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翔
- 作品数:12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广西壮族自治区南溪山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西卫生厅科研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重点科研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复律疗效比较
- 2011年
-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心律平与西地兰转复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2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随机分成心律平组和西地兰组,分别静脉注射心律平70~175 mg或西地兰0.4~1.0 mg,观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转复。结果心律平组31例,转复成功27例;西地兰组31例,转复成功19例,30 min转复成功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复成功时间,心律平组(47.2±29.3)min;西地兰组(68.6±39.8)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复律中心律平组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
- 米翔
- 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探讨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将10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组和施慧达组。比较2组疗效。结果左旋氨氯地平+依那普利组总有效率(96.7%)显著高于左旋氨氯地平组(77.5%)(P<0.05)。结论左旋氨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降压效果明显,且副作用少,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方案。
- 米翔
- 关键词:左旋氨氯地平贝那普利原发性高血压
- 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1年
- 冠心病介入治疗已有32年历史.世界上第一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简称PTCA)于1977年由德国医生Gruentzig完成,从此开辟了冠心病经皮介入治疗的新纪元;而1987年Sigwart首先将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应用于临床,是冠心病治疗的第二个里程碑.中国的第一例PTCA完成于1984年,与世界第一例相比整整晚了7年,但是在此以后,从第一例PTCA到第一例支架置入,再到药物洗脱支架的应用,时间的差距逐步缩小.
- 米翔
- 关键词:冠心病介入治疗疗效适应证
-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 2011年
- 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是一种无创性的机械辅助循环装置,当心脏舒张时,以机械的方法,通过心电R波同步触发,使包扎在四肢及臀部的气囊充气,驱使远端动脉序贯式的反流,由远端至近端,以提高主动脉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目前增强型体外反搏(EECP)作为一种无创性治疗方法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已得到广泛认可,笔者对50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EECP治疗,效果良好。
- 米翔
- 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不稳定型心绞痛
- 心导管诊疗手术中严重并发症的防治被引量:1
- 2003年
- 阳维德郑萍罗秀锋米翔邹连英
- 关键词:心导管手术中诊疗手术质量致残手术成功
- 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4年
- 体外反搏以其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无创的独特优势,在学术界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目前,体外反搏已成为冠心病患者长期治疗的重要选择,也是冠心病一、二级预防的有效手段。
- 米翔
- 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冠心病
- 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0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药物治疗组50例和体外反搏组50例,药物治疗组接受7周常规药物治疗,体外反搏组接受7周增强型体外反搏联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血压、ST段压低程度和硝酸甘油用量。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率、收缩压、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反搏组在心绞痛发作次数、ST段压低、硝酸甘油用量等指标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两组患者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增强型体外反搏仪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安全、有效。
- 米翔管起招付鹏
- 关键词:增强型体外反搏冠状动脉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
- 52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后近期心功能的变化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后近期心功能变化特点。方法:对52例DCM患者给予规范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进行6min步行试验(6MWT)及超声心动图(UCG)检查,并对6MWT及UCG进行分析。结果:DCM患者规范化抗心力衰竭治疗3个月后6MWT最大步行距离较治疗前明显增大(P<0.001),6MWT最快心率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01),LVEF值及FS值较治疗前增高(P<0.01及P<0.05),LVEDD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M患者规范化治疗后近期心功能及运动耐力明显改善,但DCM患者的大心脏不能缩小或逆转。
- 米翔
- 关键词: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LVEF
- 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原菌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临床特征、预后、致病菌谱及危险因素,为预防VAP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58例行机械通气治疗>48 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VAP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病原菌进行分析。结果 158例患者中45例发生VAP,发病率28.48%,病死率24.44%(11/45)。45例VAP中致病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16例占35.56%,肺炎克雷伯菌8例占17.78%,鲍氏不动杆菌10例占22.22%,嗜麦芽寡养单胞菌5例占11.11%,真菌感染6例占13.33%,均具有多重耐药性。独立危险因素主要是多器官功能衰竭、住院时间长(>14 d)、年龄(>75岁)、合并肺外慢性基础疾病、平卧位。结论 VAP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其危险因素做好早期预防工作。
- 米翔
- 关键词: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重症耐药性
- 体外反搏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心电图效果观察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观察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外反搏前后的心电图变化。方法选择符合诊断标准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反搏组和药物组各50例。药物组给予7w的常规药物治疗,反搏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增强型体外反搏治疗,1次/d,1h/次,5d/w,连用7w。两组治疗前后进行心电图检查,观察记录患者心电图指标(ST段压低、T波)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心电图指标(ST段压低、T波)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两组心电图疗效比较,反搏组总有效率94%,药物组总有效率84%,反搏组疗效优于药物组(P<0.05)。结论从心电图改善衡量体外反搏治疗效果,认为其对心肌缺血的改善有显著疗效。
- 米翔管起招付鹏
- 关键词:体外反搏冠状动脉疾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