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欲晓

作品数:119 被引量:1,054H指数:20
供职机构:中日友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中日友好医院科研基金北京市科委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97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14篇医药卫生
  • 2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70篇康复
  • 15篇卒中
  • 15篇脑卒中
  • 12篇偏瘫
  • 12篇老年
  • 10篇术后
  • 10篇关节
  • 9篇失语
  • 9篇偏瘫患者
  • 8篇失语症
  • 8篇康复治疗
  • 7篇卒中患者
  • 7篇慢性
  • 7篇脊柱
  • 7篇多中心
  • 7篇多中心研究
  • 6篇腰椎
  • 5篇血管
  • 5篇影响因素
  • 5篇融合术

机构

  • 115篇中日友好医院
  • 22篇北京大学第三...
  • 18篇北京大学第一...
  • 16篇北京医院
  • 14篇北京积水潭医...
  • 14篇首都医科大学...
  • 13篇解放军第30...
  • 13篇解放军第30...
  • 7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日本东北大学
  • 5篇中国人民解放...
  • 5篇世界卫生组织
  • 4篇复旦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4篇江苏省人民医...
  • 4篇南方医科大学
  • 4篇南京医科大学
  • 4篇首都医科大学
  • 4篇中国康复研究...
  • 4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18篇谢欲晓
  • 34篇孙启良
  • 24篇沈抒
  • 22篇周谋望
  • 14篇吴新宝
  • 14篇王宁华
  • 14篇侯树勋
  • 13篇李大伟
  • 13篇顾新
  • 13篇马远征
  • 13篇马华松
  • 12篇吕艳伟
  • 12篇李淳德
  • 12篇薛庆云
  • 12篇朱加亮
  • 12篇陆明
  • 12篇李涛
  • 12篇海涌
  • 11篇李中实
  • 11篇赵会

传媒

  • 48篇中国康复医学...
  • 12篇中国骨与关节...
  • 8篇中国康复理论...
  • 8篇中老年保健
  • 4篇现代康复
  • 3篇中日友好医院...
  • 3篇中华中医药学...
  • 2篇中国医疗器械...
  • 2篇中华老年医学...
  • 2篇康复学报
  • 2篇第三届康复医...
  • 2篇第三届全国康...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华结核和呼...
  • 1篇医药与保健
  • 1篇华西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继续医学教育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保健医苑

