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椎管
  • 3篇椎管减压
  • 3篇内固定
  • 3篇减压术
  • 2篇钉棒内固定
  • 2篇钉棒系统
  • 2篇腰椎
  • 2篇腰椎管
  • 2篇腰椎管狭窄
  • 2篇腰椎管狭窄症
  • 2篇椎管狭窄
  • 2篇椎管狭窄症
  • 2篇狭窄症
  • 2篇棒系统
  • 1篇植骨
  • 1篇植骨融合
  • 1篇入路
  • 1篇手术
  • 1篇手术治疗
  • 1篇切除

机构

  • 3篇南昌大学第三...
  • 1篇南昌大学
  • 1篇南昌市第一医...

作者

  • 5篇吴培斌
  • 5篇章翀
  • 4篇熊含颖
  • 4篇张志平
  • 3篇沈锋
  • 3篇简蔚泓
  • 1篇徐仁平
  • 1篇廖学勤
  • 1篇瘳学勤
  • 1篇沈锋

传媒

  • 3篇2009年全...
  • 1篇江西医药
  • 1篇江西中医药

年份

  • 1篇2015
  • 3篇2009
  • 1篇2008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钉棒系统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要点及钉棒内固定在减压术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3年2月~2007年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183例腰椎狭窄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对183例患者随访12~56个月,平均为26.5个月,术后间歇性跛行改善率183例(100%),下肢肌肉障碍恢复131例(70.1%),肌萎缩46例均有恢复,患者108例感觉障碍者,完全恢复67例(72%),部分恢复72例(66.7%),恢复差有8例(7.4%)。依据Nakai[1]评分标准优良率达90.7%。结论:在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中钉棒内固定对结构性动力性失稳病人可起到复位相邻椎体间稳定及椎间融合的作用;使椎间高度得到维持,减少残余间盘组织进一步变性向椎管内脱出。
沈锋吴培斌张志平熊含颖章翀简蔚泓
关键词:钉棒内固定腰椎管狭窄症
椎弓根钉应用于腰椎管狭窄症减压术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要点及钉棒内固定在减压术中的作用及意义。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3年2月~2007年2月行腰椎后路减压钉棒内固定,横突间植骨融合治疗183例腰椎狭窄症的临床资料。 结果...
沈锋吴培斌张志平熊含颖章翀简蔚泓
关键词:钉棒内固定腰椎管狭窄症椎管减压
文献传递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3年12月我院59例后路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取出术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组,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31例,传统后正中入路取出28例。分别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等,并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椎旁肌间隙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40.2±10.8)min,术中出血量(80.3±29.3)ml,手术后负压球引流总量(64.2±20.1)ml,无脑脊液漏和神经硬脊膜损伤。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73.6±14.3)min,术中出血量(182±61.7)ml,术后负压球引流总量(210.1±70.5)ml,脑脊液漏1例,切口愈合不良1例。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经椎旁肌间隙手术入路优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取出胸腰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具有时间短、出血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损伤较小的手术入路。
章翀徐仁平吴培斌
关键词:椎旁肌间隙入路
颈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的临床观察(附80例)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钢板固定在颈椎病手术中的应用及临床症状改善,稳定颈椎提高植骨融合率的效果。 方法:应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病80例,术后随疗访12-18个月,平均14.5个月...
吴培斌沈锋熊含颖张志平章翀瘳学勤
关键词:椎体次全切除术椎管减压钢板固定
文献传递
钉棒系统在腰椎骨狭窄症减压术中的应用(附183例)
随着人口的老年化,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病率不断上升,腰椎管狭窄症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减压手术作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到临床,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多有结构失稳,加之减压术后稳定性进一步下降。本文采用广泛椎板减压术、钉棒...
吴培斌张志平熊含颖沈锋章翀简蔚泓廖学勤
关键词:椎管减压术钉棒系统手术治疗
文献传递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