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苏健

作品数:8 被引量:65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硬膜
  • 4篇硬膜外
  • 3篇细胞
  • 3篇麻醉
  • 3篇吗啡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表达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皮
  • 2篇血管内皮细胞
  • 2篇鼠脑
  • 2篇糖蛋白
  • 2篇糖蛋白表达
  • 2篇微血管
  • 2篇微血管内皮
  • 2篇微血管内皮细...
  • 2篇小鼠
  • 2篇小鼠脑微血管...
  • 2篇脑微血管
  • 2篇脑微血管内皮...

机构

  • 8篇广州市第一人...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8篇苏健
  • 6篇佘守章
  • 5篇阮祥才
  • 5篇许立新
  • 2篇索琨
  • 1篇余守章
  • 1篇谢晓青
  • 1篇何莉
  • 1篇刘继云
  • 1篇肖颖琨
  • 1篇张跃红

传媒

  • 2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华麻醉学杂...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医学信息
  • 1篇北方药学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2篇2002
  • 1篇1999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硬膜外腔可乐定预先给药对患者舒芬太尼复合左旋布比卡因镇痛效应的作用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硬膜外腔可乐定预先给药,对舒芬太尼复合左旋布比卡因术后患者自控硬膜外镇痛的作用。方法60例符合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Ⅰ-Ⅱ级、经腹全子宫切除手术患者,根据硬膜外腔可乐定的剂量随机分为:C2组(n=20)2μg/kg,C4组(n=20)4μg/kg和对照的C0组(n=20)。腰2—3椎间隙穿刺、置管,可乐定注射后以0.5%左旋布比卡因行硬膜外阻滞,术后硬膜外镇痛药液为0.4μg/ml舒芬太尼+2mg/ml左旋布比卡因。结果全部患者麻醉效果满意,C4组使用阿托品比例较对照组增高(30%vs.5%)。镇痛满意率高:术后24h可乐定预先给药患者静止时视觉模拟评分(VAS)≤3比例明显增高(88%和93%vs.75%),该差异的主要来源为术后4h时点;C4组术后24h咳嗽时VAS≤3比例,较对照组升高(79%vs.48%),差异主要源自于术后4h和8h两个时点;C2组术后24h咳嗽时VAS≤3比例低于C4组(61%VS.79%)。可乐定预先注射患者术后24h镇痛药液较对照组分别下降11.8%和22.8%,其中0—4h和4-8h的用药量以C0组最高、C4组最低,除了4—8h内C2组和C4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之外,其他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C4组镇静程度较对照组增高;术后24h呕吐率C4组为0,C2组是10%,对照组有40%。结论2—4μg/kg可乐定硬膜外腔预先给药,可改善舒芬太尼复合左旋布比卡因术后早期镇痛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
阮祥才许立新佘守章苏健谢晓青
关键词:舒芬太尼
失血性休克大鼠肠系膜淋巴液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活化作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淋巴液对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CD11b/CD18表达和炎性反应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配.制作失血性休克或假休克模型,于休克液体复苏后第3小时引流肠系膜淋巴液60分钟,以3%淋巴液孵育人外周血单核细胞4h后.获取上清液和细胞,分别行白介素(IL)-6和10面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和表面抗体CD11b/CD18流式细胞仪测定。结果两组动物失血性休克模型制作成功.肠系膜淋巴液收集量元显著性差异。休克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CD11b/CD18表达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上调(45.1±11.6vs63.9±20.4,P〈0.05)。休克组的外周血单核细胞培养液中IL-6和IL-10水平较假休克组增高(68.2±15.3VS91.0±24.2,P〈0.05)和(87.9±31.4vs122.6±38.4,P〈0.01)。结论失血性休克后肠系膜淋巴液可上调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CD11b/CD18表达.进而增强炎性反应。
苏健阮祥才
关键词:淋巴液炎性反应脏器保护
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麻醉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的应用
2002年
目的 观察比较不同剂量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麻醉效应及对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120例ASA Ⅱ-Ⅳ级、拟行心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根据芬太尼用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60例行传统的大剂量芬太尼(40~50μg/kg)麻醉,观察组60例选用小剂量芬太尼(15~20μg/kg)复合麻醉,比较两种方法麻醉效应、术后恢复及术中知晓的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麻醉后均出现血压下降、心率减慢,切皮后恢复,循环变化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观察组患者术后清醒及拔管时间均较对照组为早,术中知晓发生率亦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剂量芬太尼复合麻醉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具有麻醉效果满意、循环变化状态稳定、术中知晓率低及术后恢复更为迅速的特点。