年份

  • 4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7篇2016
  • 5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 4篇2007
  • 3篇2006
  • 7篇2005
  • 17篇2004
  • 5篇2003
1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康复病历的内容结构与数据标准研究被引量:1
2025年
目的阐明康复病历(包括电子病历)在康复医学临床实践和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解析康复病历的结构、核心内容及数据标准,构建适用于康复医学的标准化病历数据架构和核心数据集,并探讨康复数据在绩效评估和支付结算中的应用。方法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的核心分类《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11)、《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 Beta-3),构建了康复病历的数据架构、核心内容和数据标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康复病案首页数据在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按病种分值付费(DIP)和病例组合指数(Case Mix)等康复医疗统计和支付方式中的应用。结果提出了一套系统的康复病历标准框架,涵盖患者基本信息、康复诊断、功能评估、康复治疗处方、阶段性评估及出院总结等关键架构。分析ICD-10/ICD-11、ICF和ICHI Beta-3等工具在病案术语、编码和评估领域的系统应用方法和数据标准。构建规范化的康复病历数据结构和数据标准可以显著提升基于病案首页的康复医疗数据报送质量,从而提升康复服务质量控制水平,有效地支持优化康复医保支付机制,并有助于建立基于DRG和DIP等康复医疗绩效评估与康复支付方法体系。结论康复病历的结构化和数据标准化是康复质量控制的重要工具。系统地应用WHO-FICs分类标准,对标国家相关规范,构建标准化的康复病历架构与核心数据集,基于ICF方法标准化康复医疗流程,并开发基于ICD-11和ICF的康复评估工具、辅助诊断和治疗系统以及辅助术语、编码系统,能够有效提升康复病历质量,实现康复病历数据与其他医疗数据的互操作性和共享,从而提高康复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杨亚茹邱卓英邱卓英王忠彦张萌吴士勇张萌刘小燮杨延砚曾斌刘小燮谢欲晓杨延砚郑洁皎曾斌周谋望杨剑谢欲晓许光旭辛晓佳郑洁皎张鸣生田益凡
关键词:国际疾病分类
康复电子病历数据标准化研究
2025年
目的探讨康复领域电子病历的数据标准体系,聚焦康复电子病历的术语与编码标准、数据结构与重点内容。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规范》和国际标准化组织以及健康信息互操作性标准(HL7)等相关组织发布的电子病历标准架构,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框架,基于《电子病历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并依据《电子病历基本数据集》和《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构建康复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和内容以及数据标准。结果康复电子病历的数据结构应严格遵守电子病历结构,分为临床文档、文档段、数据组和数据元四个层次,包含基本信息、诊断信息、干预信息和费用信息4大内容领域。康复电子病历在传统临床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了与康复治疗相关的内容。WHO-FICs参考分类的应用为康复电子病历疾病和健康功能描述以及康复干预提供诊断标准、功能描述工具、编码工具和术语词表索引工具。研究详细说明了康复电子病历在4个主要类别的数据结构和内容范畴,细化了电子病历中康复内容的填报颗粒度,为康复电子病历提供了详细的数据填报指导。结论康复电子病历的标准化对于提升康复医疗服务质量、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康复电子病历的发展必须以国家和国际标准为基础,在通用的电子病历数据结构和标准下,构建纳入疾病诊断、功能描述和评定以及康复干预等核心数据的康复电子病历数据体系,提升康复电子病历数据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
田益凡荀芳叶海燕刘叶张赢心杨亚茹王忠彦张萌张萌杨延砚刘小燮周谋望杨延砚许光旭曾斌周谋望叶祥明谢欲晓许光旭王一吉郑洁皎张鸣生
关键词:康复电子病历数据标准
康复门诊病历数据标准化研究
2025年
目的分析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结构和标准,为提升康复门诊医疗质量、制定医保支付政策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病历书写基本规范》和《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依据《门(急)诊诊疗信息页质量管理规定(试行)》,并结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框架,确定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框架和数据内容,探讨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标准。结果构建了康复门诊病历的数据框架,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就诊过程信息、诊疗信息以及费用信息4项内容。通过应用WHO-FICs的参考分类ICD-10/ICD-11、ICF和ICHI Beta-3可以标准化制定康复门诊病历的诊断标准和术语,并用于疾病的诊断、功能描述和评估以及康复干预的编码,以提升康复门诊病历数据的上报质量,进而提升康复质量控制水平。结论康复门诊病历结构化和数据标准化是实现康复数据共享的基础。WHO-FICs分类标准用于康复门诊病历的疾病诊断、功能描述和评定以及干预等领域的术语和编码以及评估,为实现康复门诊数据的共享与互联互通以及优化康复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叶秦晴叶海燕田益凡张赢心杨亚茹王忠彦张萌张萌杨延砚刘小燮周谋望杨延砚许光旭曾斌周谋望叶祥明谢欲晓许光旭王一吉郑洁皎张鸣生
关键词:数据共享
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结构、内容和数据标准化研究
2025年
目的探索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化,涉及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的结构、内容和数据标准,旨在提高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化水平,提升数据填报质量,为医保支付、医院绩效考核、康复学科评价等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方法基于国家卫生健康委《病历书写基本规范》《电子病历共享文档规范》《住院病案首页数据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6版)》相关规范,分析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的结构和内容。系统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分类家族(WHO-FICs)参考分类《国际疾病分类》(ICD-10/ICD-11,ICD-9-CM-3)、《国际功能、残疾和健康分类》(ICF)和《国际健康干预分类》(ICHI Beta-3)进行疾病诊断、功能描述和评定以及康复干预,形成规范化的术语体系和编码方法。结果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涵盖住院患者信息、住院信息、诊疗信息和费用信息四大板块。ICD-10/ICD-11是康复住院病案首页中的入院诊断和出院疾病诊断的标准和编码工具。ICD-11推荐的3大功能评定工具WHODAS 2.036项版本、简明示范残疾调查、通用功能领域以及ICF可用于康复功能评定和评定结果的编码。ICHI Beta-3和ICD-9-CM-3可用于病案首页中的手术和操作编码,也可用于康复干预项目的编码。结论康复住院病案首页是对康复病历相关内容的总结,也是康复住院数据上报的工具,需要根据康复医疗的特点进行细化和优化,并且补充必要的数据。应该全面推动ICD-11/ICD-10、ICF和ICHI Beta-3/ICD-9-CM-3分类标准的应用,从而提升住院患者疾病和功能诊断数据的准确性。基于ICD-11和ICF补充相关的功能评估结果数据,运用ICHI Beta-3/ICD-9-CM-3对康复干预进行编码。提升康复病历和康复住院病案首页质量,是康复医疗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也为基于康复住院病案首页的数据分析与应用奠定了循证数据基础。
