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红瑛 作品数:17 被引量:112 H指数:6 供职机构: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更多>>
南亚高压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及其变化特征 被引量:3 2019年 利用1948-2016年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对南亚高压的水平与垂直结构、中心强度、位置及多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多年平均相比,在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70、100、150、200 hPa),不同典型异常年份南亚高压的水平结构表现出双中心、纬向与经向跨度变大的特征,但不同高度其水平范围变化不同。近69 a对南亚高压内部空气束缚的东风急流最大风速整体呈减弱趋势,而西风急流的最大风速则无明显变化趋势。南亚高压的热力和动力垂直结构在不同年份有所不同,即东、西风急流强度和温度异常存在年际差异。1948-2016年南亚高压的厚度有明显的年际变化,大致为6.32~6.42 km。各高度南亚高压中心位势高度值在1975-1980年间均上升了0.1 gpkm左右,且中心位置存在东西振荡和南北位移,但这种变化幅度存在一定差异。 吴辉 雒佳丽 雒佳丽 王丽娟 王丽娟北极极涡对极地平流层臭氧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2017年 利用1981—2011年TOMS卫星逐月TCO资料、NASA极涡面积监测逐日资料及1979—2012年ERA-Interim再分析逐日资料,通过异常增加个例分析研究了北极极涡对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4年和1989年2月北极极涡分别表现为偏移型和分裂型,由于中高纬向极地输运的行星波的增强导致极地平流层极涡减弱,使得这2年3月初极涡提前崩溃,进而引起极区温度升高,原本在2月形成的极地平流层云(PSCs)消失,臭氧化学损耗减弱。由于高浓度臭氧从中纬输送到极区,导致这2年3月北极区臭氧柱总量(TCO)异常偏高。值得注意的是,尽管1984年和1989年整个冬季极涡面积都相对较大,但由于3月初极涡的提前崩溃使得这2年臭氧迅速恢复,且极涡的持续时间比极涡面积对臭氧的影响更大。 索春男 田红瑛 闫春旺 雒佳丽关键词:臭氧变化 行星波 干湿地表的湍流特征及其对深对流影响的大涡模拟 被引量:6 2021年 利用大涡模式模拟了对流边界层结构演变以及深对流触发过程。通过改变鲍恩比的敏感性试验研究不同大气初始状况下湿润和干旱下垫面湍流特征及其对深对流触发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下垫面的混合层干而暖,厚度较大;湿润下垫面相反。由于地表感热通量对热力湍流形成的作用更大,干旱下垫面上湍流混合和夹卷作用更强,使得水汽和相当位温在边界层内分布更均一,而在边界层顶有较大的负扰动;干旱下垫面上对流强度较湿润下垫面大,但均表现为泡状对流,水平方向上呈网状结构。不同下垫面上深对流的发生与大气初始状况有关,当初始时刻1—3 km的逆温强度较弱时(0.15 K/(100 m)),边界层内湍流迅速发展,深对流首先在干旱下垫面发生,但因对流有效位能较小,云层厚度小于湿润下垫面。当1—3 km的逆温强度增加到0.55 K/(100 m)时,云层形成时间较晚,云层厚度明显减小,仅当边界层顶的比湿较大时,有深对流发生,但仍首先发生在干旱下垫面,考虑贯穿对流在边界层顶引起的较强冷却作用,云层厚度大于湿润下垫面。 张璐 黄倩 张宏昇 张强 田红瑛关键词:湍流特征 深对流 大涡模拟 平流层臭氧变化对对流层气候影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014年 平流层对对流层的作用是准确评估、预测对流层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其中平流层成分尤其是臭氧的变化,可以改变平流层乃至对流层的辐射平衡,从而影响平流层、对流层的热动力过程。本文从辐射、动力2个角度介绍了平流层臭氧影响对流层气候变化的若干研究进展。平流层臭氧可以通过长短波辐射的方式对对流层大气造成辐射强迫,利用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可以定量计算平流层臭氧变化引起的辐射强迫,但是辐射强迫的估算受模式中辐射传输模块本身缺陷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动力方面,平流层臭氧变化产生的辐射效应可以改变温度的垂直和经向梯度,造成波折射指数的变化,进而影响平流层甚至对流层内波的折射与反射,通过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内的波—流相互作用,对对流层气候产生影响。另外,南极臭氧损耗可通过大气环状模影响冬春季中高纬度对流层的天气气候,但是其影响的强度大小以及物理机制仍需进一步的确认。值得注意的是,北极平流层臭氧的变化与北半球中高纬度气候变化之间的关系相比南半球要更加复杂,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 张健恺 刘玮 韩元元 韩元元 谢飞 王飞洋关键词:平流层臭氧 大气辐射 热带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2011年 以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中的准两年振荡和ENSO现象,以及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交换(STE)过程为主轴,介绍了热带平流层和对流层大气相互作用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众多的研究结果表明,平流层准两年振荡(QBO)和对流层准两年振荡(TBO)存在潜在联系,但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制还不是很清晰。QBO对平流层大气中化学成分的空间分布具有显著的影响,但其中的化学-辐射-动力反馈作用目前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以往的研究提供了ENSO影响热带平流层大气令人信服的证据,但影响的程度和范围还未形成一个共识,其中一个原因是平流层内的ENSO信号受到火山喷发和太阳活动的干扰。