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洪涛
- 作品数:14 被引量:48H指数:5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重大科技专项深圳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窥镜下微创治疗肘管综合征的相关解剖学研究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为内窥镜下进行肘管尺神经减压并前移术提供临床应用解剖基础。方法 10例新鲜尸体标本、20例临床病例传统手术中尺神经在臂部、前臂游离长度,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的距离、尺神经前移距离。在4例新鲜尸体标本上模拟手术。结果此术式尺神经前臂、臂部游离距离为(3.90±0.145)cm(3.64~4.23 cm)、(4.21±0.18)cm(3.80~4.53 cm),前移距离(1.49±0.05)cm(1.39~1.57cm),尺神经第1肌支距离肱骨内上髁距离(2.18±0.38)cm(1.13~2.72cm)。此术式入路点、轴线、层面: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间长约2 cm纵行切口;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豌豆骨连线上约7cm长的轴线,肱骨内上髁与尺骨鹰嘴之间中点与肱二头肌内侧肌间隔中点连线上长8cm的轴线;奥本斯韧带、前臂尺侧腕屈肌之间纤维弓形组织表面,臂部深筋膜表面。模拟手术成功。结论研究证实此术式可行,达预期效果。
- 郭泉庄永青魏瑞鸿熊洪涛姜浩力张轩
- 关键词:内窥镜肘管综合征尺神经前移
- 一种新的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与临床研究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研究一种新的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的解剖学基础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在8具16侧新鲜成人上肢标本上,对腕管及手掌结构进行解剖学观察及测量,确定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手术入路点、手术操作标志线及操作层面。依据解剖研究结果,采用该术式治疗中重度腕管综合征患者68例,术后随访患者恢复隋况,与同期行传统开放手术的75例患者进行对比。结果解剖研究表明该术式较佳的手术入路点:拇指呈最大外展位,掌指关节沿尺侧取一平行线,与中环指间的长轴线交叉点处向尺侧1cm,呈45°。手术操作标志线:掌长肌腱与远侧腕横纹的交点,手术入路点与该交点用直线连接。手术操作层面:手掌浅筋膜层与掌腱膜间的腔隙。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5个月,按顾玉东的腕管综合征术后功能评定标准评定,该微创治疗术式效果满意,术后患手麻痛症状、感觉检查、肌肉萎缩、对掌功能、捏力、握力等得到明显改善,瘢痕痛极少,较传统手术具有明显优点。结论可手掌侧单孔入路微创治疗腕管综合征有临床解剖基础,能有效达到切开屈肌支持带,解除正中神经受压的手术目的,是一种有效的治疗腕管综合征的微创方法。
- 庄永青刘靖波魏瑞鸿姜浩力熊洪涛方锡池温桂芬蔡妙霞刘兆康劳杰
- 关键词:腕管综合征解剖学
- 选择性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的解剖与临床研究
- 目的:研究部分胸小肌移植重建拇对掌功能术式的临床解剖及临床疗效。
方法:在20侧成人尸体胸部及上肢标本上,观测和比较胸小肌及拇对掌肌的解剖数据,评估新术式的可行性,并依据解剖研究结果,按新的术式对5例病例施行手...
- 庄永青熊洪涛付强姜浩力傅小宽杜冬童静
- 关键词: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
- 两种入路手术治疗闭合性跟腱断裂4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总结分析两种跟腱断裂修复手术入路和方式,对术后并发症和疗效的临床影响。方法回顾笔者2002.1~2015.12收治的闭合性跟腱断裂手术治疗患者43例,其中传统入路组(25例)术中采用传统的跟腱后部正中偏内侧1 cm处的连续长切口,改良入路组(18例)采用新的踝后约3 cm长的"S"形短斜行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2对纵行小切口组合。跟腱缝合方法均采用Bunnell法。总结分析2种入路术后伤口不愈合、皮神经损伤、跟腱再断的发生率及疗效。结果术后随访9个月~5年,传统入路组术后伤口不愈合4例,跟腱再次断裂1例,无皮神经损伤病例。改良入路组术后发现腓肠神经损伤1例,无伤口不愈合及跟腱再次断裂发生。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传统入路组伤口不愈合的发生率较高(P<0.05)。两组跟腱再次断裂及皮神经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跟腱修复术后6个月时按照Arner-indholm评分标准,改良入路组优良率较高(P<0.05)。结论采用改良手术入路,术中沿踝后部皮肤皱褶走向,采用斜跨跟腱的短S形切口,加近段跟腱边缘处成对小切口,术后并发症较少,功能恢复较好。
- 熊洪涛庄永青傅小宽方锡池魏瑞鸿
- 关键词:手术入路跟腱断裂术后并发症
