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澜

作品数:37 被引量:355H指数:1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技攻关项目上海市卫生局中药新药及院内制剂研发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6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13篇康复
  • 11篇关节
  • 9篇术后
  • 8篇电图
  • 8篇肌电
  • 8篇肌电图
  • 6篇生物力学
  • 6篇康复治疗
  • 6篇步态
  • 5篇韧带
  • 5篇膝关节
  • 5篇交叉韧带
  • 4篇早期康复
  • 4篇术后康复
  • 4篇体感
  • 4篇前交叉韧带
  • 4篇骨折
  • 4篇步态分析
  • 3篇早期康复治疗
  • 3篇韧带重建

机构

  • 33篇上海交通大学...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中医药大...
  • 2篇上海市中医药...
  • 1篇同济大学
  • 1篇武警上海总队...

作者

  • 37篇江澜
  • 13篇马燕红
  • 13篇程安龙
  • 9篇张旻
  • 7篇袁伟芳
  • 7篇白跃宏
  • 7篇张晗
  • 6篇沈晓艳
  • 6篇李韵
  • 5篇俞红
  • 5篇王亚泉
  • 3篇曹曼林
  • 2篇周俊
  • 2篇付腾飞
  • 2篇徐义明
  • 2篇陈博
  • 2篇詹红生
  • 2篇邹德荣
  • 2篇陶泉
  • 2篇董慧妹

