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野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佳木斯医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烧伤
  • 2篇烧损
  • 2篇皮瓣
  • 2篇组织学
  • 1篇电击
  • 1篇电击伤
  • 1篇电烧伤
  • 1篇治疗烧伤
  • 1篇烧伤后
  • 1篇深度烧伤
  • 1篇手术
  • 1篇脐部
  • 1篇清创
  • 1篇去脂
  • 1篇去脂术
  • 1篇注射疗法
  • 1篇瘢痕
  • 1篇颅骨
  • 1篇毛霉菌
  • 1篇毛霉菌感染

机构

  • 9篇佳木斯医学院
  • 1篇深圳市红十字...

作者

  • 9篇王野
  • 7篇朱志祥
  • 6篇刘学源
  • 5篇王松柏
  • 4篇庚东春
  • 4篇张浩
  • 2篇许晓光
  • 2篇王铁军
  • 2篇李慧琴
  • 1篇刘尔才
  • 1篇庾东春
  • 1篇佟春玲
  • 1篇彭晓华
  • 1篇朱志祥

传媒

  • 4篇中华整形烧伤...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年份

  • 2篇1998
  • 2篇1997
  • 3篇1993
  • 2篇199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深度烧损伤指数研究(一)——肢体结构与机能被引量:7
1993年
我们利用数学方法,对肢体的12个解剖横断面的组织结构、机能与烧伤立体机能损失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得出了血管等8类组织的结构—机能与烧损伤的基本常数,指数化后排列成表,以期为深度烧损伤的早期诊断和修复提供一个数字化的方法和指征。
朱志祥张远杰刘学源王野刘延宏王松柏庚东春
关键词:烧伤
安全去脂手术的骨标志与脐的研究被引量:1
1998年
本文通过对40例成人、一例尸体解剖和180例临床吸脂病例的研究,找出12条腹部骨性标志、脐与脂肪厚度等有关的直联线。这些线,可作为客观依据,借以确定判断肌筋膜的位置、腹肌的深浅、腹壁松弛程度、脂肪的厚度、腹内脂肪的多少、预测去脂肪后的效果和寻找血管神经位置等的客观依据。还由此介绍了一种孔向前的抽吸去脂方法,可最大限度地吸出脂肪、加快手术速度,确保手术的安全。
朱志祥许晓光瘐东春王野张浩
关键词:腹部脐部去脂术
全文增补中
实验电击伤:修复与组织学被引量:11
1991年
用高压电造成大鼠双后肢对称陆电击伤模型,设实验与对照组研究其修复和修复前后创口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发现,在伤后72h 内,保留部分失活的重要结构、皮瓣覆盖和局部药物促活的综合治疗方法有效地减少了伤后的截残。光镜及电镜观察进一步证头,修复后24h 在断裂的肌纤维中就有新生的结缔组织出现,继尔出现新生的肌细胞,2周内基本接近正常形态。
朱志祥刘学源王野王铁军杨华刘尔才许晓光李慧琴佟春玲
关键词:高压电电击伤皮瓣清创
早期修复四度烧伤227例分析
<正>1984年末,我们开始了深度烧伤临床上的早期修复,历时12年,治疗227例579个身体部位。早期修复有效地打断了深度烧伤创口(面)的进行性坏死,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组织,从而使四度烧伤的截肢(指)率从1984年以前的4...
朱志祥刘学源王松柏王野庚东春张浩张雪松
文献传递
注射疗法治疗烧伤病员毛霉菌感染——附10例报告
<正>我科自92年12月至96年6月收治烧伤并发毛霉菌感染病员10例,共检出毛霉菌19 株,解剖部位57个区域。我们创用局部直接注射2-5%磺酊疗法,对其中9例10个解剖部位 29个区域注射38点,4例9个解剖部位28个...
王松柏朱志祥张浩王野张雪松庚东春刘学源
文献传递
深度烧损伤指数研究(二)——临床应用分析被引量:7
1993年
我们在117例病人的304个烧损部位应用深度烧损伤指数(IDBI)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发现这一方法能较准确地反映局部伤情,提供早期修复指征和预后结果,且由于这是一数字化方法,结果明确,从而方便了在深烧伤领域内的进一步研究。
朱志祥彭晓华刘学源王野庾东春王松柏
关键词:烧伤深度烧伤
烧伤后颅骨坏死的早期修复被引量:2
1993年
介绍了10例烧损伤颅骨坏死的病例,在平均伤后7天,采取在裸露的颅骨上钻孔或钻透全层、皮瓣直接覆盖及皮瓣下促活药物连续滴注的综合方法一期修复。随访1~5年,效果满意。
朱志祥王铁军刘学源王野刘延宏庚东春王松柏
关键词:烧伤颅骨皮瓣
实验电烧伤:修复与组织学
<正>用高压电造成大鼠双后肢对称性击伤模型,设实验与对照,研究其修复和修复前后创口肌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发现,在伤后72h内、保留部分失活的重要结构、皮瓣复益和局部药物
朱志祥王野李慧琴
文献传递
面部瘢痕的治疗
1998年
颜面部为身体暴露部位,易受烧损伤,损伤后常影响面部的生理功能和外貌。因而这些病人对整形要求非常迫切。为治疗和预防颜面部瘢痕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的疗效。 临床资料及方法 1994年1月至1997年8月共治疗51例面部瘢痕,男性19例,女性32例,年龄16—48岁,平均年龄29.3岁。瘢痕的形状为条索状,增生状和凹陷状,
王野张浩张晓东
关键词:面部瘢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