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柴强

作品数:337 被引量:2,215H指数:29
供职机构:甘肃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12篇期刊文章
  • 104篇专利
  • 14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1篇农业科学
  • 13篇经济管理
  • 12篇文化科学
  • 9篇生物学
  • 4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07篇玉米
  • 84篇间作
  • 80篇小麦
  • 50篇土壤
  • 47篇绿洲
  • 40篇水分
  • 40篇绿洲灌区
  • 37篇豌豆
  • 33篇水分利用
  • 32篇作物
  • 31篇利用效率
  • 27篇水分利用效率
  • 27篇秸秆
  • 26篇农业
  • 26篇化感
  • 25篇还田
  • 24篇免耕
  • 23篇灌溉
  • 22篇耗水
  • 18篇农田

机构

  • 336篇甘肃农业大学
  • 5篇甘肃省农业科...
  • 4篇教育部
  • 3篇定西市农业科...
  • 2篇河南理工大学
  • 2篇河西学院
  • 2篇学研究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塔里木大学
  • 1篇天水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甘肃省人民政...
  • 1篇甘肃省政府研...
  • 1篇白银市农业科...
  • 1篇甘肃省农业工...

作者

  • 336篇柴强
  • 136篇殷文
  • 127篇于爱忠
  • 125篇胡发龙
  • 123篇赵财
  • 60篇黄高宝
  • 42篇樊志龙
  • 38篇冯福学
  • 32篇谢军红
  • 26篇陈桂平
  • 22篇李玲玲
  • 18篇黄鹏
  • 16篇杨彩红
  • 16篇郭瑶
  • 10篇姚拓
  • 10篇张克平
  • 9篇罗珠珠
  • 9篇赵武云
  • 9篇张仁陟
  • 8篇牛伊宁

传媒

  • 27篇甘肃农业大学...
  • 2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8篇作物学报
  • 13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干旱地区农业...
  • 11篇草业学报
  • 8篇农业现代化研...
  • 7篇西北农业学报
  • 7篇应用生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中国生态农业...
  • 5篇植物营养与肥...
  • 5篇农业系统科学...
  • 5篇中国沙漠
  • 4篇灌溉排水学报
  • 4篇赤峰学院学报...
  • 4篇高教学刊
  • 3篇草业科学
  • 3篇草地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年份

