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乐
- 作品数:45 被引量:121H指数:6
- 供职机构:佛山市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佛山市医学科技攻关项目广东省科技厅社会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长骨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5例临床病理分析
- 2023年
- 目的探讨长骨旺炽性反应性骨膜炎(florid reactive periostitis,FR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长骨FRP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影像学表现、免疫表型及分子学特征等,行HE及免疫组化染色,FISH法检测基因突变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长骨FRP影像学表现为与骨膜相连的肿块影,可见程度不等的骨膜反应。镜下主要包含成熟程度不一的反应性新生骨和增生活跃的成纤维细胞两种成分,成纤维细胞表达vimentin、SMA等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标志物。Ki-67增殖指数为1%~4%。FISH检测可见USP6基因断裂重排。结论长骨FRP属罕见的良性皮质旁骨病变,以显著的骨膜反应和骨旁软组织纤维骨性病变为主要特征。由于鉴别诊断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与骨旁骨肉瘤等恶性病变的鉴别,其正确诊断具有挑战性,需要全面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评估。治疗方式包括抗炎休息、肿块完整切除等,需长期随访。
- 谢乐莫超华袁健祥李红玲黄颖欣毛荣军
- 关键词:长骨临床病理特征FISH
- 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2例并文献复习被引量:1
- 2018年
- 2例伴有淋巴样间质的微结节型胸腺瘤(micronodular thymoma with lymphoid stroma,MNT)发病年龄52,63岁,均为女性,分别为纵隔囊实性肿物和胸骨上窝实性肿物,无重症肌无力及自身免疫疾病等。瘤组织以丰富淋巴细胞间质分隔的散在上皮性结节为特征,上皮性结节的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形态温和,未见病理性核分裂及坏死,淋巴细胞间质可见具生发中心的滤泡。免疫组织化学上皮细胞CK,CK5/6,p63(+),CD99散在(+),EMA囊性变区域(+),CD117(-);淋巴细胞间质包含B和T细胞,以CD20(+)的B细胞为主,成熟T细胞CD3,CD5(+),而Td T,CD1α,CD99阳性的未成熟T细胞分布在上皮结节周围,少数散在分布在上皮结节内。MNT非常罕见,具有恶性潜能,恶性MNT具有低度恶性生物学行为,极少数病例可出现死亡,其上皮细胞成分和淋巴细胞间质都有恶变的可能。恶性的MNT很可能是一个连续有移行的过程。MNT的治疗中,完整切除肿物并保证肿物切缘未受肿瘤累及是至关重要的。
- 徐园园赖均鹏毛荣军谢乐韩福兰吴燕杏曾敏
- 关键词:临床病理学特征生物学行为
- 骨原发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征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探讨骨假肌源性(上皮样肉瘤样)血管内皮瘤(PHE/ES-HE)的临床病理及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6例骨原发PHE/ES-HE患者的临床、X线、CT、MRI及病理资料。结果:6例中男4例,女2例,平均年龄31.8岁;主要临床表现为患病部位不同程度疼痛,病程3个月~5年。3例为单发,3例为多发,共31个骨骼病灶。1例病变位于右髂骨,5例位于右侧下肢。所有病灶均表现为溶骨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楚,增强有明显强化。3个单发病灶的密度、信号不均,边缘有骨质硬化,相邻骨皮质中断,周围形成明显软组织肿块,病灶内部均见残存骨嵴及囊变,1例可见钙化;28个多发病灶中19个密度、信号均匀,15个可见硬化边,内部均无骨嵴、囊变或钙化。6例术前影像学检查均误诊,其中2例误诊为多发性骨髓瘤,2例误诊为骨巨细胞瘤,1例误诊为骨纤维结构不良,1例误诊为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病理标本镜下可见增生的卵圆形或圆形的上皮样细胞及梭形细胞,未见血管腔隙形成,仅1例可见少量胞质内空泡形成,间质内多见散在炎症细胞,免疫组化检查:FLi-1(+),CD31部分(+),FⅧα部分(+),AE1/AE3部分(+),CD34(-)。结论:骨PHE/ESHE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表现虽具有一定特征,但术前影像学检查易误诊,需与多发性骨髓瘤、骨巨细胞瘤等疾病鉴别。
- 衣利磊刘壮盛谢乐周守国张家雄王娟
- 小汗腺汗管纤维腺瘤1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患者女性,50岁。背部疣状斑块8年。8年前无明显诱因背部出现一孤立性疣状斑块,无自觉不适,近1年来斑块渐增大,自行到医院要求行斑块切除术。发病前局部无外伤史,既往体健,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查体:背部可见一大小为5.5 cm×3 cm×1 cm的灰红色丘疹样疣状斑块,表面粗糙,多结节状,无明显压痛,部分疣状突起可推动,质中。初诊为皮肤疣,予根治性切除术。
- 谢乐毛荣军房惠琼李启明吴燕杏
- 关键词:免疫组化
- 冰冻切片组织固定及染色的温度调控对制片质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 探讨提高术中快速冰冻切片质量的技术方法.方法 通过对传统冰冻切片技术质量的评价,探讨影响制片的相关因素,对制片细节进行相应改良,尤其是对冰冻切片组织的固定和染色进行适当的温度加热调控.结果 组织切片经过适温调控下进行固定和染色,组织结构保持完整,组织学状态与常规制作的HE形态相似,着色良好,色彩鲜艳,核浆对比分明,核染色质清晰可辨,冰冻切片制作时间明显缩短,达到10 min以内完成.结论 组织切片经过适温调控下进行固定和染色的改良快速冰冻切片制片技术优于传统冰冻切片.