叶海燕秦晴刘叶田益凡张赢心杨亚茹王忠彦张萌张萌杨延砚刘小燮周谋望杨延砚许光旭曾斌周谋望叶祥明谢欲晓许光旭王一吉郑洁皎张鸣生
关键词:住院病案首页数据标准化国际疾病分类
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部屈曲训练对腰椎活动度的影响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腰椎融合术后早期腰部屈曲训练对于腰椎活动度和内固定安全性的影响。方法纳入2013年9月至2014年6月,66例于我院接受腰椎间盘切除、单节段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患者,所有患者术后无神经根损伤、感染、切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使用计算机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33例,男19例,女14例,年龄22~58岁,平均(41.21±9.95)岁;对照组33例,男17例,女16例,年龄29~57岁,平均(42.91±8.17)岁。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后康复锻炼,此外,试验组于腰椎融合术后第4周开始进行循序渐进的腰部屈曲训练。分别于术后第12、24、52周摄腰椎正侧位以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评价内固定是否牢固,并测量患者腰椎屈曲活动度。术后18个月行腰椎手术节段CT检查,评价椎体间植骨融合情况。结果术后12周,试验组腰椎最大屈曲角度(20.91±2.58)°显著大于对照组(17.33±3.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试验组腰椎最大屈曲角度(24.73±3.23)°显著大于对照组(19.09±3.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52周,试验组腰椎最大屈曲角度(29.85±3.03)°显著大于对照组(20.67±3.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8个月,CT显示两组融合率均为1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内固定松动、移位、断裂现象。结论对于单节段腰椎融合术后患者,术后早期腰部屈曲训练有助于促进腰椎活动度恢复,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胡鸢侯树勋吴新宝周谋望秦江石秀秀唐金树李利朱加亮吕艳伟李涛李淳德王宁华谢欲晓林朋李中实海涌赵会薛庆云顾新马华松陆明马远征李大伟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
康复指导对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程度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患者围手术期治疗前后焦虑程度的状况,探究术前康复指导对患者术后焦虑程度的影响。方法 2014年8月8日至2015年2月1日,我院收治52例腰椎退行性改变患者,其中男23例,女29例;平均年龄(43.55±12.21)岁,平均病程(14.26±8.31)个月。按观察组和对照组1∶1比例分配,观察组由康复医师、治疗师在术前、术后全程予以康复指导,对照组则由护士进行常规康复指导。术前和术后1周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两组患者疼痛和焦虑情况,比较两组间的差异并分析两组术前、术后疼痛与焦虑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VAS分别为(6.85±1.87)分和(7.38±1.63)分,SAS分别为(46.42±10.82)分和(50.35±10.10)分,两组评分具有可比性(P〉0.05),术后两组VAS分别下降为(1.19±1.36)分和(1.73±1.43)分,SAS分别下降为(30.08±6.86)分和(35.12±10.08)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于对照组。此外,在相关性分析中,所有患者VAS与SAS具有相关性(P〈0.05)。25例存在焦虑症状的患者中,以41~50岁女性占绝大多数(18例,72%),23例(92%)病程〉1年,16例(64%)接受至少2种以上的保守治疗方法,经术前医护人员指导及手术治疗后,轻中度焦虑患者均有明显减少。结论择期手术的患者存在心理焦虑的状态,其中与疼痛、病程、性别以及对疾病的预期转归等因素有关,予以正确术前康复指导,特别是心理疏导,在消除患者恐惧、积极面对手术以及对日后恢复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秦江侯树勋周谋望吴新宝李利吕艳伟朱加亮李涛石秀秀胡鸢唐金树任能田宇李淳德王宁华谢欲晓林朋李中实海涌赵会薛庆云顾新马华松陆明马远征李大伟
关键词:康复腰椎脊柱融合术围手术期焦虑
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康复模式研究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腰椎退行性疾病行单节段手术后采用不同康复模式的治疗效果,提出适宜的腰椎术后早期康复模式。方法在北京9家三级甲等医院纳入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等腰椎退行性疾病,首次行单节段(L_(4~5)或L_5~S_1)腰椎管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385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91例,女194例;年龄18~84岁,平均50.1岁。采用队列研究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220例,采用现行骨科康复模式进行术后康复治疗;观察组165例,除接受常规术后诊疗外,采用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进行术后康复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3~5天、12周±7天、24周±7天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疼痛程度;术前、术后12周±7天及术后24周±7天进行改良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椎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结果术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手术情况、VAS评分、改良ODI得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5天、术后12周±7天、术后24周±7天观察组的VAS评分分别为(3.0±1.9)分,(1.5±1.3)分,(0.9±1.2)分,均低于相应对照组的(3.5±2.1)分,(2.0±1.8)分,(1.3±1.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7天及术后24周±7天观察组的改良ODI得分分别为(17.7±14.7)和(8.1±10.5),均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的(22.1±17.5)和(13.6±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周±7天、术后24周±7天观察组的腰椎JOA评分改善率分别为(65.2±26.6)%及(81.8±20.9)%,均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的(59.50±27.52)%和(74.46±23.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康复一体化模式可改善腰椎退行性疾病术后患者的疼痛及功能评分,适合作为腰椎术后早期康复模式。
