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本涛

作品数:225 被引量:1,205H指数:18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更多>>

文献类型

  • 179篇期刊文章
  • 35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5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电子电信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78篇成像
  • 75篇磁共振
  • 73篇磁共振成像
  • 48篇影像
  • 43篇肿瘤
  • 36篇X线
  • 35篇影像学
  • 35篇鼻窦
  • 33篇X线计算
  • 33篇X线计算机
  • 29篇体层摄影
  • 29篇体层摄影术
  • 23篇细胞
  • 21篇鼻腔
  • 17篇细胞瘤
  • 16篇CT诊断
  • 15篇CT
  • 14篇眼眶
  • 11篇神经母细胞
  • 11篇头颈

机构

  • 21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9篇北京市耳鼻咽...
  • 5篇烟台市烟台山...
  • 4篇北京同仁医院
  • 4篇青岛大学医学...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枣庄市立医院
  • 2篇山东中医药大...
  • 2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青岛医学院
  • 2篇中国康复研究...
  • 2篇中国医学科学...
  • 2篇秦皇岛市第一...
  • 2篇北京电力医院
  • 2篇长沙市第四医...
  • 2篇北京市海淀医...
  • 1篇北京大学第三...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 1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作者

  • 216篇杨本涛
  • 140篇王振常
  • 127篇鲜军舫
  • 69篇刘中林
  • 46篇燕飞
  • 30篇兰宝森
  • 25篇陈青华
  • 23篇刘莎
  • 23篇王永哲
  • 18篇陈光利
  • 18篇田其昌
  • 17篇张征宇
  • 15篇常青林
  • 14篇梁熙虹
  • 14篇李永新
  • 14篇李静
  • 10篇李勇
  • 8篇王新艳
  • 8篇何立岩
  • 7篇王征宇

传媒

  • 45篇中华放射学杂...
  • 33篇临床放射学杂...
  • 25篇中国医学影像...
  • 11篇中国耳鼻咽喉...
  • 10篇全国第6届头...
  • 9篇当代医学
  • 7篇放射学实践
  • 7篇全国第八届头...
  • 6篇眼科
  • 6篇中华医学杂志
  • 6篇全国第七届头...
  • 4篇北京医学
  • 4篇中华医学会放...
  • 3篇医学影像学杂...
  • 3篇中华解剖与临...
  • 2篇中国康复理论...
  • 2篇中华耳科学杂...
  • 2篇中华耳鼻咽喉...
  • 2篇临床耳鼻咽喉...
  • 1篇西北医学教育