许立新佘守章索琨苏健
关键词:芬太尼心脏手术
吗啡和哌替啶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观察临床浓度的吗啡和哌替啶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以及NF-κB信号通路在吗啡诱导P-gp表达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以1μg/ml吗啡或哌替啶刺激24h,5μmol/LNF-κB抑制剂PDTC预先孵育1h,然后收集细胞,行Westernblotting分析P-gp表达。结果 1μg/ml吗啡处理24h,可引起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上调,上调幅度约300%;但是同样剂量和作用时间的哌替啶不影响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PDTC可抑制吗啡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上调。结论吗啡可诱导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内源性P-gp表达上调,NF-κB信号通路参与了吗啡诱导P-gp表达的调控过程。
苏健阮祥才张跃红佘守章许立新
关键词:吗啡哌替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核转录因子-ΚB
硬膜外麻醉患者术中镇静时脑电双频谱指数的变化
2002年
目的 观察咪唑安定辅助硬膜外麻醉时患者的镇静程度及其用药剂量。方法32例患者分为两组:老年组(A组)及中青年组(B组),在给予常规硬膜外麻醉完善后静注咪哇安定(midazolam,MDZ)0.1mg/kg,并予0.03mg/(kg·h)术中维持,记录给药前(T0)、给药后2min(T1)、5min(T2)、清醒(TW Wilson评分为2级)时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BIS)值及停药至清醒的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清醒时的BIS值差异无显著性;诱导2min后患者达到满意的镇静效果时(评分达到4~5级),A组的BIS值(64.6±9.45)较B组(71.5±6.92)低(P<0.05);两组患者镇静前后的BIS值差异有显著性;苏醒时两组的BIS值差异无显著性;老年组患者的苏醒时间较青年组有延长的趋势,分别为(52.7±29)min和(43.4±15)min。结论 MDZ用于硬膜外麻醉能发挥其抗焦虑、镇静和遗忘的作用;BIS能指导其用药,并达到较完善的镇静水平。
苏健佘守章
关键词:咪唑安定脑电双频谱指数
吗啡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 评价吗啡对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糖蛋白(P-gp)表达的影响.方法 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End3,培养于RPMI 1640无血清高糖培养基中,接种于10 cm培养皿中,分为3组,每组9皿,每皿2 ml,M组加入1 μg/ml吗啡,P+M组在加入吗啡前1 h加入5 μnol/L NF-κB抑制剂吡咯二硫氨基甲酸酯,药物浓度均为终浓度,C组不作药物处理.加入吗啡后24 h时收集细胞,测定P-gp和NF-κB p65-abcb1b DNA复合体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组比较,M组P-gp和NF-κB p65-abcb1bDNA复合体的表达水平上调(P<0.01);与M组比较,P+M组P-gp和NF-κB p65-abcb1b DNA复合体的表达水平下调(P<0.05或0.01).结论 吗啡可上调小鼠脑微血管内皮细胞P-gp表达,其机制与NF-κB介导的P-gp基因abcb1b激活有关.
苏健阮祥才余守章许立新
关键词:吗啡内皮血管糖蛋白类
右旋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联合芬太尼在阑尾切除术中的作用比较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右旋美托咪啶与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手术患者,根据电脑产生序列号随机分为两组,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组(M组,n=30)和右旋美托咪啶组(D组,n=30),观察并记录患者给药前、给药后15min、分离阑尾时以及阑尾切除后5min时的MAP、HR、SPO2和术后苏醒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MAP和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HR减慢较M组明显(P〈0.05)。D组较M组苏醒时间明显缩短,同时明显降低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窦性心动过缓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旋美托咪啶用于硬膜外麻醉下阑尾切除术,较咪达唑仑复合芬太尼苏醒更快,副作用更小。
肖颖琨许立新李天远阮祥才佘守章何莉苏健
关键词:右旋美托咪啶阑尾炎硬膜外麻醉牵拉反射
静脉或硬膜外吗啡PCA药效学和血药浓度变化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5
1999年
目的 :比较吗啡静脉和硬膜外PCA药效学和病人血药浓度的变化。方法 :60例病人 (ASAⅠ~Ⅱ级 )随机分成两组。A组 (n =3 0 ) :静脉PCA(PCIA) ,选用 0 0 5 %吗啡 +0 0 1%氟哌啶 ;B组 (n =3 0 ) :硬膜外PCA(PCEA)选用 0 0 1%吗啡 +0 15 %布比卡因。均采用Graseby 93 0 0PCA泵以LCP模式 (负荷剂量 5ml+持续剂量 1ml/h +PCA每次 1 0ml)进行镇痛。A组 10例和B组 11例分别于PCA 0、3、2 4小时测定吗啡血药浓度。结果 :( 1)综合镇痛质量PCEA组优于PCIA组 (P <0 0 5 ) ;( 2 )吗啡所用剂量及其血药浓度PCIA组明显高于PCEA组 (P <0 0 1) ,其中吗啡2 4小时用量PCIA组高于PCEA组 4~ 5倍 ,其血药浓度则高出 2~ 3倍 ;( 3 )并发症 :恶心、呕吐、瘙痒、嗜睡的发生率PCIA组高于PCEA组 (P <0 0 5 )。结论 :吗啡PCEA和PCIA均能产生满意的镇痛效果 ,但PCEA法吗啡血浆浓度、吗啡消耗量和不良反应均明显低于PCIA组 。
佘守章索琨刘继云苏健
关键词:吗啡布比卡因氟哌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