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洁 作品数:10 被引量:106 H指数:7 供职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几种不同方法估算农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以甘肃庄浪县为例 被引量:8 2016年 通过采样分析,结合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及2006年耕地质量评价土壤有机碳数据,采用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对庄浪县农田表层(0~20cm)土壤固碳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最大值法和分类定级法(高)对同一地区农田土壤理想固碳潜力估算结果差异不大.最大值法估算庄浪县农田表层土壤理想固碳潜力为1.13 Mt,而分类定级法(高)估算的理想固碳潜力为1.09 Mt.2分类定级法(中)、饱和值法、加权法这3种固碳潜力估算方法求得庄浪县农田土壤现实固碳潜力分别为0.37、0.32、0.28 Mt,约为理想固碳潜力水平的1/3.3采用分类定级法(中)、饱和值法和加权法估算现实固碳潜力,有机碳密度增量依次为6.76、5.21、4.56 t·hm^(-2).按照庄浪县近30年农田表层(0~20 cm)土壤的固碳速率,达到现实固碳潜力水平大约需要24~34 a.4在县域尺度上估算现实固碳潜力,加权法优于饱和值法,饱和值法优于分类定级法(中);估算理想固碳潜力,分类定级法(高)优于最大值法. 师晨迪 许明祥 邱宇洁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固碳潜力 农田土壤 陕西省农田土壤物理障碍评价 被引量:5 2016年 为了探明陕西省农田土壤物理障碍状况,2013年在全省选取了228个调查点,对1100多块地的农田土壤紧实度进行了调查,从土层厚度、土壤容重和紧实度几方面评价了农田土壤物理障碍状况。结果表明:(1)陕西省农田土壤耕层厚度平均为17.3 cm,其中陕北地区耕层较薄,平均为14.4 cm;全省犁底层平均厚度接近20 cm,其中陕北、关中和陕南犁底层厚度平均为14.5、18.1 cm和20.1 cm。(2)全省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25 g·cm-3,其中陕北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35 g·cm-3,容重偏大;全省犁底层土壤容重平均为1.49 g·cm-3,陕北、关中和陕南地区犁底层容重都明显偏大,影响作物根系生长。(3)陕西省农田耕层土壤紧实度平均为781 k Pa,犁底层紧实度平均为2901 k Pa。全省耕层土壤紧实度尚合适,但犁底层土壤紧实度过大,形成明显的障碍层。 石磊 许明祥 董丽茹 师晨迪 邱宇洁关键词:农田土壤 耕层 犁底层 紧实度 黄土丘陵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深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被引量:20 2013年 以黄土丘陵区林地(刺槐和柠条)、撂荒地及坡耕地3种土地利用类型为研究对象,以浅层土壤(0—100 cm)为对照,采用有机碳密度分组法对不同利用类型深层土壤(100—400 cm)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3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其含量的变化范围为0.09 1.76 g/kg,分配比例变化范围为4.19%32.24%;各利用类型下亚深层(100—200 cm)、深层(200—400 cm)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为浅层的12.4%39.8%,分配比例为浅层的28.7%66.2%;随土层深度增加,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的降幅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表现为刺槐林地>撂荒地>柠条林地>坡耕地;2)各土地利用类型下同一土层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不同,浅层、亚深层和深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表现为林地>撂荒地>坡耕地。3)退耕还林还草增加了浅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却降低了亚深层、深层土壤轻组有机碳含量及其分配比例,即与浅层土壤相比,植被恢复相对增加了深层土壤有机碳的稳定性。 