年份

  • 6篇2024
  • 2篇2023
  • 5篇2022
  • 7篇2021
  • 12篇2020
  • 6篇2019
  • 3篇2018
  • 4篇2017
  • 7篇2016
  • 1篇2015
  • 5篇2014
  • 3篇2013
  • 11篇2012
  • 6篇2011
  • 16篇2010
  • 30篇2009
  • 18篇2008
  • 24篇2007
  • 11篇2006
  • 5篇2005
2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诊断被引量:25
2008年
目的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资料。结果36例内翻乳头状瘤源于鼻腔外侧壁25例,上颌窦4例,筛窦2例,额、筛窦2例,筛、蝶窦2例,额窦1例;其中11例为复发病例,3例伴恶变。26例呈分叶状,10例形状不规则。病灶最大径22~82mm,平均38mm。36例边界均清楚。与邻近肌肉比较,MRT1WI呈等信号32例,稍高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34例,不均匀等信号2例(伴恶变)。与鼻中隔黏膜比较,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4例;32例病变在T2WI或增强T1WI上病变内部呈较规整的栅栏状,2例呈不规整的栅栏状(伴恶变)。8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一信号强度曲线(TIC)为速升缓降型,另1例局部区域的曲线呈速升速降型(伴恶变)。结论MRT2WI或增强T1WI上呈较规整的栅栏状外观是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靠征象,形态不规整可能提示伴发恶变。
杨本涛王振常刘莎鲜军舫陈青华王永哲刘冰刘中林兰宝森
关键词:鼻腔鼻窦疾病
影像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技能培训初探被引量:5
2010年
鲜军舫王振常燕飞刘中林杨本涛常青林李书玲张青
关键词:影像医学
结核性中耳乳突炎的CT诊断(附5例报告)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探讨结核性中耳乳突炎的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5例(6耳)结核性中耳乳突炎HRCT表现。结果结核性中耳乳突炎HRCT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影及骨质异常,患耳鼓室腔、乳突窦及乳突气房内充满软组织影,病理学证实为大量肉芽组织。患耳骨质异常HRCT表现为乳突气房骨性间隔模糊(3耳)、骨质破坏(6耳)累及鼓室壁、听小骨、岩尖等,不伴骨质硬化以及死骨形成(4耳),分别位于乳突窦、鼓室腔、内耳及岩尖。结论结核性中耳乳突炎具有一定影像学表现特征,单侧气化型乳突呈广泛炎症改变并伴骨性间隔模糊,特别是发现"死骨"可提示本病诊断。
姜虹王振常鲜军舫刘中林杨本涛燕飞
关键词:中耳乳突炎结核
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颅骨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
2009年
为评价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在鉴别颅骨良、恶性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选取伴颅骨病变的骨外原发肿瘤患者81例(118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全身平面骨显像,其中25例(40个病灶)行颅骨SPECT显像,43例(66个病灶)行头部异机CT或MR I显像,12例(19个病灶)行颅骨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所有图像均由至少两名医师判读,判读结果与最后诊断符合者,为"符合"。计算并比较各种方法在鉴别颅骨病变中的符合率。各种方法在良/恶性病灶诊断符合率及总符合率上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的总符合率优于其他方法。在判定良性病灶时,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与其他方法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符合率优于其他方法;在判定恶性病灶时,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显像与全身骨显像、骨SPECT显像存在显著性差异,符合率优于二者。SPECT与低剂量CT融合骨显像在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中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罗莎戴皓洁李眉任凌杨本涛
关键词:SPECT融合显像颅骨骨转移
基于64层螺旋CT的筛板解剖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以64层螺旋CT测量筛板相关解剖学指标及其发育特点。方法按年龄组随机选取420例(840侧)接受鼻窦或眼眶64层螺旋CT检查的患者,冠状位及矢状位均以硬腭为参考平面,分别测量筛板水平板中点高度、筛板水平板宽度及前后倾斜度、筛板外侧板高度及其与水平板的夹角。结果≤12岁男性及≤11岁女性筛板水平板中点高度与年龄呈高度线性相关(男:r=0.82,女:r=0.80)。男、女左侧筛板水平板中点高度高于右侧(t=7.81,P<0.001),男、女左侧筛板水平板中点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P<0.001),男、女右侧筛板水平板中点高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5,P<0.001)。筛板水平板宽度为(2.81±0.47)mm,各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5,P=0.24),男、女及左、右筛板水平板宽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9、0.98,P=0.07、0.33)。各年龄组筛板水平板前后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3,P=0.22);男、女及左、右筛板水平板前后倾斜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9、1.43,P=0.43、0.15)。各年龄组筛板外侧板的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11,P=0.35);左侧筛板外侧板高度高于右侧(t=4.70,P<0.001),男、女左侧、右侧筛板外侧板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1.51,P=0.17、0.13)。左右侧、男女筛板外侧板角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8、1.03,P=0.43、0.30)。筛板外侧板与水平板的夹角为(120.70±9.85)°,与年龄呈低度线性相关(r=0.18),筛板外侧板高度与筛板外侧板及水平板的夹角呈低度线性相关(r=0.25)。结论≤12岁男性及≤11岁女性筛板高度有随年龄增长的趋势,男性筛板高于女性,左侧高于右侧。筛板水平板宽度及前后倾斜度、筛板外侧板高度、角度无明显随年龄增长趋势。