- 韩福兰毛荣军谢乐
- 关键词:冰冻切片固定液温度
- 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MRI诊断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MRI对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8例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行MRI平扫18例,增强扫描17例。结果:18例中肿瘤呈局限型15例,弥漫型3例。病灶主体在T1WI上接近于骨骼肌信号11例,稍低于骨骼肌信号5例,介于骨骼肌与皮下脂肪信号之间2例。在T2WI上4例信号介于骨骼肌与皮下脂肪之间,5例接近于骨骼肌信号,9例稍低于骨骼肌信号,信号不均匀。17例行增强扫描,13例呈中度或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中度均匀强化,2例轻度不均匀强化。14例病变边缘于T1WI及T2WI上可见完整(2例)或不完整(12例)的低信号包膜影,6例病灶内可见低信号的分隔影。结论:MRI能反映膝关节腱鞘巨细胞瘤的病理特点,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吴伟智谭理连王娟何伟红谢乐樊长姝
- 关键词:膝关节巨细胞瘤磁共振成像
- AEG-1与EMT及MRPs相关蛋白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 2018年
-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星形胶质细胞上调基因-1(astrocyte elevated gene-1,AEG-1)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S)相关蛋白的表达。方法:收集临床标本,采用RT-PCR检测AEG-1的表达,免疫组化(IHC)检测AEG-1、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以及MRPs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AEG-1和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和RT-PCR结果显示,AEG-1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有上调的趋势,并且随着癌症的进展AEG-1的表达增加;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以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家族MRPs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E-cadherin的阳性率为38.1%、N-cadherin的阳性率为52.4%、MRP的阳性率为59.5%;大肠癌组织病理分期及其相关性分析,同癌旁组织比较,AEG-1蛋白在低分化以及Ⅲ-Ⅳ期中表达较高,E-cadherin蛋白在高分化以及Ⅰ-Ⅱ期表达较高,N-cadherin和MRP蛋白在低分化以及Ⅲ-Ⅳ期中表达较高。结论:大肠癌中AEG-1的表达升高,且与EMT及MRPs相关蛋白表达可能存在相关关系。
- 黄仕灵谢乐秦原森
- 关键词:大肠癌AEG-1E-CADHERINN-CADHERINMRP
- 结节性纤维毛囊瘤:一种新的皮肤附属器肿瘤被引量:2
- 2012年
- 患者女,22岁,左肩部孤立性无痛性肿物逐渐增大2年人院。体检:除左肩部肿块外其余各系统检查未见异常。皮肤科检查:病变局部皮肤隆起,表面光滑,色泽正常,肿物位于皮下,约3.5am×2.0cm×1.5cm,质硬,可移动。局麻下行肿块切除,术中见肿物位于皮下脂肪组织内,结节状,局部具有纤维性假包膜,肿物切面灰白色,质中。镜下,肿瘤组织学形态与乳腺型纤维腺瘤极为相似,呈明显的分叶状,每个小叶由具有管状结构、基底细胞样上皮条索和富于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的纤维黏液样间质构成,小叶内无毛球和原始毛乳头结构;小叶间为致密的胶原纤维性分隔,其间散在少量炎细胞浸润;多数小叶内基底细胞样上皮条索包绕在纤维黏液样间质周围;部分管状结构内可见少许稀薄并呈同心圆样排列的淡嗜伊红物质。免疫组化显示,小叶内上皮细胞及其管腔内物质强阳性表达细胞角蛋白5/6(CK5/6),不表达CAM5.2及癌胚抗原(CEA),管腔内淡嗜伊红物质糖原染色阴性,支持管状结构为不成熟毛囊,而非汗管。结合临床表现、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及糖原染色结果,命名为结节性纤维毛囊瘤(nodular fibrofolliculma)。术后随访3月余未见复发。本病是一种毛源性良性附属器肿瘤,具有独特的病理学表现,认为是一种新的皮肤附属器肿瘤。
- 毛荣军韩建德房惠琼谢乐李扬李启明
- 关键词:肿瘤
- 左额硬脑膜乳头状血管内皮增生一例
- 患者女,34岁,2014年9月10日入院。于1995年6月无何诱因出现左额皮下肿物。在当地医院诊断为"头皮血管瘤",并行二次手术切除。术后肿物反复出现,平卧时增大,站立时变小。不痛,不痒。检查:神清,查体合作,左额部见手...
- 江野峰梁庆新张克辉毛荣军谢乐
- 文献传递
- 手指多发性血管球瘤3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血管球瘤(glomus tumor,G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手指多发性GT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及免疫表型。结果手指多发性GT好发于指端,疼痛明显;组织学形态与单发性GT相似,瘤细胞呈规则的圆形,胞质淡嗜伊红色,细胞境界清晰,核圆形,居中,瘤细胞巢间可见丰富的薄壁血管。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SMA、HHF-35均阳性。电镜下示瘤细胞可见密体、密斑。结论多发性与单发性GT均属良性肿瘤,肿瘤细胞来源于血管球变异的平滑肌细胞,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好发部位、组织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一般可明确诊断。
- 房惠琼杨克非李启明毛荣军谢乐
- 关键词:血管球瘤多发性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