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培佳
- 作品数:45 被引量:139H指数:8
- 供职机构:广东省口腔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 正畸力影响炎性牙周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2
- 2005年
- 目的探讨正畸力及炎性刺激影响牙周组织改建的联合效应。方法选用96只雄性SD成年大鼠,分别建立实验性牙周炎大鼠和注射内毒素健康大鼠模型,近中移动两模型的上颌磨牙。结果在0h、2h、12h、2d、7d、14d时,磨牙近中压力侧牙周膜组织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_α)的蛋白表达出现波动,2d时平均光密度(OD)值达到峰值。结论急、慢性牙周炎症均可阻碍正畸力效应下的牙周组织改建,研究提示对成年牙周炎患者,牙移动应谨慎进行。
- 肖立伟陈扬熙白丁张京剧段培佳
- 关键词:牙周炎症正畸力肿瘤坏死因子Α
- 正畸牙周联合治疗的临床评估
- 牙周正畸联合治疗防止未来畸形恶化,改善牙周健康状况牙周健康未得到控制不能进行正畸治疗,完善的牙周健康状态是避免医源性损伤的关键:1.个别牙齿牙龈退缩:唇倾下前牙、扩展牙弓宽度解决拥挤时,一定要评估附着龈的宽度和厚度,附着...
- 段培佳
- 文献传递
- 内毒素局部注射干扰正畸牙移动的实验研究
- 2005年
- 目的明确炎性牙周组织中细菌内毒素干扰牙移动及其牙周改建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指导牙周炎性受损患者的正畸治疗。方法将P .g菌内毒素LPS局部注射于健康大鼠的磨牙牙根附近,观察牙移动2h - 14d后的牙周变化。结果实验发现正畸力作用下的的牙周改建受抑制,炎性反应明显加重,破骨细胞增生活跃压力侧破骨细胞分化因子mRNA表达增强,在7d组时达到峰值。结论LPS所致的炎性环境干扰了正畸牙移动,在破骨细胞形成和骨吸收中可能激活多种信号通路。
- 肖立伟陈扬熙白丁段培佳张京剧
- 关键词:炎性正畸牙移动局部注射内毒素牙周LPS
- 低强度激光缓解正畸疼痛的系统评价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评价低强度激光治疗(low-level laser therapy,LLLT)缓解正畸疼痛的治疗效果及风险。方法依据Cochrane Handbook和PRISMA statement的规范化要求,检索1980-2014年2月Cochrane CENTRAL、Medline、PubMed、Embase、CNKI和CBM数据库;同时手工检索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及中文口腔医学杂志。偏倚风险评价由2位评价者依据Cochrane系统评价者手册5.1版独立完成。在独立进行数据提取后,运用Review Manager 5.1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4个随机对照试验、1个不完全随机对照试验和3个临床对照试验,共计4个国家,644例患者。偏倚风险评价显示4个随机对照试验为中度偏倚风险,1个不完全随机对照试验和3个临床对照试验均为高度偏倚风险。Meta分析结果显示:LLLT使正畸后疼痛发生率降低了19%[RR=0.81,95%CI(0.69,0.96),P=0.01]。与空白对照组相比,LLLT缩短了正畸疼痛达峰时间[MD=-0.42,95%CI(-0.74,-0.10),P=0.009],使正畸疼痛呈现提前消退的趋势[MD=-1.37,95%CI(-3.37,0.64),P=0.18],LLLT使6 h内的疼痛强度显著降低[MD=-1.97,95%CI(-2.37,-1.56),P<0.001],24 h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值仍持续降低[MD=-2.50,95%CI(-3.67,-1.32),P<0.001],48 h镇疼效果仍显著(MD=-2.83,95%CI(-3.90,-1.75),P<0.001]。结论由于纳入文献的方法学缺陷和偏倚风险限制,LLLT缓解正畸疼痛的证据存在,但尚显薄弱,需要更多大型优质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支撑。
- 丁伟峰段培佳何武林万贤凤温兴涛
- 关键词:低强度激光正畸疼痛META分析
- 固定正畸治疗引起牙釉质脱矿的原因与防治被引量:3
- 2012年
- 釉质脱矿是固定正畸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和主要风险因素。主要表现为托槽周围形成白垩斑和弹坑状缺损。本文就正畸治疗过程中釉质脱矿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方法做一综述,以期为正畸所致釉质脱矿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徐伟成段培佳杨晓喻
- 关键词:牙釉质脱矿正畸治疗
