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作品数:4 被引量:54 H指数:2 供职机构: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鼻式间歇正压通气用于早产儿RDS机械通气拔管的meta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比较鼻式间歇正压通气(nasal intermittent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NIPPV)和鼻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asal continuous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NCPAP)用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RDS)机械通气后预防拔管失败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数据库、PubMed数据库、EBASE数据库、Ovid数据库和Springer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获得有关NIIPPV与NCPAP治疗RDS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CT)文献,检索2012年12月以前的文献,对检索到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纳入的文献采用RevMan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6篇RCT文献进入Meta分析,结果显示NIIPPV组脱机成功率高于NCPAP组(OR值为0.19,95%可信区间0.07-0.52,P=0.001)。NIIPPV组早产儿脑损伤(IVH+PVL)发病率小于NCPAP组(OR为0.46,95%可信区间0.22-0.97,P=0.04)。NIIPPV组和NCPAP组BPD发生率(OR=0.65,95%CI0.40-1.06)、ROP发生率(OR=0.83,95%CI0.16-4.42)、鼻部损伤发生率(OR=0.86,95%CI0.40-1.83)、胃肠道疾病并发症发生率(OR=0.72,95%CI0.45-1.1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IPPV可减少早产儿RDS机械通气后拔管失败率,安全有效。 张俊亮 钱新华 王琴 黄为民关键词:无创通气 拔管失败 META分析 自由体位分娩在胎膜早破初产妇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2020年 目的探讨自由体位在足月头位已入盆胎膜早破(PROM)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17年3月至2017年11月足月头位已入盆胎膜早破在本院待产的100例孕妇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研究组(50例),对照组采用平卧位待产;研究组采用自由体位待产。比较两组孕产妇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并发症、PROM后医疗处理及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对照组孕产妇第一产程[(619.46±52.74)min]、第二产程[(120.43±10.35)min]、第三产程[(10.04±2.33)min]明显长于研究组(P<0.05),产后出血量[(257.36±15.35)ml]明显多于研究组(P<0.05);对照组尿潴留3例,宫颈撕裂2例,产褥感染2例,产后大出血2例,产钳助产3例,中转剖宫产2例;研究组宫颈撕裂1例,产后大出血1例,产钳助产1例,中转剖宫产1例;对照组与研究组产后并发症率[28.00%(14/50),8.00%(4/50)]、PROM>18 h率[22.00%(11/50),6.00%(3/50)]、药物引产率[52.00%(26/50),22.00%(11/50)]、新生儿感染率[14.00%(7/50),2.00%(1/50)]及新生儿转科率[26.00%(13/50),8.00%(4/50)]、夜间分娩率[22.00%(11/50),24.00%(12/5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产妇对助产士满意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由体位能够有效改善足月头位已入盆胎膜早破产妇分娩结局,减少产后并发症,减少药物引产使用率及新生儿转科率,提高服务满意度。 周燕莉 卢建兰 王琴关键词:自由体位 胎膜早破 产程 出血量 并发症 鼻塞双水平正压通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拔管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9 2013年 目的评价鼻塞双水平正压通气(nBiPAP)作为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撤机失败措施的临床效应。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且临床诊断RDS的≤32周早产儿,经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并达到撤机标准,且于初次拔管后仍有呼吸困难而需无创通气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随机分为nBiPAP组(27例)和鼻塞持续正压通气(nCPAP)组(29例),比较两组改用无创通气前、后的血气分析、无创通气7 d内失败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拔管后第一次的血气分析,nBiPAP组氧分压([58.7±6.3)mmHg]高于nCPAP组([55.1±5.9)mmHg],二氧化碳分压([46.4±4.9)mm Hg]低于nCPAP组([49.9±5.0)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BiPAP组无创通气7 d内的失败率为7.4%,低于nCPAP组的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nBiPAP作为预防胎龄≤32周合并RDS的早产儿撤机失败的效应优于nCPAP,且安全。 张俊亮 钱新华 王琴 黄为民关键词:无创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撤机失败 早产儿 经鼻无创间歇指令通气与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用于早产儿撤机的疗效对比评估 2018年 目的:评价经鼻间歇指令通气(NIPPV)与经鼻双水平正压通气(n Bi PAP)作为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撤机过渡的临床效应。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7年10收入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且临床诊断RDS的体重<1500g的早产儿,经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并达到撤机标准,且于初次拔管后仍有呼吸困难而需无创通气者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撤机后给予无创辅助通气模式的不同,研究对象分为n Bi PAP组(120例)和NIPPV组(48例),比较两组撤机后应用无创通气后第一次的血气分析、无创通气7d内失败率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拔管后第一次的血气分析,n Bi PAP与NIPPV两组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分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总体人群中n Bi PAP组拔管7d内的失败率为15.0%,略高于NIPPV组的1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4),但在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人群中,NIPPV组的7d撤机成功率显著优于n Bi PAP组,分别为2/16与12/28(P=0.04)。两组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相当。结论:n Bi PAP与NIPPV作为体重<1500g周合并RDS的早产儿撤机过渡的临床效果相当但在出生体重<1000g的早产儿人群中后者似乎更有优势。 张俊亮 王琴 黄为民关键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早产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