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继富
- 作品数:176 被引量:540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藏地佛教密宗轮回观念与圆形哲学被引量:1
- 1998年
- 轮回观念是一切佛教宗派共同信守的教义准则,他们在“苦”、“乐”思想基础上,以生死轮回,因果报应来描绘未来生活的蓝图。他们认为“一切具有心的众生都持续地轮回无数次生死周期,而又不知道他们自己的最高的本性。坚持一种自我的观念和无休止地极力满足其需要。
- 林继富
- 关键词:佛教密宗曼陀罗信徒哲学圣迹
- 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被引量:2
- 201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西藏民间故事研究硕果累累。以西藏民间故事个性特征为研究核心,学者在搜集整理、文学特性、生活讲述、文化交流等研究领域都有重要突破,突显了西藏民间故事的文学性、生活性,及其在世界文化中的独特文化历史价值。文章反思、评估了70年来西藏民间故事不同研究范畴中的现状、取得的进展及其存在的不足,并对西藏民间故事未来研究的多种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 林继富周灵颖
- 关键词:文学特性
- 游戏人间:“荡秋千”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研究
- 2024年
- 荡秋千是中国传统民间游戏的重要类型,凝结中华民族的生活智慧与家园意识。荡秋千不是单纯的游艺娱乐或竞技运动,而与多民族人民生活实践和精神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多民族秋千文化寄托中华民族共创共享的生活传统、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对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秋千超越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而与多民族传统节日生活相联系,构成中华民族秋千民俗生活谱系。中华各民族共享秋千游戏,传递共通的文化思想,凝聚共同的精神禀赋,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 林继富王祺
- 关键词:秋千民间游戏共有精神家园非物质文化遗产
- 角色转换与文化认同——中国节日文化中的人被引量:6
- 2003年
- 文章主要讨论的是节日文化中的人。作者认为,节日产生、发展、繁荣离不开人;节日文化表现的文化传统是模式化与个性化的统一,这种传统的根源依旧以人为核心;节日是人角色转换的关节点,是人相互认同的平台。
- 林继富
- 关键词:节日角色转换文化传统
- 藏族文化中的镜子
- 1996年
- 林继富
- 关键词:藏族文化藏族人藏族文学女神藏学研究
- 跨族际的故事比较——汉族、藏族“天鹅处女”型故事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汉族、藏族流传了大量的"天鹅处女"故事,形成了具有共同性和特殊性的叙事传统,这些传统与汉族、藏族民众生活紧密相联。这类故事传达了汉族、藏族追寻美好生活的愿望。汉族、藏族"天鹅处女"故事具有明显的印度佛教同类型故事色彩。
- 林继富
- 关键词:叙事传统
- 红色记忆中的悲壮历史——乘顺革命歌谣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乘马、顺河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带,这里因为革命诞生了许多歌谣。乘顺红色歌谣在继承传统歌谣艺术表达形式和内容基础上,创作了许多具有时代生活色彩的歌谣。乘顺红色歌谣记录了革命生活,记忆着特殊年代的历史。
- 林继富
- 关键词:历史记忆
- 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内涵建设与实践模式研究被引量:11
- 2023年
- 系统性保护是新时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重要举措,是生活禀赋和科学保护的有机结合,充分展现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能力的提升和高质量文化内涵建设。从系统性核心要义出发,将保护系统具有的目的性、动态性、联系性、层次性结构紧密结合和整体融入,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系统既是独立系统,有其自适和自洽的结构逻辑,也是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相对稳定且持续不断的发展系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谱系如何融入国家文化建设和建立以人为中心的生活关系,成为理解和厘清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实践、知识生产的必然。
- 林继富闫静
- 关键词:知识谱系文化建设
- “朝向当下”的神话:传统与现实相对接被引量:1
- 2017年
- 我觉得杨利慧老师的课题从研究问题设计、研究问题的解答以及研究过程的实践来看,是聚焦于神话的传统如何在现代传承、现代人如何利用神话的问题。因此,这个话题回应了当代神话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问题。在我看来,
- 林继富
- 关键词:神话对接实相创新性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引量:1
- 2024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民族生产生活的实践,蕴含中华民族丰富的智慧;旅游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拓宽道路,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经济互动、增进多民族沟通和巩固“多元一体”格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力要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的实践行动表现出丰富的主体交互性和时空交叠性的在场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族性和地区性巧妙转化为游客的差异化体验,基于集体记忆和共享互动构筑多民族文化认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从多维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林继富汤尔雅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