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元华
- 作品数:12 被引量:41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卫生厅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小腿骨烧伤原位再生修复成功
- 2004年
- 周鹏翔罗成群杨军杨元华贺全勇李高峰谷永红彭长缨彭浩李萍姜冰陈铁夫朱颉
- 关键词:小腿骨病理检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干细胞
- 妊娠期宫颈透明细胞癌1例
- 2002年
- 谷永红彭长缨杨君杨元华
- 关键词:妊娠期宫颈透明细胞癌病理罕见肿瘤
- 前列腺穿刺活检380例病理诊断被引量:3
- 2003年
- 目的 探讨直肠B超引导下穿刺活检诊断前列腺疾病的形态学标准。方法 对 380例前列腺穿刺标本行常规病理学检查及部分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良性疾病 2 97例 ,恶性肿瘤 80例 ,良恶性无法鉴别者 3例。结论 经直肠B超引导下前列腺穿刺活检能对前列腺疾病进行较为准确的病理诊断。
- 谷永红彭长缨杨君杨元华
- 关键词:前列腺穿刺活检病理诊断前列腺疾病免疫组化染色
- 转染人乳头瘤病毒的宫颈癌U14移植同系小鼠后的生长特性和转移规律被引量:6
- 2001年
- 目的 :探讨转染人乳头瘤病毒 (HPV)的小鼠宫颈癌U1 4移植同系小鼠后生长特性和转移规律。方法 :用电穿孔法及阳离子脂质体将HPV 1 6型的早期基因E6 ,E7分别转染小鼠宫颈癌U1 4,筛选、鉴定表达E6 ,E7的转化细胞即E6 +U1 4,E7+U1 4,然后分别经皮下和腹腔移植于同系小鼠 ,观察其生长特性和转移规律。结果 :皮下移植野生型U1 4,E6 +U1 4及E7+U1 4后 ,出瘤时间分别为 5~ 7d ,1 1~ 1 4d及 8~ 1 0d (P <0 .0 5 ) ;平均生存期分别为 2 9d ,43 .3d及 3 5d ;淋巴转移率分别为 90 % ,3 0 %及 40 % ;肺转移率分别为 6 0 % ,1 0 %及 2 0 %。腹腔内移植后 ,荷瘤小鼠平均寿命分别为 1 4.2d ,2 0 .6d及 1 8.3d ;未发现淋巴和肺转移。结论 :转染HPV的小鼠宫颈癌U1 4移植同系小鼠后 ,显示出与移植野生型不同的生长特性和转移规律。该模型为研究以HPVE6 ,E7为靶的免疫或其他方法治疗宫颈癌提供了有价值的动物模型。
- 陶光实杨盛波林秋华刘毅智杨元华吴宜林刘凤英胡锦跃孙去病
- 关键词:子宫颈肿瘤U14转染疾病模型小鼠
- 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6例报告被引量:3
- 2002年
- 目的 总结肝局灶性结节性增生 (FNH)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要点。方法 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 6例FNH的病理切片 ,结合文献分析本病临床病理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 6例中 5例为经典型FNH ,1例为非经典型FNH。 6例CD34染色肝血窦内皮细胞呈阳性。结论 FNH的典型形态特征是病灶中央出现星芒状的纤维瘢痕 ,可以此与肝癌及肝腺瘤等相鉴别 ;其发病可能与局部血供异常有关。
- 谷永红彭长缨杨君杨元华
- 关键词: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病理学FNH
- 麻风病误诊2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03年
- 谷永红彭长缨杨君杨元华
- 关键词:麻风病误诊临床病理
- 图像分析技术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探讨图像分析技术在甲状腺滤泡性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应用北航第三代CMM - 3病理图像分析系统 ,对 30例甲状腺滤泡性肿瘤 (2 0例腺瘤 ,10例腺癌 )及 10例正常甲状腺上皮组织进行形态定量测定 ,每例随机测量 5 0 - - 10 0个细胞核的面积、周长、平均核直径、形状因子 ,异形指数 5个参数。结果 上述 5个参数在正常与恶性、良性及恶性组间均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结论 图像分析对甲状腺滤泡性肿瘤的病理鉴别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 谷永红彭长缨杨君杨元华
- 关键词:图像分析技术甲状腺病理诊断
- 临床实验诊断中抗原修复的生化机制被引量:11
- 2004年
- 杨军杨元华
- 关键词:抗原修复预处理抗原决定簇免疫组化法
- 乳腺叶状肿瘤2例被引量:3
- 2003年
- 谷永红杨元华陈倩
- 关键词:病例报告
- 正常皮肤和新生疤痕组织表达角蛋白19的比较性研究被引量:9
- 2002年
- 目的:研究正常皮肤和新生疤痕组织中表皮干细胞分布、增殖分化特征,并探讨这些特征与皮肤创伤修复的关系。方法:选择有Ⅲ度烧伤创面的成人患者8例,在获得了患者的知情同意后用手术尖刀分别切取正常皮肤、肉芽中的皮丁及新生疤痕组织(创面愈合后2个月内的疤痕)各一块,约2cm×1cm×0.5cm大小,应用过氧化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SP)免疫组化法,以小鼠抗人角蛋白19型的单克隆抗体检测表皮干细胞的分布、增殖分化特征。结果:肉芽中的皮丁组织内有散在分布的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新生疤痕组织中的表皮基底层有多层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在再生表皮的中部,即位于基底细胞层与角质细胞层之间有大量的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且分布广泛,而正常皮肤只有表皮基底层和附件有角蛋白19表达阳性细胞。结论:新生疤痕组织中表皮再生仍很活跃,在皮肤创伤愈合过程中的重塑期,如果能够结合抑制疤痕增生的最有效治疗,这种新生疤痕组织有可能转变成正常皮肤。
- 罗成群周鹏翔谷永红杨元华贺全勇杨军李高峰彭长缨彭浩李萍高新明姜冰陈铁夫周建大周建大
- 关键词:烧伤疤痕表皮干细胞角蛋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