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旭光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2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缺血
  • 2篇疏血通
  • 2篇脑缺血
  • 1篇蛋白
  • 1篇凋亡
  • 1篇多发
  • 1篇多发性
  • 1篇多发性硬化
  • 1篇血管
  • 1篇血清
  • 1篇血性
  • 1篇依达拉奉
  • 1篇灶性
  • 1篇致残
  • 1篇致残率
  • 1篇治疗脑梗死
  • 1篇人血
  • 1篇人血清
  • 1篇神经病
  • 1篇神经病学

机构

  • 5篇南华大学

作者

  • 5篇袁旭光
  • 2篇王浩
  • 2篇朱灵
  • 1篇魏麓云
  • 1篇汤永红
  • 1篇周成芳

传媒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年份

  • 3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疏血通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和HSP70、P53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体积、神经元形态结构、细胞凋亡、HSP70、P53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可能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 方法: ...
袁旭光
关键词:疏血通HSP70MCAO
文献传递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62例
2007年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2例急性脑梗死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静脉输注依达拉奉30mg,每日2次,共14d,治疗前后定期对病人进行欧洲卒中评分(ESS)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评定。结果治疗14d及21d后治疗组ESS评分及ADL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14d及21d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童习池袁旭光
关键词:依达拉奉自由基清除剂脑梗死
多发性硬化病人血清尿酸监测的临床意义
2006年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与多发性硬化(MS)的关系。方法采用酶定量分析法对38例MS患者和42名正常对照者的血清UA水平进行检测。结果MS组血清U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MS组中活动性MS比非活动性MS的UA水平低(P<0.05);神经伤残程度较重者(EDSS≥3.5)血清UA水平低(P<0.05);病程较长者(≥1.5年)血清尿酸水平较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151)。结论MS患者血清UA水平降低,且与MS的神经伤残程度、活动性密切相关。
周成芳袁旭光王浩朱灵
关键词:多发性硬化尿酸
疏血通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06年
袁旭光魏麓云
关键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疏血通神经系统疾病缺血性脑损伤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元凋亡及热休克蛋白2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0
2007年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阻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制作大鼠局灶性缺血再灌注模型。促红细胞预处理组于缺血开始前2h予腹腔注射促红细胞生成素3000u/kg;缺血再灌注组和假手术组在手术前2h予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再灌注24h后进行细胞凋亡检测及热休克蛋白2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再灌注24h后,缺血再灌注组可见较多的POD阳性细胞(67.48±11.17个/高倍视野),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组缺血区阳性细胞数目减少(45.25±4.72个/高倍视野,P<0.01),假手术组偶见个别阳性细胞,正常组未见凋亡细胞;与缺血再灌注组(25.60±4.42个/高倍视野)相比,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组热休克蛋白27表达增加(67.56±13.84个/高倍视野,P<0.01);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亦增加(74.90±11.64个/高倍视野比40.14±7.50个/高倍视野,P<0.01))。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预处理后可抑制缺血损伤后缺血侧皮层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热休克蛋白27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而实现的。
朱灵汤永红袁旭光王浩
关键词:神经病学促红细胞生成素脑缺血热休克蛋白27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