马昕昕 许明祥 张金 邱宇洁 脱登峰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深层土壤 轻组有机碳 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有机碳累积动态 被引量:13 2014年 采用时空互代法,以不同年限坡改梯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SOC)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陇东黄土丘陵区黄绵土在坡改梯后近50 a内,农田0—6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处于持续累积状态,20—40 cm与40—60 cm土层SOC较坡耕地的增幅分别为54.6%和52.4%,大于表层增幅 (33.7%)(P〈0.05);各土层SOC随梯田年限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修建初期(0~8 a)累积较快并超过坡耕地SOC水平(P〈0.01),24 a 后有了显著提高(P〈0.05),后期SOC累积变化不显著。2)不同土壤类型及地形下SOC含量及累积速率有所差异,0—20 cm 土层的SOC在黄绵土中累积最为明显,20—40 cm与40—60 cm 两个土层SOC在红粘土中的累积量最为显著(P〈0.05);阴坡表层SOC大于阳坡,梯田修建25 a 后阴坡平均SOC较阳坡高22.1%。3)梯田土壤有机碳的时空变异受土壤类型的影响最大,其贡献率达62.0%,海拔和坡向影响次之,两者可解释20.4%的有机碳的变异;梯田年限和施用有机肥可分别解释11.7%和5.8%的变异。陇东黄土丘陵区坡改梯田土壤在当前经营状况下表现出较弱的碳汇效应。 邱宇洁 许明祥 师晨迪 张志霞 张帅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县域农田土壤近30年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以甘肃庄浪县为例 被引量:9 2014年 通过采样分析,结合20世纪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土壤有机碳数据,对庄浪县农田耕层(0-20cm)土壤近30年有机碳变化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时土壤平均有机碳含量为6.80g·kg^-1,2011年为8.90g·kg^-1.近30年有机碳含量增加了30.9%,表现为碳汇效应.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农田面积约占庄浪县耕地总面积的90%.②在现有管理措施和农田投入下,黄绵土有机碳的稳定水平约为11.0g·kg^-1.有机碳积累量呈现出离稳定值越远变化越大、离稳定值越近变化越小的规律.③近30年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受海拔高度、初始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类型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其中海拔高度对有机碳变化的影响程度最大,初始有机碳含量、土壤类型、产量及有机肥用量对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次之,坡向对有机碳变化的影响最小. 师晨迪 许明祥 邱宇洁 张志霞 张晓伟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影响因素 县域 黄土丘陵区 黄土丘陵区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 被引量:18 2014年 运用地统计学和GIS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县域不同地貌单元土壤有机碳空间变异的尺度效应,尺度划分为县域、县域上三种不同的地貌单元以及与地貌单元相对应的乡镇尺度,结果表明:①各个尺度下有机碳含量均偏低,完整地貌单元尺度与乡镇尺度有机碳均值与变异系数大小顺序不同;②高山区随着尺度的变化,自然因素对变异的影响程度没有显著变化,但低山丘陵区与丘陵沟壑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减小,插值图表现出较小的研究面积有机碳含量信息更丰富;③县域尺度上海拔与土壤类型是导致变异的主控因素,在丘陵沟壑区,所研究的自然因素(海拔、土壤类型、土壤侵蚀程度、田面坡度、坡向)对其影响都不显著;在低山丘陵区,地貌单元上主控因子是海拔与土壤类型,而乡镇尺度上转化为田面坡度;在高山区,地貌单元上主控因子是土壤类型,但乡镇尺度上其主要影响因素变为土壤侵蚀程度。 张志霞 许明祥 师晨迪 邱宇洁关键词:黄土丘陵区 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演变规律及影响因素研究 研究农田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及固碳机制,明确土壤有机碳变化的影响因素,对深入揭示我国农业固碳潜力和途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时空互代法研究了陇东黄土丘陵区梯田土壤有机碳在不同梯田年限、土壤类型、地形地貌等影响因素下的时空分... 