刘京宇周谋望侯树勋吴新宝李危石喇高燕李玲唐金树朱加亮郭险峰吕艳伟李淳德王宁华谢欲晓林朋李中实海涌赵会薛庆云顾新马华松陆明马远征李大伟
关键词:腰椎脊柱融合术康复多中心研究
肘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1
2016年
目的探讨肘关节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我院共收治107例肘关节骨折患者,其中男50例,女57例;年龄13~85岁,平均43岁。骨折AO分型:A型17例,B型42例,C型48例;软组织损伤分型:C0 15例,CI 27例,CII 38例,CIII 27例。关节软骨损伤:重49例,轻40例,无18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0.3~26天,平均6天。其中肱骨下端骨折66例,尺骨鹰嘴骨折41例;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钢板螺钉88例,张力带19例。术后肘关节功能采用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评分标准评定,对年龄、性别、骨折AO分型、软组织损伤分型、关节软骨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治疗方式、关节面复位质量、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早期:〈术后30天;延迟:≥术后30天)、术后并发症10个因素对肘关节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07例切口I期愈合。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57~7.68个月,平均(6.19±0.33)个月。骨折于术后3~6个月获临床愈合。术后出现肘关节活动度〈80°患者4例,异位骨化2例,神经损伤4例,固定物松动1例。肘关节功能按照HSS评分:优47例,良31例,可14例,差15例,优良率为72.9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关节软骨损伤、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共3个因素对肘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年龄两个因素是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关节软骨损伤、开始功能锻炼时间均可明显影响肘关节功能恢复。术前调整患者身体状态,进行康复宣教,早期给予患者对症心理疏导,术中选用合适的内固定,并确保牢固固定,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以便最大程度恢复肘关节功能。
石秀秀唐金树吴新宝周谋望朱加亮吕艳伟李涛秦江曹晶晶胡鸢吴金玲孙海燕李淳德王宁华谢欲晓林朋李中实海涌赵会薛庆云顾新马华松陆明马远征李大伟侯树勋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康复LOGISTIC模型
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8
2016年
目的观察肘关节骨折术后早期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3年6月至2015年3月,我院收治肘关节骨折患者101例,其中男55例,女46例;年龄13~85岁,平均(41.79±16.99)岁;依据国际内固定研究学会AO分型,A型18例,B型21例,C型62例;根据闭合性骨折的Tscherne软组织损伤分型:C0 15例、CI 31例、CII 34例、CIII 21例。所有患者均采取切开解剖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后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1)和对照组(n=50),观察组在术前进行康复宣教,术后即进入康复期,由康复医师以及治疗师进行康复指导;对照组术后早期未介入康复,待骨折稳定后自行锻炼。术后12、24周分别评定肘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ague scale,VAS)、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HSS(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功能评分;对所有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随访24周,VAS评分:术后12周,观察组(1.24±1.46)分,对照组(1.22±1.23)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周,观察组(0.53±0.95)分,对照组(0.84±1.1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ROM:术后12周,观察组(104.27±21.96)°,对照组(88.98±3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观察组(117.84±26.06)°,对照组(105.40±31.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HSS功能评分:术后12周,观察组(80.08±16.67)分,对照组(69.02±18.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4周,观察组(89.71±8.90)分,对照组(81.56±18.0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肘关节骨折术后康复治疗的早期介入能改善患者肘关节的功能及预后,但肘关节的疼痛缓解与康复开始的时间无关。
曹晶晶唐金树周谋望吴新宝朱加亮吕艳伟李涛石秀秀孙海燕吴金玲胡鸢秦江李淳德王宁华谢欲晓林朋李中实海涌赵会薛庆云顾新马华松陆明马远征李大伟侯树勋
关键词:肘关节骨折康复
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矫正训练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17
2007年
目的:以已形成异常步态模式的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针对性步态训练,借此了解相对固定的异常步态模式改善的可能性及训练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条件的26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对患者步态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进行针对性训练。分别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8周后对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患侧下肢平衡下负重能力、步态和步行速度进行评价。结果:经过4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经过8周康复治疗患者下肢FMA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步态评分在第8周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肢负重能力在4周末和8周末均有非常显著提高(P<0.001)。患者步行速度在4周末没有显著提高(P>0.05);8周末均有显著提高(P<0.001);后4周效果更明显(P<0.001)。结论:针对性步态训练可以改善相对固定的异常步态。
侯来永谢欲晓孙启良
关键词:脑卒中偏瘫步态
共1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