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培蕊
- 作品数:9 被引量:35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分析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联合银杏达莫治疗急性脑梗死(ACI)患者的价值。方法将90例ACI患者按治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联合银杏达莫)和对照组(马来酸桂哌齐特)。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Barthel(BI)评分、血浆黏度以及血栓弹力图中最大血块强度(MA)值;对比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血浆黏度、MA值均明显下降且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差异明显;治疗后15 d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得分明显降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95.55%)均较对照组高。P值均<0.05。结论马来酸桂哌齐特注射液联合银杏达莫用药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降低血浆黏度和MA值,改善预后,促进康复,提升疗效。
- 王培蕊
- 关键词:银杏达莫马来酸桂哌齐特急性脑梗死健康教育
- 脑出血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炎性因子表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炎性因子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收治脑出血患者200例,根据是否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分为研究组(脑出血伴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对照组(单纯脑出血者)。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入院时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相关性分别为0.845、0.6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中,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炎性因子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单纯脑出血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表达与肿瘤坏死因子-α和IL-1β炎性因子水平呈正相关。
- 王培蕊
- 关键词:脑出血同型半胱氨酸炎性因子
- 乌灵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疗效观察被引量:12
- 2021年
- 目的探讨乌灵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的疗效,以及对血清5-羟色胺(5-HT)、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市大兴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失眠患者104例,根据乱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右佐匹克隆治疗,研究组患者加用乌灵胶囊治疗。两组均治疗2个月。结果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8.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15%(P <0.05);两组患者睡眠质量、睡眠障碍、白天功能障碍、催眠药物、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潜伏期7个因子评分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更低(P <0.05);两组患者的血清5-HT和BDNF水平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更高(P <0.05);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15.38%比11.54%,P> 0.05)。结论乌灵胶囊联合右佐匹克隆治疗脑卒中后失眠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升高血清5-HT和BDNF水平,且安全性较好。
- 刘立斌张雷吴妍李影王培蕊
- 关键词:乌灵胶囊脑卒中失眠5-羟色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后血管再生机制、相关因子及临床基础研究
- 刘亢丁马学玲吴江李楠李霞李欢欢王培蕊马玉刚常明
- 该研究应用简单易行的密度梯度分离法成功进行体外分离培养人MSCs,应用流式细胞仪技术进行鉴定,后将人MSCs立体定位移植入大鼠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的缺血周边区,旨在通过前肢不对称应用实验及姿势反射实验观察不同时...
- 关键词:
- 关键词:局灶性脑缺血MSCS体外分离流式细胞仪
-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产生的诱导分化作用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目前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内皮细胞诱导分化的研究较少。本实验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体外诱导分化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完成。取成人的已排除血液系统肿瘤疾病的新鲜骨髓(自愿提供),采用Percoll梯度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和生长情况。原代细胞培养至增殖接近融合状态时,单克隆培养法分离传代培养,扩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免疫学表型。在原核细胞大肠杆菌DH5α中复制扩增和提取,纯化、克隆pcDNA3.0-VEGF165质粒。用脂质体转染法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变化。并采用免疫荧光染色鉴定转染情况,并设质粒空载和未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对照。结果: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原代培养1周后,造血细胞消失,贴壁细胞体积增大,呈现梭形外观,有粗大的细胞突起伸出。2周后细胞融合成单层,梭形突起变长,排列有明显的方向性,细胞排列成旋涡状、网状、辐射状。流式细胞术显示,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学表型CD44、CD29阳性,CD34、CD31、CD45阴性。VEGF165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CD44表达明显降低,CD31明显升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用FITC标记后的VEGF抗体使细胞显现绿色荧光,用cy3标记的CD31抗体使细胞显现了红色荧光。结论:转染后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表型发生明显转变,CD31表达率明显增高,呈现典型的内皮细胞的表型特征,这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内皮细胞分化的潜能。
- 王培蕊马学玲王心蕊文佳媚陈柏竹刘亢丁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脑缺血基因转染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诱导分化作用
- 研究目的: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 cells,MSCs)并检测其免疫学表型,用带有VEGF165的质粒转染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而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
- 王培蕊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VEGF脑缺血基因转染
- 文献传递
- 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预后。方法 20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根据患者预后不同分为研究组(发生死亡)和对照组(未发生死亡),各100例。对比两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析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的相关性。结果研究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69±0.49)、(2.84±0.89)、(3.19±1.12)g/L,对照组入院时及起病后3、7 d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分别为(1.23±0.54)、(1.43±0.58)、(1.84±0.76)g/L,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31、13.27、9.97,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具有相关性(r=0.726,P<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高低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高水平血浆纤维蛋白原会增加脑梗死急性期患者死亡率。
- 王培蕊
-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血浆纤维蛋白原预后
- 血清补体C1q、视锥蛋白样蛋白-1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及病情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补体C1q、视锥蛋白样蛋白-1(VILIP-1)水平与病情的关系,并分析其对AI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98例AIS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体检健康的100例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补体C1q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VILIP-1水平。比较研究组不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不同脑梗死面积患者的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分析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的相关性,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补体C1q、VILIP-1对AIS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5)。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及脑梗死面积的增加,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呈正相关(P均<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补体C1q诊断AIS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74,VILIP-1诊断AIS的AUC为0.714。结论AIS患者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升高,其水平与NIHSS评分和脑梗死面积均呈正相关,血清补体C1q、VILIP-1水平可作为AIS患者诊断及病情评估的辅助指标。
- 刘立斌张雷吴妍李影王培蕊
- 关键词:补体C1Q脑梗死面积
-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对其诱导分化作用
- 目的:分离和培养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并检测其免疫学表型,用带有VEGF165 的质粒转染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从而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
- 王培蕊刘亢丁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