邱宇洁关键词:梯田 土壤有机碳 黄土丘陵区 文献传递 陇东黄土丘陵区马铃薯测土配方施肥指标体系研究 被引量:7 2012年 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肥效定位监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究陇东黄土高原丘陵区氮、磷、钾不同配比对马铃薯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施肥处理对马铃薯产量有显著影响。与无肥处理相比,氮磷、氮钾或磷钾配施的增产效果显著,其中氮肥对马铃薯的增产效果优于磷钾肥。当氮肥施用量较低时,磷肥或钾肥的增产效果不明显,体现了氮在肥料3要素中的重要性,磷肥和钾肥相比,磷肥的增产效果略优于钾肥。(2)马铃薯产量随着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速效氮含量达到166.55mg/kg、速效磷含量达到48.82mg/kg、速效钾含量达到343.08mg/kg时,马铃薯相对产量达到最大值。依据相对产量分组建立马铃薯土壤速效氮磷钾养分含量丰缺指标。(3)基于肥料效应函数、最佳施肥量与相对产量回归方程,建立马铃薯推荐施肥指标,马铃薯相对产量小于50%的施肥方案为施纯N 187.14kg/hm2、P2O5137.42kg/hm2、K2O 117.48kg/hm2,相对产量介于50%到90%的施肥方案为施纯N 121.86~187.14kg/hm2、P2O558.22~137.42kg/hm2、K2O 55.32~117.48kg/hm2,相对产量大于90%的施肥方案为施纯N 121.86kg/hm2、P2O558.22kg/hm2、K2O 55.32kg/hm2。 吴永斌 张立功 邱宇洁 师晨迪关键词:马铃薯 配方施肥 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影响 被引量:20 2012年 以黄土丘陵区不同恢复年限的人工刺槐林、人工柠条林和自然撂荒地为对象,以0~100cm(浅层)土壤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植被类型下100~400cm(深层)土壤有机碳(SOC)储量的剖面分布特征和累积动态.结果表明:随土壤深度增加,浅层SOC储量显著降低,深层SOC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储量很高,约占0~400cm剖面SOC的60%.80~100cm土层的SOC储量与深层100~200和200~400cm的SOC储量呈显著线性相关,是0~100cm5个土层中与深层SOC储量变化相关性最强的一层,可用以估算深层SOC储量.人工刺槐林、柠条林、撂荒地表层(0~20cm)SOC储量显著高于坡耕地,而深层SOC储量在不同利用类型间差异不显著.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深层SOC储量呈上升趋势,人工刺槐林和人工柠条林100~400cmSOC平均累积速率分别为0.14和0.19t·hm-2·a-1,人工柠条林与浅层SOC累积速率相当.在估算黄土丘陵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考虑深层土壤有机碳累积量,否则会严重低估植被恢复的土壤固碳效应. 张金 许明祥 王征 马昕昕 邱宇洁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深层土壤 植被恢复 黄土丘陵区 半干旱区县域农田土壤有机碳固存速率及其影响因素——以甘肃庄浪县为例 被引量:11 2012年 通过对甘肃省庄浪县梯田土壤采样分析,结合第二次土壤普查及庄浪县耕地质量评价数据,估算梯田土壤固碳速率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该县农田土壤沟谷台地的有机碳含量最高,沟谷、梁峁坡地次之,沟谷川坪地有机碳最低,不同地形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P<0.05);2)80%的样点土壤有机碳含量在6.0~11.0 g/kg之间,总体上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正态分布,剖面有机碳含量从上至下呈逐渐递减规律;3)现阶段庄浪县0—20 cm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0.02 t/hm2,低于全国耕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平均水平(33.45 t/hm2),近30年0—20 cm土壤固碳速率为C 63 kg/(hm2.a),近5年固碳速率为C 26 kg/(hm2.a);4)在半干旱区县域尺度上,地形部位可解释43%的有机碳变异性,有机肥、坡向和田面坡度三者之和可解释47.1%的有机碳变异性,土壤类型可解释9.9%的有机碳变异性。综合分析表明,庄浪县农田土壤有机碳密度在过去30年间呈增加趋势,可能与庄浪县在60年代开始的大规模梯田建设和水土流失治理有关。 张晓伟 许明祥 师晨迪 邱宇洁关键词:半干旱区 农田 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