土壤-作物优选、效益-作物优选6个阶段。④农业地理工程技术应用的核心任务是深化贯通综合研究、揭示微观耦合机理、建立工程试验范式,其应用路径主要体现在时间维、空间维与逻辑维三个维度。新时期农业地理工程试验与示范应用,有利于丰富农业地理学前沿理论与方法论,对于推进地理工程化研究和服务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 刘彦随冯巍仑李裕瑞
- 关键词:农业地理学黄土丘陵沟壑区
- 黄土丘陵沟壑区乡村聚落分布格局特征与类型被引量:51
- 2017年
- 为了进一步深化乡村聚落微观研究,为新时期新农村建设提供基础支撑,该文利用延安市宝塔区2015年Google earth遥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与格网分析法,定量分析了延安市宝塔区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异特征,并基于多维组合特征划分了乡村聚落类型。结果表明:1)乡村聚落空间整体上呈集聚分布模式,且分布密度北高南低,密度大于5个/km2的聚落斑块,主要在桥沟镇和川口乡以北;聚落规模存在高值集聚特征,空间分布呈"Y"型结构;乡村聚落分布随高程、坡度变化呈正态分布,且81.42%的乡村聚落斑块最临近道路距离小于500 m,59.7%的乡村聚落斑块耕作半径为700~800 m;聚落形状指数受不同等级道路影响较大,高值区主要沿国道和省道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三、四级油路和砂石路。2)蟠龙川样带内聚落格局特征受地形与耕地资源影响较大,210国道沿线聚落格局受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3)基于多维特征组合矩阵将乡村聚落布局划分为9类,小规模-劣势区-集中分布和小规模-劣势区-离散分布是主要问题区。乡村聚落优化应立足于不同类型、因地制宜、分区推进,主要问题区实施优先整治战略,保障生态安全。
- 陈宗峰李裕瑞刘彦随
- 关键词:土地利用乡村聚落生态安全黄土丘陵沟壑区
- 镇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及影响因素——基于江苏省抽样乡镇调查数据的分析被引量:8
- 2022年
- 以江苏省109个抽样乡镇为例,构建镇域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度2017年镇域综合发展水平,并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案例乡镇的综合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从人口规模看,镇域综合发展水平随着镇域人口规模的增长而显著增加;从地理区域看,镇域综合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苏南、苏中、苏北;从行政类型看,镇域综合发展水平由高到低依次为全国重点镇、一般镇、乡。镇域增长潜力发挥不足是镇域发展水平的短板,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对镇域发展水平差异的贡献较大。(2)政府财政支出、工业化水平对镇域发展差异有显著影响,而农业现代化、本地市场因素、不同行政类别和高新技术产业尚未成为驱动案例区镇域发展的显性因素。
- 李裕瑞潘玮尹旭袁涛
- 关键词:综合评价新型城镇化影响因素
- 基于ML分析的乡村空间发展模式识别与振兴途径研究被引量:3
- 2022年
- 科学识别村域空间发展模式,分类推进乡村发展振兴,对于破解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实现共同富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文中引入“网-区-场-极”多级分析multi-level analysis(ML)方法,以宁夏盐池县为例,利用引力模型、极化测度模型和因子分析法分析并识别该县核心村镇空间驱动场-乡村产地发展振兴极-乡村地域空间发展区,以期从空间地域多体视角识别和构建村域空间发展的多级目标体系,实现对村域空间发展类型划分的目的。结果表明:空间发展能力评价可衡量区域发展的综合实力,反映了区域空间发展类型的差异;“网-区-场-极”多级目标分析框架对于村域空间发展模式识别与划分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宁夏盐池县村域空间发展模式可识别为13个乡村产地发展振兴极、8个村镇空间场和5个乡村地域空间发展区,并针对乡村发展区的分区结果给出了相应的振兴途径。
- 璩路路李裕瑞李明洋曹智周桂琳姜旭董世杰
- 关键词:ML模式识别
- 快速城市化影响下天津农村土地优化利用研究被引量:7
- 2011年
- 在统计资料分析和实证调研的基础上,阐释天津城市化发展的特点与驱动力,分析城市化对农村土地利用的影响,解析在此过程中农村土地利用问题的产生,提出城市化影响下农村土地利用的优化战略。研究表明,随着滨海新区建设和农村工业发展,城市化对天津农村土地利用产生巨大影响,农村土地利用面临突出问题:耕地过量占用,近郊农地粗放利用,土地污染严重;"城中村"问题凸显,近郊农村人居环境恶劣,远郊土地利用效率较低等。天津农村土地优化利用应实施以高效、安全为导向的现代都市农业战略和以集约、宜居为导向的农村居民点改造战略。
- 王丽娟刘彦随李裕瑞
- 关键词:土地优化利用城市化
- 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面积逐年自动监测的遥感制图方法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冬小麦和夏玉米种植面积逐年自动监测的遥感制图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构建平滑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2)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和重构的MODIS NDVI时间序列数据,得到逐年农田和非农田制图;3)...
- 刘正佳刘彦随王介勇李裕瑞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