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思孝

作品数:4 被引量:1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篇等离子体引发
  • 2篇离子
  • 2篇改性
  • 2篇HEMA
  • 1篇等离子
  • 1篇等离子体
  • 1篇多孔
  • 1篇多孔膜
  • 1篇乙烯
  • 1篇水性
  • 1篇亲水性
  • 1篇亲水性能
  • 1篇重氮
  • 1篇重氮树脂
  • 1篇自组装
  • 1篇羟乙酯
  • 1篇脉冲等离子体
  • 1篇静电
  • 1篇静电自组装
  • 1篇聚丙烯

机构

  • 4篇南京工业大学
  • 4篇清华大学

作者

  • 4篇黄健
  • 4篇汪思孝
  • 4篇王晓琳
  • 1篇周月
  • 1篇吴新上
  • 1篇董入贵
  • 1篇马骏
  • 1篇黄杰

传媒

  • 2篇高分子材料科...
  • 1篇功能高分子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等离子体引发的RAFT接枝聚合对聚丙烯多孔膜的表面改性被引量:8
2012年
采用可逆加成一断裂链转移(RAFT)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方法,以二硫代苯甲酸-2-腈基异丙酯(CPDB)为RAFT链转移剂并以丙烯酸(AA)为单体,在聚丙烯(PP)多孔膜表面进行了等离子体引发的RAFT接枝聚合改性。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聚合反应具有RAFT聚合动力学特征,等离子体处理可以引发RAFT自由基聚合。以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压汞、水通量等方法,研究了改性多孔膜的表面化学与形态结构及孔结构特征。改性多孔膜表面的接枝率随单体转化率的提高呈线性增长,表面亲水性得到显著改善,同时膜孔径及水通量随接枝聚合时间的提高持续减小。其趋势符合RAFT可控/活性自由基聚合机制,实现了多孔膜膜孔径控制的目的。
周月汪思孝黄健王晓琳
关键词:等离子体引发
等离子体引发HEMA的RAFT接枝聚合改性聚丙烯多孔膜被引量:4
2013年
采用等离子体引发的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RAFT)接枝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单体,对聚丙烯(PP)多孔膜表面作了亲水改性。研究了接枝聚合动力学,并以FT-IR、SEM、压汞、水通量等方法研究了改性膜的表面结构形态及孔结构。结果表明,等离子体引发的RAFT接枝聚合速率显著低于普通等离子体引发的接枝聚合速率。表面接枝率随着接枝聚合时间的延长呈线性增长趋势,同时改性膜的孔径和水通量随之减小。
黄杰汪思孝黄健王晓琳
关键词:等离子体引发多孔膜
CO_2脉冲等离子体羧化聚乙烯表面及与重氮树脂的静电自组装
2010年
以二氧化碳脉冲等离子体处理方法在聚乙烯表面引入羧基,合成了端阳离子的聚乙二醇重氮树脂,再用静电自组装并辅以UV辐照的方法,在羧化聚乙烯表面引入共价键连接的聚乙二醇分子链。用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紫外-可见分光光度及接触角测试等方法对改性表面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10W、5min及占空比(τon/τoff,μs)200/300的脉冲等离子体处理条件既可在聚乙烯表面有效地引入羧基,同时表面刻蚀作用轻微。UV辐照后改性表面连接的聚乙二醇分子链可耐N,N-二甲基甲酰胺(DMF)-ZnCl2-H2O三元极性溶剂的刻蚀。聚乙烯表面的水接触角从104°降低到了改性后的51.4°,获得了亲水性。
吴新上汪思孝黄健王晓琳
关键词:静电自组装聚乙烯
HEMA远程等离子体聚合改性聚丙烯表面的结构及亲水性能被引量:4
2010年
采用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的远程等离子体聚合方法对聚丙烯(PP)表面进行改性,以聚合量、浸水失重、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镜(SEM)和水接触角等测试手段,研究了远程距离对改性表面的化学结构、形态结构及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远程距离的增加,由于等离子体中高能粒子的轰击、刻蚀作用减轻,HEMA逐渐从气相聚合过渡到表面聚合过程,改性表面的聚合量、酯基及羟基等基团含量、线性结构聚合物含量和表面亲水性能等随之提高,远程位置28.8cm样品表面保留的HEMA单体的羟基结构最多,接触角下降至18.6°。
董入贵马骏汪思孝黄健王晓琳
关键词:甲基丙烯酸羟乙酯聚丙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