- 钛表面喷砂-微弧氧化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黏附和增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 比较喷砂酸蚀法(SLA)、微弧氧化法(MAO)和喷砂-微弧氧化法(SL-MAO)处理钛植入体表面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黏附和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 采用SLA、MAO和SL-MAO处理钛表面(分别为SLA组、MAO组、SL-MAO组),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面结构特征。分离培养SD大鼠BMMSCs,采用SEM观察细胞黏附情况,噻唑蓝法定量分析细胞增殖情况。结果 SLA组钛表面形成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但存在喷砂颗粒残留。MAO组钛表面形成亚微米级微孔,但无微米级大孔结构。SL-MAO组不仅能形成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形貌,而且喷砂颗粒残留现象减小。BMMSCs细胞黏附和MTT法增殖试验显示:第1~9天期间,SL-MAO组细胞数量与MAO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AO组和SL-MAO组细胞早期黏附和增殖速率均显著高于SLA组(P〈0.05)。结论 SL-MAO能在钛植入体表面形成良好的微米-亚微米复合多孔形貌,其复合多级孔结构优于单纯使用微弧氧化处理,在膜层的完整性方面优于传统的喷砂酸蚀处理。在BMMSCs细胞早期黏附和促进细胞增殖方面,SL-MAO相比SLA具有显著优势,与MAO差异不显著。
- 何武林洪彩霞吴王喜王庆林海燕邹淑娟段培佳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 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临床应用初探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了解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矫治效能特点,为临床推广应用奠定实践基础。方法收集因牙列错牙合畸形且自愿接受无托槽隐形矫治的患者18例,将患者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片经华西头测分析法测量后,结果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比分析矫治前后组织的变化。结果 (1)矫治前后上下颌骨及牙槽组织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矫治前后软组织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主要表现为上切牙舌倾和下前牙唇倾共同作用导致覆牙合覆盖减小;软组织主要表现为鼻唇角增大和面突度减小。结论对临床表现为牙性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可以考虑对其进行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矫治。
- 王薮馨张军梅贾莹杨夏晴冯安琪段培佳郑之俊
- 关键词:头影测量分析错牙合畸形
- 女性青少年安氏Ⅱ类1分类错与个别正常肌电值的比较
- 陈雨雪杜熹段培佳陈扬熙
- 文献传递
- 安氏Ⅱ类错正畸结束患者髁突位置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本实验旨在了解传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错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2名安氏Ⅱ类错正畸结束患者作为实验组,另22名未经正畸治疗的安氏Ⅱ类错患者作为对照组,取正中位与正中关系位记录,分析两组患者正中位与正中关系位的髁突位置差异。结果实验组髁突移位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大多数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髁突多数向后下方移位;髁突移位量与Ⅱ类牵引时间之间无相关性。结论本实验尚不能证明传统正畸治疗对安氏Ⅱ类错患者的髁突位置产生影响,但治疗中仍应重视髁突位置,争取达到咬合和关节协调一致的功能矫治目标。
- 周佳卉白丁井岩叶禹贺燕张珂段培佳
- 关键词:正畸治疗髁突位置
- 正畸力作用下牙周炎大鼠张力侧牙周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表达的研究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炎性牙周条件下牙移动及牙周改建中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基因的表达。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为正常牙移动组、牙周炎牙移动组,对大鼠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在0、0.5、1、2、3、5、7、14、21d时间点处死动物,运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牙移动张力侧TGF-β1mRNA表达强度及时空分布特点。结果正常及牙周炎大鼠牙周组织中,TGF-β1mRNA在牙周膜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和骨髓组织中呈弱阳性表达,正常大鼠牙齿受力2d后,张力侧牙槽骨表面成骨细胞中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5d达到峰值;牙周炎大鼠牙移动5d后,其牙槽骨表面立方形成骨细胞TGF-β1mRNA的表达明显增加,14d达到高峰期,21d还有较强的阳性信号表达。结论牙周炎可能阻碍正畸力效应下的牙周组织改建。
- 段培佳陈雨雪陈扬熙
- 关键词:牙移动牙周改建牙移动转化生长因子Β牙周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