传媒

  • 8篇中国康复
  • 7篇中国临床康复
  • 6篇中华物理医学...
  • 3篇中国康复医学...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2013中国...
  • 1篇口腔颌面外科...
  • 1篇口腔材料器械...
  • 1篇武警医学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全国骨科临床...
  • 1篇第四届全国康...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5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 8篇2004
  • 2篇2003
  • 3篇2002
  • 1篇199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全髋关节置换出院后康复效果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3年
马燕红程安龙江澜袁伟芳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出院后康复效果
支具在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被引量:37
2002年
目的 :探讨支具治疗腕管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腕管综合征患者使用支具前及配戴掌桡侧带柄支具使腕中立位 ,掌指关节屈 4 5°位固定 2和 6周后 ,用Levine问卷量表及电诊断检查评价疗效。结果 :支具使用前及使用 2周后平均症状分数 3.3→ 2 .4 ;平均功能分数 3.1→ 2 .6 ,症状及功能明显缓解 (P <0 .0 1) ;正中神经感觉纤维潜伏时 3.87→ 2 .5 1ms ,有极大改善 ,运动潜伏时 5 .93→ 5 .4 7,变化不明显 ;支具持续作用 6周后与 2周时比较 ,上述数据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中立位支具连续制动 2周即能显著缓解腕管综合征的症状。
江澜陶泉沈晓艳孙欣杨介林程安龙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支具量表
综合康复治疗Colles骨折后腕关节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探讨Colles骨折后影响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因素及综合康复干预促进腕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机制。方法对56例去除石膏外固定的Colles骨折患者进行掌倾角测量(采用X光),并将患者按掌倾角范围划分为2组(即掌倾角-5—9°组及掌倾角10~15°组),随后分别给予2组患者相同的综合康复治疗。经4~5个疗程干预后,评定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手部功能,包括腕部疼痛、腕关节活动度、手部握力、手部感觉等。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腕关节掌屈、背伸、旋前、旋后、尺侧偏、桡侧偏角度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治疗前、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另外掌倾角10-15°组患者腕关节掌屈、背伸范围改善幅度明显优于掌倾角-5-9°组患者,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掌倾角10-15°组患者的手部功能评分也明显优于掌倾角-5—9°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康复干预对Colles骨折后腕关节功能障碍具有治疗作用,其中患者掌倾角的变化对其腕关节活动度、手部功能改善具有显著影响。
曹曼林杨解林李韵江澜鲍维维
关键词:COLLES骨折掌倾角康复
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后的步态差异被引量:3
2011年
背景:全膝关节置换已经被证明是一种有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方法,但是不同类型的全膝关节置换假体固定方式术后所产生的膝关节下肢生物力学差异至今仍不明确。目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骨水泥固定和非骨水泥固定两种不同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差异。方法:分别选取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以及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各16例,通过测力台以及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2组患者术前以及术后3个月的膝关节生物力学变化并进行对比。结果与结论:与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步速及步长均明显增加,支撑相在整个步态周期中的百分比明显减小,膝关节屈在支撑相及摆动相中最大屈曲角度均明显增加,膝关节外翻角度增加。两种患者术后膝关节内翻角度以及膝关节内收力矩均明显减小。提示,骨水泥型与非骨水泥型全膝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步行能力以及下肢关节功能,两者间未见明显生物力学差异。
张旻江澜沈晓艳
关键词:全膝关节置换术步态骨水泥非骨水泥
正常人正中神经、尺神经传导速度参考值研究
目的:研究正常人周围神经传导速度(NCV)正常参考值,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健康志愿者150例,年龄16-83岁,男女各75例.分别检测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速度.分析指标有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以...
付腾飞张晗江澜(白)跃宏
关键词:正中神经尺神经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
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被引量:24
2005年
目的:本体感觉是膝关节正常运动的必要条件,膝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后功能恢复的水平与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程度有关。为此探讨ACL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对膝关节位置觉的影响。方法: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2001-03/2003-12进行膝ACL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60例,按病区将患者分本体感觉促进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术后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本体感觉促进组除了应用一般康复训练方法外还加以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术后6个月进行患者位置觉测定。结果:本体感觉促进组在被动角度重现测试中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25±1.06)°,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7±1.95)°(P>0.05)。对照组患膝的总平均偏差为(4.91±1.01)°,健膝总平均偏差为(3.83±1.22)°,患膝的总平均偏差显著大于健侧(P<0.01)。结论:ACL韧带重建术后强化本体感觉训练能改善患膝位置觉。
马燕红程安龙白跃宏江澜李韵袁伟芳沈晓艳蒋垚赵金忠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本体感觉康复
髌骨习惯性脱位术后康复的临床研究
<正>目的: 探索髌骨习惯性脱位常用的胫骨止点内移并髌外侧松解术后康复方法。方法观察髌骨习惯性脱位术后对常用膝关节术后康复方法(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直腿抬高、负重练习)的耐受情况。根据以上观察结果并结合该手术的特点制定...
马燕红江澜程安龙
文献传递
支具外固定及早期康复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体会
目的探讨一种操作简便、复位满意、固定可靠的髌骨骨折治疗方法。总结使用支具外固定及早期康复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经验,提高髌骨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自2008年1月~201 1年5月对60例髌骨新鲜骨折采用矫形支具外固定及早期...
沈晓艳江澜
关键词:髌骨骨折早期康复治疗
文献传递
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腰痛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由腰骶部骨筋膜间隔综合征所致慢性腰痛的临床诊断、手术治疗方法。[方法]慢性腰痛患者经临床查体、影像学检查、腰骶部竖脊肌骨筋膜间隔内压测量诊断为慢性骨筋膜间隔综合征者128例,男56例,女72例;年龄:18~7...
白跃宏马童沈晓艳俞红江澜徐义明
关键词:慢性腰痛临床诊断与治疗
文献传递
神经根型颈椎病神经肌电图结果140例分析被引量:14
2003年
颈椎病以颈痛伴单侧上肢或双侧上肢麻表现的神经根型者居多,为进一步了解颈椎病导致颈神经根损伤的电诊断情况,对140例颈椎病患者的神经肌电图结果进行分析。140例颈椎病患者的手麻患肢肌电图除52例诊断颈椎病根性损害外,肌电图诊断腕管综合征17例,肘管综合征3例,颈椎病根性损害伴腕管综合征3例。肌电图能正确定位诊断及排除颈椎病以外的周围神经病变。
袁伟芳江澜程安龙马燕红俞红
关键词:神经根型颈椎病肌电图神经传导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