一些研究指出ENSO事件通过改变行星波的强度和传播对极地平流层大气产生影响,而平流层过程也会对ENSO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产生影响,但其可靠性需要进一步的确证。目前,一个较一致的结论是全球变暖会导致热带上涌增强,STE加快。然而,影响热带STE的大气过程较多,特别是季风系统和热带深对流系统对STE的贡献还需要深入的分析研究。 田文寿 田红瑛 商林 辛玉姣关键词:气候学 相互作用 对流层 “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异常信号分析 被引量:4 2019年 利用欧洲中心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发生前上对流层及平流层信号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暴雨发生前一周,暴雨区域上空对流层顶高度出现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这种变化与日本南部的位涡异常存在较好的对应关系,即我国中纬度沿海一带至日本的高位涡带向华南延伸,使得华南地区上空的位涡升高,对流层顶下降。在环流场中,本次暴雨发生前低纬地区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的东风与1991~2010年平均值相比偏强偏北,华南地区上空平流层东风场也偏强,平流层低层东风在暴雨发生前第9天提早向下传播;位势高度场中,"05·6"华南暴雨发生前中低纬度100h Pa上的南亚高压中心位置偏东偏南;华南地区UTLS区域有较强的位势高度场正异常,在暴雨发生前随时间出现两次明显的加强,但在暴雨发生后减弱。南亚高压中心位置的偏移、东风信号的提早下传、高位涡空气入侵华南均有利于降水的发生。 梁靖琳 雒佳丽 田红瑛 张诗妍 张如华 商林关键词:华南暴雨 平流层 青藏高原沙尘示踪物从对流层向平流层传输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7 2014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卫星观测资料,结合耦合了沙尘模块的中尺度模式WRF,通过个例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及附近地区沙尘气溶胶从近地面向对流层上部和平流层下部传输的特征和机制以及青藏高原大地形对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物质交换的影响。结果表明,深对流活动可将近地面沙尘气溶胶传输到上对流层—下平流层区域,但是下平流层区域的沙尘气溶胶浓度分布依赖于地面沙尘源的位置和对流的强度,且与对流系统内是否有降水有关。在没有穿透性对流情况下,垂直上升运动不能直接将沙尘输送到下平流层,但上对流层的沙尘可通过扩散作用和小尺度的混合过程经过数小时缓慢地进入下平流层。在没有明显系统性降水的情况下,夏季青藏高原上空旺盛的对流活动和高地形使得高原上空成为气溶胶进入下平流层的主要区域。上对流层区域的沙尘气溶胶浓度还受到平流层空气入侵的影响,在没有强的地面沙尘排放源的情况下,平流层空气的入侵对上对流层区域气溶胶浓度的分布和演变有较大的影响。 杨琴 田文寿 隆霄 陈磊 张杰 黄倩 田红瑛关键词:沙尘气溶胶 青藏高原 数值模拟 南亚高压的东西偏向对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顶附近水汽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4 2018年 基于1958~2002年欧洲中期数值预报中心(ECMWF)提供的ERA-40再分析资料和美国气象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南亚高压的东西偏向与亚洲季风区对流层顶附近水汽输送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南亚高压的东西偏向对上对流层200 h Pa水汽高值中心的位置影响较小,主要影响其强度,对100 h Pa水汽高值中心的位置和强度有着较强的影响,而对平流层下部70 h Pa的水汽分布几乎没有影响。(2)南亚高压偏东年,高原上空和高原南部的垂直上升运动较强,在西风急流的共同作用下可将低层丰富的水汽向上输送,使200 h Pa和100 h Pa的水汽高值中心位于高原上空,而100 h Pa南亚高压范围内偏北风和偏东风增强,在水平输送的作用下使高值中心周围水汽的分布形态与高压中心的分布形态一致。(3)南亚高压偏西年,沿着高原西部的地形抬升作用比高原上空的对流上升运动更强,西风急流北移,对流层顶附近在60°E^80°E范围内形成气旋式环流,因此水汽高值中心向西偏移到伊朗高原。(4)南亚高压范围内200 h Pa的温度异常分布与水汽的异常分布一致,暖中心有利于高水汽的生成。而100 h Pa的温度异常分布与水汽异常分布相反,暖中心对应异常偏低的水汽,说明南亚高压范围内下平流层的水汽分布受环流场和温度场共同作用的影响。该研究对理解南亚高压东西偏向机制及提高亚洲气候预测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屠厚旺 田红瑛 梅成红 王文澜 张如华 雒佳丽关键词:水汽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上空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的研究 青藏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特殊的大气成分分布和动力过程使得该区域的平流层-对流层物质交换(STE)过程表现出明显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研究高原及其邻近地区的STE不仅对了解全球STE收支和变化特征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可为全面理解人... 田红瑛关键词:青藏高原 深对流 亚洲季风 文献传递 对流层阻塞在极端平流层极涡事件中的角色 本文利用1948-2013年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在极端平流层极涡事件(如,强极涡事件和弱极涡事件)不同阶段对流层阻塞的变化以及其对平流层极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强极涡事件的起始期和成熟期欧洲-大西洋区域的... 黄金龙 田文寿 张健恺 田红瑛 雒佳丽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