- 兔肌肉移位中张力调节与功能恢复的实验性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肌肉移位术中肌肉张力大小与术后肌肉功能恢复的相关性,并确定肌小节长度是表达肌肉张力可靠指标,为临床肌肉移位术中通过调节肌张力以优化术后肌肉功能提供依据并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将家兔趾长屈肌移位缝合于胫骨前肌腱远端建立肌肉转位模型,于术后3个月活体取下趾长屈肌测量肌肉收缩能力、肌湿重维持率等与未改变长度和张力的正常状态组进行对比研究,并与对照侧对比观察肌纤维微观形态。结果术后3个月的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湿重恢复率均随着术中肌小节长度及肌肉长度相对变化比的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肌小节长度随着肌肉变化相对比增加而增加,肌小节长度与肌肉张力变化相对比呈正相关。结论家兔肌肉移位术中,随肌肉张力逐渐增加术后肌肉功能呈现先增加后缓慢下降的趋势;最佳的术中肌肉张力不是在固定在休息位或更低肌肉长度和张力时,而是在相当于休息位肌肉长度的104%~105%;肌小节长度可作为体现肌肉张力、优化肌肉功能的可靠指标。
- 熊洪涛庄永青高庆鹏谭周勇姜浩力魏瑞鸿
- 医源性动脉损伤的诊治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总结医源性动脉损伤的诊治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0月至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6例医源性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股动脉损伤3例,颈动脉、腋动脉、肱动脉、腘动脉损伤各2例,锁骨下动脉、尺动脉、桡动脉、腹主动脉、肠系膜上动脉损伤各1例。手术方法:动脉修补术4例、动脉吻合术2例、自体静脉移植术4例及人工血管移植术6例。结果所有患者的肢体未出现缺血症状或者截肢、内脏重要器官未出现坏死;随访1~5年,治疗效果满意,未见肢体缺血或局部血管瘤形成。结论医源性动脉损伤应及早发现,准确诊断,治疗及时,可挽救肢体及器官,减低致残率。
- 方锡池庄永青姜浩力熊洪涛熊洪涛汤银魁
- 关键词:医源性动脉损伤外科手术
- 皮瓣移植术后血液循环异常的观察及处理28例体会被引量:9
- 2018年
- 目的回顾分析皮瓣移植术后血液循环异常的观察和判断方法。总结其临床处理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方法总结回顾2008年1月至2017年12月皮瓣移植术后出现血液循环异常的病例28例.观察皮瓣颜色、皮温、肿胀、毛细血管回流异常的发生发展情况,分析原因:对血液循环异常患者先积极运用各种保守治疗方法、无效后手术探查。结果术后23例保守治疗.5例保守治疗无效后再次手术探查.最终1例皮瓣坏死1/3面积.经清创植皮后痊愈。术后随访3~22个月.皮瓣的外形及功能均良好。结论密切观察血运变化并分析原因,在手术探查前重视和充分运用各种保守治疗措施.可有效提高血管危象的治疗效果。
- 熊洪涛庄永青傅小宽
- 关键词:皮瓣移植术后显微外科技术
- 跟腱断裂合并皮肤缺损的显微外科修复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探讨跟腱断裂合并跟腱区皮肤缺损的跟腱及皮瓣修复的治疗。方法对跟腱断裂及跟腱断裂合并感染、皮肤软组织坏死缺损共52例行跟腱修复合并皮肤缺损皮瓣修复,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1个月至5年,平均(2±0.6)年。按Arner-Lindholm疗效评定标准:优32例,良14例,差6例。结论跟腱断裂修复及皮肤缺损局部筋膜蒂皮瓣修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 汤银魁庄永青姜浩力姜浩力付强熊洪涛
- 关键词:转移皮瓣跟腱断裂
- 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总结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11年1月,对7例上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术前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根据血管病变部位、范围、侧支形成情况,采用腋及上臂部人工血管移植手术3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重建肘动脉4例。结果 7例患者经6个月的随诊,移植血管通畅,手部血运改善,其中2例手部慢性溃疡病变自行愈合。结论针对腋-上臂部肱动脉狭窄性闭塞,采用人工血管移植修复;针对肘动脉及腕部桡动脉闭塞,采用自体静脉移植术均可获得满意效果。术前DSA检查对确认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式起重要作用。
- 魏瑞鸿庄永青熊洪涛姜浩力姜浩力童静
- 关键词:外科手术
- 四肢血管交通损伤的显微外科治疗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总结交通伤四肢血管损伤显微外科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交通伤四肢血管损伤68例。手术方法包括动静脉直接吻合33例、自体大隐静脉(长度5~12cm)移植修复13例、人工血管(长度8~25cm)移植22例。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损伤肢体存活良好并恢复功能65例,因肢体坏死截肢3例。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并选择适宜的血管重建方法、尽快恢复肢体血液循环,有助于降低截肢率。
- 熊洪涛庄永青姜浩力付强方锡池
- 关键词:四肢血管交通伤显微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