  • 15篇2023
  • 24篇2022
  • 26篇2021
  • 30篇2020
  • 27篇2019
  • 26篇2018
  • 17篇2017
  • 28篇2016
  • 18篇2015
  • 17篇2014
  • 15篇2013
  • 13篇2012
  • 12篇2011
  • 12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6篇2007
  • 8篇2006
  • 8篇2005
  • 7篇2004
3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甜糯玉米混播豆科植物高品质生产方法
本发明农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甜糯玉米混播豆科植物高品质生产方法,所述方法包括:种植甜糯玉米品种种子,行距20‑30cm,株距15‑25cm;半月后,相邻行的玉米植株之间播种豆科植物;常规田间管理,待植物成熟后,此时豆...
胡发龙柴强于爱忠赵财樊志龙殷文范虹
一种测量固体物体体积和密度的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物体密度的测量方法,本发明的方法是事先准备质地均匀的细小颗粒物和已知质量(m)和容积(V<Sub>1</Sub>)的容器,先在所述容器中装满细小颗粒物,称重得到总质量m<Sub>1</Sub>,按ρ<Sub...
牛伊宁罗珠珠柴强
文献传递
水氮减量条件下地膜玉米免耕轮作小麦的水分利用特征
2023年
【目的】针对河西绿洲灌区资源型缺水严重,作物生产中地膜和水氮投入量大且利用率低等问题,探讨水氮减量条件下免耕一膜两年用对后茬作物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为构建试区水氮减量和水分高效利用技术提供实践依据。【方法】2019—2021年,开展三因素裂区试验,设传统翻耕(CT)和免耕一膜两年用(NT)2种耕作方式,减量20%灌水量(I1,1920 m^(3)·hm-2)和传统灌水量(I2,2400 m^(3)·hm-2)2个灌水水平,减量40%施氮(N_(1),135 kg·hm-2)、减量20%施氮(N_(2),180 kg·hm-2)和传统施氮(N_(3),225 kg·hm-2)3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处理的耗水量、棵间蒸发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一膜两年用可优化小麦播前土壤水分环境、减少小麦生育期内无效耗水。与CT相比,NT有利于提高小麦播前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分别提高了16.9%—23.0%和14.5%—16.5%;可降低小麦全生育期总耗水量(ET)、总棵间蒸发量(E)和蒸散比(E/ET),降低幅度分别为3.5%—4.2%、19.0%—20.2%和16.8%—19.3%。随着灌水和施氮量减少,耗水量、棵间蒸发量、E/ET 3个指标随之降低,与I2相比,I1的3个指标分别降低了6.1%—6.4%、10.8%—11.1%和5.5%—6.0%;与N_(3)相比,N_(2)、N_(1)的3个指标分别降低了2.2%—3.9%、4.2%—10.9%和1.7%—7.2%;耕作方式、灌水交互作用下,NTI1较CTI1耗水量、E/ET分别降低了0.6%—6.6%和17.4%—17.6%;免耕一膜两年用集成水氮减量进一步优化耗水结构,与CTI2N_(3)相比,NTI1N_(2)的3个指标分别降低了11.0%—12.9%、28.3%—47.6%和22.5%—26.4%。与CT相比,NT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8%—6.3%和9.0%—9.5%。在NT和CT条件下,I1N_(2)与I2N_(3)、I2N_(2)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差异不显著;比较不同处理下的小麦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NTI1N_(2)最高,与对照CTI2N_(3)相比,籽粒产量和WUE分别提高了5.1%—6.6%和5.7%—6.2%。【结论】在河西灌区,免耕一�
曹永刚徐龙龙柴强胡发龙殷文樊志龙王琦明赵财
关键词:水分利用特征小麦籽粒产量
绿洲灌区典型种植模式的水热利用与碳排放和能值分析被引量:6
2018年
合理的种植模式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生态环境风险,实现资源节约和增产增效的目的.本文运用能值分析的理论和方法,从资源利用、碳排放、经济效益、能值自给率和净能值产出率等方面对干旱灌区典型种植模式的生产效应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以期为建立减投、减排、高产高效、可持续农田高效生产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结果表明:集成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及地膜再利用的高效间作生产模式(NTSI)具有明显的增产效应,与地方传统间作(CTI)和单作玉米(CTM)相比,分别增产13.5%~16.9%和13.8%~17.1%.NTSI较CTI模式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12.4%~17.2%和6.1%~8.1%.高效NTSI模式可降低系统碳排放、提高碳排放效率,与CTI和CTM相比,碳排放总量分别降低618~895和1804~2002 kg·hm^(-2),降低幅度分别为12.1%~16.4%和28.6%~31.0%;相反,碳排放效率分别提高29.3%~40.1%和58.9%~71.4%.高效NTSI模式具有明显的资源减投潜力,与CTI和CTM相比,总投入分别降低1424~1431和501~1547元·hm^(-2),减投比例分别为12.6%~13.6%和4.9%~14.6%;总产值分别提高11.2%~11.8%和24.4%~36.3%(增加4309~4603和8439~11057元·hm^(-2));纯收益分别增加19.6%~22.4%和40.1%~57.7%(增多5740~6027和9544~11558元·hm^(-2)).因而,NTSI模式具有较高的产投比和单方水效益,与CTI和CTM相比,产投比分别提高27.9%~29.0%和40.5%~45.6%;单方水效益提高幅度分别达到19.9%~23.2%和27.7%~39.3%.高效NTSI模式能值自给率达到57.2%,较CTI和CTM生产模式分别提高4.0%和12.2%,NTSI模式净能值产出率达到0.173,较CTI高10.0%,但比CTM低11.7%.从资源利用、碳减排、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角度综合考虑,集成免耕秸秆覆盖还田及地膜两年利用的高效小麦间作玉米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活力,农业系统整体功能较好,运转效率较高,能值回报率较高,是适用于干旱绿洲�
殷文柴强樊志龙胡发龙赵财于爱忠
关键词:资源利用碳减排能值分析绿洲灌区
干旱灌区春小麦水分利用特征对绿肥与麦秸协同还田的响应被引量:2
2023年
