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妊娠
  • 2篇妊娠率
  • 2篇排卵
  • 2篇来曲唑
  • 2篇激素
  • 2篇促排
  • 2篇促排卵
  • 2篇促性腺激素
  • 1篇乙肝
  • 1篇乙肝病毒
  • 1篇诱发排卵
  • 1篇增生
  • 1篇人绝经期促性...
  • 1篇容受性
  • 1篇绒毛
  • 1篇绒毛膜
  • 1篇绒毛膜促性腺...
  • 1篇上皮
  • 1篇释放激素
  • 1篇受性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4篇靳镭
  • 4篇肖楠
  • 3篇赵华
  • 1篇刘世伟
  • 1篇方军
  • 1篇殷莉

传媒

  • 2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发育医学电子...

年份

  • 3篇2015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分子机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通过乙肝病毒感染精子的膜蛋白,研究乙肝病毒(HBV)感染精子的分子机制,并进一步为体外阻遏HBV父婴垂直传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正常人精液与HBV阳性患者血清及ASGPR Mab共培养,实验分为以下4组:A组,正常人精液;B组,HBV阴性血清与精液标本共培养;C组,HBV阳性血清与人精子共培养;D组,ASGPR MAb和HBV阳性血清与精液共培养。每小时观察记录精子活率(a+b)变化,C、D组24 h标本行流式细胞检测精子膜表面HBsAg、HBcAg。结果:1 h精子活率A>D组、C>B组、C>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h精液活率A>C组、B>C组、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 h精液活动率4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4~6 h精液活动率除B组与D组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组均有统计学差异。7h活动率A>B组、A>C组、B>C组、D>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精子膜表面HBcAg蛋白两组无差异,HBsAg蛋白C组明显高于D组。结论:①ASGPR Mab能有效防止HBV感染精子引起的精液参数的改变。②ASGPR是HBV与精子细胞膜结合的关键蛋白之一,阻遏ASGPR能降低HBV感染人精子。
刘世伟靳镭方军肖楠
关键词:精子MAB乙肝病毒父婴垂直传播
GnRHR-Ⅱ在人类子宫内膜的表达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Ⅱ型受体(GnRHR-Ⅱ)在子宫内膜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规律,分析GnRHR-Ⅱ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方法通过诊断性刮宫技术,获取106名因"输卵管因素不孕"入院行宫腹腔镜手术的正常月经周期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其中增生期形态子宫内膜54例,分泌期形态子宫内膜52例。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分别检测增生期、分泌期内膜基质细胞及腺上皮中GnRHR-Ⅱ的表达。根据表达强度及阳性率进行量化评分(HSCORE),采用SPSS 17.0统计分析软件对各组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无论增生期还是分泌期,子宫内膜上均可见GnRHR-Ⅱ表达。增生期内膜基质细胞GnRHR-Ⅱ表达量明显高于腺上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泌期腺上皮GnRHR-Ⅱ表达量明显高于基质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增生期内膜基质细胞GnRHR-Ⅱ表达量明显高于分泌期内膜基质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分泌期腺上皮GnRHR-Ⅱ表达量明显高于增生期腺上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GnRHR-Ⅱ的分布及表达变化规律与子宫内膜为适应胚胎着床发生的形态、生理生化改变相一致,证实在一定范围内GnRHR-Ⅱ与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密切相关。
肖楠赵华殷莉靳镭
关键词:子宫内膜容受性
孕酮撤退出血对无排卵PCOS患者LE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孕酮(P)撤退出血对无排卵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来曲唑(LE)促排卵周期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169例无排卵PCOS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4例)及对照组(85例)。其中,实验组患者未经P撤退出血,直接接受LE促排卵治疗。对照组患者P撤退出血后再接受LE促排卵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促排卵治疗过程中优势卵泡数目、hCG日E2水平、hCG日子宫内膜厚度、Gn用量及临床结局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BMI、促排卵治疗前FSH及E2水平、促排卵治疗前的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治疗过程中,两组患者14—18mm卵泡数、≥18mm卵泡数、hCG日E2水平、排卵率、生化妊娠率、流产率、取消周期率(OHSS发生率、卵巢反应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促排卵治疗前的LH水平、促排卵过程中hCG日内膜厚度、Gn用量、Gn使用天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临床妊娠率呈增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撤退出血可“削薄”无排卵PCOS患者接受LE促排卵治疗hCG日的子宫内膜厚度,使临床妊娠率呈下降趋势。处于基础状态的无排卵PCOS患者,可不经P撤退出血,直接及接受LE促排卵治疗。
肖楠赵华孔平平靳镭
关键词:来曲唑诱发排卵临床妊娠率
不同剂量来曲唑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对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促排卵治疗妊娠结局的比较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来曲唑(letrozole,LE)联合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uman manopausal gonadotropin,HMG)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患者促排卵治疗的妊娠结局,总结联合促排方案中LE的最佳用药剂量。方法作为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的142例单纯接受LE促排卵无优势卵泡发育的PCOS患者,分为LE 2.5 mg组(n=70)及LE 5.0 mg组(n=72),两组分别于月经第6、8、10天肌肉注射HMG 75 IU。比较两组患者促排卵治疗过程中优势卵泡数目、注射HCG日雌二醇水平、子宫内膜厚度,HMG总用量及临床疗效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平均年龄、不孕年限、体重指数、D3卵泡刺激素、D3黄体生成素、D3雌二醇水平及D3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受联合促排卵治疗后,两组患者14~18 mm卵泡数、排卵率、HCG日子宫内膜厚度、生化妊娠率、多胎妊娠率、流产率、取消周期率及OHSS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LE 5.0 mg联合HMG组≥18 mm卵泡数、HCG日E2水平、HMG用量及使用天数均高于LE 2.5 mg联合HMG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LE 2.5 mg联合HMG组相比,LE 5.0 mg联合HMG组的临床妊娠率呈增高趋势,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单纯接受LE治疗无优势卵泡发育的PCOS患者行LE联合HMG方案时,LE的剂量选择5.0 mg/d更加适宜。
肖楠赵华孔平平靳镭
关键词:来曲唑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排卵诱导妊娠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