王新艳杨本涛王振常鲜军舫王永哲李静
关键词:鼻腔鼻窦
外伤后视力下降的高分辨CT研究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外伤后视力下降患者的高分辨CT表现及临床意义。设计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150例外伤后视力下降患者。方法对2007年3月至6月因外伤后视力下降行视神经管高分辨CT(HRCT)检查的150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指标视神经管及眶尖区骨折及其发生率。结果150例中78例(88侧)视神经管骨折。(1)88侧骨折中,22侧为单发,66侧为多发混合型,均为一个或多个视神经管壁骨折并累及颅口或眶口;(2)78例中发现骨折部位156处,其中凹陷移位型最多见,占47.4%;(3)78例中,73例伴发视神经管邻近结构骨折;而无明确视神经管骨折的72例中,40例伴发邻近结构骨折。113例伴发邻近结构骨折病例中,发现伴发骨折共283处,以眶尖区最多见,占44.5%。结论HRCT能显示视神经管各壁及邻近结构骨折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眼科,2007,16:326-329)
李勇王振常杨本涛刘中林
关键词:视神经管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眶颅沟通性病变的CT和MRI研究被引量:20
2001年
目的 研究、探讨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CT和MRI表现及其影像学特征。方法5 1例患者 ,男 2 8例 ,女 2 3例 ,年龄 2~ 6 8岁 ,平均 41岁 ,为手术病理和随访结果证实。 5 1例均行CT扫描 ,45例行MR扫描 ,CT和MR增强扫描各 44例。结果 通过眶上裂或视神经管沟通的颅眶沟通性病变 31例 ,占 6 0 8%。其中 9例通过视神经管沟通 ,包括 4例视神经和视交叉胶质瘤、3例视神经鞘脑膜瘤 ,以及 2例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神经和视交叉 ;通过眶上裂沟通者 ,包括 5例脑膜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2例Tolosa Hunt综合征、3例炎性假瘤、1例眼眶和海绵窦皮样囊肿 ,以及 7例鼻咽癌同时侵犯海绵窦和眼眶。通过眶骨穿支血管间隙沟通的病变或骨质破坏缺损区沟通的眶颅沟通性病变2 0例 ,占 39 2 % ,包括 5例眶骨扁平性脑膜瘤、10例眶壁转移瘤、1例眶壁软骨肉瘤侵犯筛窦、额窦和额叶、3例泪腺囊腺癌侵犯颅内和 1例额底脑膜瘤侵犯眼眶。结论 CT和MRI,尤其是使用脂肪抑制技术和增强扫描的T1WI能明确显示眶颅沟通性病变的沟通路径和病变特征 ,为制订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提供重要和直接的依据。
王振常蒋定尧鲜军舫安裕志张天明李彬梁熙虹杨本涛
关键词:眶肿瘤脑肿瘤磁共振成像CT
空蝶鞍综合征眼部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2年
目的探讨空蝶鞍综合征的眼部临床表现及预后。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在北京同仁医院就诊,经MRI检查诊断为空蝶鞍综合征的32例患者。方法对这些患者的检查治疗资料及眼部表现进行分析。主要指标视力、眼压、眼底、视野、房角。结果32例患者中因明显视力下降就诊者20例(62.5%)。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8者45眼,其中低于0.1者5眼,0.1~0.3者14眼,0.4~0.7者26眼。眼压在21~29mmHg者13眼(20.3%)。眼底检查13眼(20.3%)有视盘水肿,191~(29.7%)有视神经萎缩。视野缺损48眼(75.0%),其中9眼有类似青光眼的视野缺损,10例患者为双颞侧偏盲。房角开放者28例56眼(87.5%),房角窄或可疑关闭者4例8眼(12.5%)。3例空蝶鞍综合征患者合并闭角型青光眼,1例合并开角型青光眼,2例合并正常眼压性青光眼。3例患者经神经外科手术治疗,最佳矫正视力好转。结论空蝶鞍综合征的眼部表现可有视力下降、视盘水肿、视神经萎缩及视野缺损。对于不能由眼科疾病解释而怀疑本病者,应及时请相关科室会诊并协助治疗。
王洪涛李树宁王宁利杨本涛
关键词:空蝶鞍综合征眼部表现
眶骨内溶骨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眶骨内溶骨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08年2月期间经组织学证实的眶骨内溶骨性脑膜瘤8例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8例均为良性病变,其中上皮型5例,纤维型2例,过渡型1例。病变位于眼眶外上壁4例,外壁3例,眶尖区蝶骨小翼1例。6例呈卵圆形,2例呈不规则形,边界较清楚,病灶最大径18~47mm,平均29mm。CT表现:6例骨质破坏,边缘毛糙,2例骨质呈囊状、膨胀性改变,边缘清楚;与脑灰质比较,平扫病变呈等密度7例,稍低密度1例;3例增强后呈中度强化。MRI表现:与脑灰质比较,T1WI呈稍低信号2例,等信号6例;T1WI呈稍高信号2例,等信号6例;增强后呈中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2例;其中3例病变内部信号不均匀,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3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2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为速升缓降型,1例为速升速降型。MRI清晰显示病变伴发或继发性改变。结论MRI所示等信号、中度强化是该病的较特征性表现;CT有利于判断病变的起源,MRI能够更清楚、准确显示病变的范围,联合使用2种影像检杏方法能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杨本涛王振常孔庆聪鲜军舫郝大鹏陈青华李勇王永哲杨欢刘中林
关键词:脑膜瘤眶肿瘤磁共振成像
踝管腱鞘囊肿的MRI应用初探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探讨MRI在踝管腱鞘囊肿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踝管腱鞘囊肿患者的MRI资料。7例均行MRI检查,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分析5名健康志愿者和1例患者的踝关节斜轴位MRI图像。结果7例踝管腱鞘囊肿均表现为分叶状团块,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脂肪抑制T2WI/PDWI上呈高信号,内部见线样等T1、等T2/PD信号分隔,边缘清楚,周围见线性等T1、等T2/PD信号环绕。3例增强扫描见病变内部不强化,周围见线性明显强化。5例与拇长屈肌腱关系密切,2例与趾长屈肌腱关系密切,胫后神经均受压向后移位。1例病变内侧同时伴有喙状突出的跟距非骨性联合。5名正常踝关节和1例患者斜轴位扫描,均清晰显示踝管内解剖结构。结论MRI能够对踝管腱鞘囊肿进行准确的定性和定位诊断。
郝大鹏王振常张建中徐文坚刘吉华杨本涛闫钟钰
关键词:腱鞘囊肿磁共振成像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