【目的】明确绿肥与麦秸协同还田对春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水分利用特征的影响,对干旱灌区应用绿肥构建小麦水分高效可持续生产模式具有重要支撑作用。【方法】本研究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以麦后休闲(W)为对照,设置了麦后免耕播种绿肥+绿肥与麦秸全量还田(W-NTGS)、麦后免耕播种绿肥+绿肥单一还田(W-NTG)、麦后浅旋灭茬播种绿肥+绿肥单一还田(W-TG)3个处理,对小麦耗水特征、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和灌溉水利用效率(WUEi)进行了研究。【结果】复种绿肥较麦后休闲显著增加了小麦播前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其中W-NTGS处理小麦播前0—10、10—20、20—30、30—50 cm土层的土壤贮水量,分别较W-NTG处理增加了22.1%、30.2%、21.5%和11.1%,较W-TG处理增加了26.2%、33.2%、26.5%和16.4%;而W-NTG与W-TG处理间小麦播前0—110cm的土壤贮水量均无显著差异。复种绿肥较麦后休闲分别使小麦耗水量、棵间蒸发量和蒸散比平均减少7.0%—7.1%、11.7%—20.1%和5.2%—15.9%,在复种绿肥中,W-NTGS处理小麦耗水量较W-NTG处理在2021年减少6.4%,较W-TG处理在2020和2021年平均减少6.1%;W-NTGS处理小麦棵间蒸发量分别较W-NTG、W-TG处理平均减少9.7%和13.6%,蒸散比分别降低6.2%和11.3%,W-NTG与W-TG处理间的耗水量、棵间蒸发量、蒸散比均无显著差异。复种绿肥较麦后休闲使小麦籽粒产量增加6.4%—16.8%,其中W-NTGS处理分别较W-NTG、W-TG处理平均增加6.6%和9.8%,W-NTG与W-TG处理间的小麦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与麦后休闲相比较,复种绿肥使小麦WUE、WUEi分别提高11.9%—30.7%和6.4%—16.8%,复种绿肥之间相比较,W-NTGS处理分别较W-NTG、W-TG处理的WUE平均提高10.9%和16.8%,WUEi平均提高6.6%和9.8%,W-NTG与W-TG处理间的WUE和WUEi差异不显著。【结论】麦后免耕播种绿肥+绿肥与麦秸全量还田(W-NTGS)可显著增加小麦播前0—50 cm土壤贮水量,减少小
樊志龙胡发龙殷文范虹赵财于爱忠柴强
关键词:绿肥麦秸还田耗水特征
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收获机机架模态分析及结构优化被引量:8
2018年
为降低玉米/小麦间作模式下小麦收获机作业过程中的振动对其工作性能的影响,以机架为研究对象,利用SolidWorks软件建立其三维实体模型,通过ANSYS Workbench软件分析机架的前6阶固有频率和振型,对比分析各阶固有频率与外部各激励振动频率,找到引起整机共振的外部激励来源,进而优化机架结构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当小麦出槽口的厚度增加到3.0mm、收割脱粒连接槽厚度增加到3.3mm、后板的厚度优化为1.0mm、旁板的厚度增加到1.1mm时,机架各阶固有频率均避开外部激励频率,在保持小麦收获机工作性能稳定的同时,经济成本最小化。
樊宏鹏张克平孙步功柴强
关键词:间作模式小麦联合收获机模态分析机架结构优化
荒漠绿洲区间作和密植对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针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密植潜力薄弱、水资源不足、生产实践中难以同步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的问题,在河西荒漠绿洲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4个(5.25、6.00、6.75、7.50万株·hm^(-2))玉米密度水平下玉米间作豌豆群体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期为构建禾豆间作在密植条件下的高效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间作豌豆的土地当量比(LER)平均达到1.16,且LER随玉米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单位面积间作玉米的产量平均达到了相应单作的74.87%;随玉米密度的增大,作物产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高密度(6.75、7.50万株·hm^(-2))处理中。间作0~12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平均低于单作玉米1.60%,但平均高于单作豌豆6.70%;两年内单作玉米和间作0~120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均在高密度(7.50万株·hm^(-2))处理时最大。由于土壤贮水量、降雨量、灌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间作较单作增加了耗水量(ET),上述间作的ET比单作高19.23%~23.66%。与单作WUE加权平均相比较,间作的WUE分别高于单作11.08%、13.32%、18.86%和28.06%;不同玉米密度处理中,密度3(6.75万株·hm^(-2))的WUE表现出了优势。因此,在河西荒漠绿洲区,同步提高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间作和密植条件。
赵洋赵怀勇张红菊柴强
关键词:间作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一种喷药覆膜一体化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喷药覆膜一体化装置,包括第一气动伸缩杆、螺旋杆与装置本体,还包括用于方便对废膜处理的拾膜机构、使农药高效混合的混合机构以及对膜压紧的覆土结构,所述拾膜机构安装于装置本体的一侧。本实用新型通过膜辊转动使...
郭瑶殷文范虹赵财于爱忠樊志龙胡发龙柴强
文献传递
一种玉米种植专用肥料及其加工工艺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玉米种植专用肥料及其加工工艺,由蔬菜烂叶、秸秆、稻草、碳灰、蔗糖、油菜、花生壳粉、贝壳粉、玉米芯粉、蚯蚓粪、碳灰、醋糟、纸浆、酵母、碳酸氢铵、氯化钾、甘氨酸、柠檬酸、硫酸锰、尿素、碳酸氢铵、硝酸钙制成。与...
殷文柴强赵财于爱忠樊志龙胡发龙郭瑶范虹何蔚
玉米密植光合生理机制及应用途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22年
在有限土地面积上生产足够粮食保证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提高单产。密植作为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农艺措施,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其群体光合速率不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进而可以增加单产。揭示玉米密植光合生理学机理,是当前提高单产的重点研究方向。密植致使玉米光合特性发生改变,调控限制光合生理因子是有效促进玉米密植增产的关键所在,而挖掘密植增产的光合生理学潜力是玉米密植生理学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光合生理研究方法与思路变迁,国内外玉米适应密植的光合生理响应和相关农艺调控途径研究现状,为光合生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围绕未来玉米密植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传统研究方法必须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光合潜力或缩小实际与理论光合速率之间的差距以实现高光效是未来玉米密植研究的主要目标。探讨光合生理功能基因差异表达对栽培措施的响应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明确农艺措施与密植玉米光合相关基因表达信息的联系与互作关系,通过农艺栽培措施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融合挖掘玉米密植增产的光合生理潜力,为玉米密植增产提供光合生理理论和实践支撑。
郭瑶柴强殷文范虹
关键词:玉米密植光合生理
共3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