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杰
-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卫生部卫生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论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技术被引量:7
- 2013年
- 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术(PB-OLT)是一项成熟的原位肝脏移植技术.与经典原位肝移植术(ST-OLT)相比,背驮式肝移植术避免了术中对肝后下腔静脉的阻断,无需术中临时性门腔静脉分流(portocaval shunting)及体外转流术.该法节省了手术时间,减轻了术中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改善了术后移植肝恢复状况.本文分析肝静脉解剖变异与经典背驮式肝移植术式选择的关系.术中选择合适的肝静脉吻合方式可以减少术后流出道梗阻、血栓形成、稳固性腹水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提高肝移植术后患者生存率,改善肝移植的预后.本文提出了背驮式肝移植术的术式参考标准.
- 叶啟发赵杰明英姿成柯彭贵主张毅孙培龙鲁力李育玮
- 关键词:背驮式肝移植术肝静脉
- 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2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的原因、诊断与治疗。方法:对本院28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28例患者中确诊细菌感染47例次(47%),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23例次,真菌17例次,结核杆菌5例次,卡式肺囊虫2例次,6例次未找到明确病原菌。感染的中位时间为移植术后79.50d,平均时间为移植术后84.64d;感染时间分布为:术后3个月之内14例,3~6个月10例,6个月之后4例。28例肺部感染患者中并发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6例,其中13例行机械通气治疗,12例治愈。本组28例患者中,共治愈24例,死亡4例。结论:肾移植术后肺部感染多发生于术后半年尤其是3个月内,病情发展迅速,发展为ARDS后治疗难度加大,预后差,感染病原体多样,确诊困难,影像学检查意义非常必要。早期联合抗细菌、抗病毒、抗真菌及抗支原体治疗,及时调整免疫治疗方案,有低氧血症表现时需无创鼻导管/面罩吸氧,加强营养及患者自身抵抗力,适时予以呼吸机辅助呼吸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 赵杰明英姿牛英叶启发
- 关键词:肾移植术肺部感染
- 心脏死亡供者肾移植4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2
- 2012年
-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心脏死亡无偿器官捐献(DCD)供者移植后的恢复情况及此类供体对受者及移植物术后的影响。方法:对48例终末期肾病患者接受DCD捐献的肾脏后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并对其术前和术后的诊疗及随访血肌酐、移植物及受者存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8例受者中无1例出现移植肾原发性无功能(PNF),18例受者术后出现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其发生率为37.5%,DGF组与无DGF组受者及移植肾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P=0.098,P=0.447)。48例受者中有7例(14.6%)受者移植肾丢失,其他41例受者随访时间为0.5-23(中位数8)个月,39例(95.1%)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在1,3,6,12个月移植物的存活率分别为95.7%,93.0%,90.0%,87.5%,患者的存活率分别为100%,94.9%,90.0%,87.5%。结论:在我国尚无脑死亡法的环境下,DCD是解决我国器官移植界瓶颈的重要手段,是器官来源的重要部分,并且有着较好的短中期预后。
- 明英姿叶启发邵明杰佘兴国刘洪叶少军成柯赵杰万齐全马颖赵于军牛英刘炼张盛朱利军
- 关键词:肾移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预后
- 无心跳脑死亡兔模型的建立及生命体征变化被引量:4
- 2013年
- 目的 建立渐进性颅内加压脑死亡模型,观察撤除抢救措施后脑死亡至心脏死亡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方法 将新西兰兔15只随机分为实验对照组(A组)、脑死亡4h组(B1组)及脑死亡8h组(B2组),每组5只.A组维持麻醉8h,开颅置入10号Foley球囊导管后不加压,B1、B2组加压复制脑死亡后分别维持4、8h,监测脑死亡建立过程中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呼吸频率(RR)变化及撤除抢救措施后MAP、HR值变化,记录停止抢救至心脏死亡时间.结果 脑死亡组颅内加压后,平均动脉压明显上升(P<0.01);脑死亡组在停止抢救后0.5、3.0、6.0 min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止抢救后,4h组心脏存活(16.20 ±5.80) min,8h组心脏存活(15.20±3.1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渐进式颅内加压诱导脑死亡后,通过呼吸机辅助呼吸及血管活性药物等措施,能较长时间维持脑死亡机体血流动力学稳定.脑死亡后,心脏功能未随时间的延长而衰退.停止抢救后,MAP、HR呈渐进性下降.
- 范晓礼叶啟发钟自彪张远乔兵兵赵杰
- 64例脂肪变性供肝临床肝移植疗效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脂肪肝临床肝移植的疗效,为边缘供肝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自2002年至2011年407例供肝中筛选出80例脂肪肝。其中男性69例,女性ll例。年龄20~54岁不等。80例中有16例重度脂肪变性(≥60%)供肝因合并严重灌注性损伤而予剔除,其余64例脂肪变性供肝(steatosis liver donor,SLD)按脂肪肝严重程度分为轻s1组(〈30%,n-22)、中s2组(30%~50%,n-25)、重s。组(≥600A,n=17)。随机抽取无脂肪肝80例作为so对照组。结果so组、s-组、S。组、S。组移植物早期肝功能延迟恢复发生率分别为5Voo、9.1%、20%、29.41%。S。组2例发生原发性无功能(PNF)占11.76%(2/17),占sI。D移植后PNF发生率的3.12%(2/64)。结论SLD移植后移植物早期肝功能延迟恢复的发生率以及近期并发症发生率虽较无脂肪变性者高,但不影响移植后疗效。S1~S2组移植术后1年内死亡率与SLD无相关性。重视SLD移植后并发症的处理,特别是加强术中、术后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防治,改善微循环,加强护肝治疗,减少近期免疫制剂用量,可取得与正常供肝同样移植疗效。
- 叶啓发明英姿赵杰彭贵主张毅
- 关键词: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