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郝敬梅

作品数:8 被引量:69H指数:4
供职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7篇土壤
  • 4篇松林
  • 4篇红松林
  • 2篇游离氨基酸
  • 2篇阔叶
  • 2篇阔叶红松
  • 2篇阔叶红松林
  • 2篇氨基酸
  • 2篇次生
  • 2篇次生林
  • 1篇大兴安岭北部
  • 1篇亚硒酸
  • 1篇亚硒酸钠
  • 1篇野菜
  • 1篇有机氮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碳含量
  • 1篇原始红松林
  • 1篇原始阔叶红松...
  • 1篇植物

机构

  • 8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8篇郝敬梅
  • 7篇崔晓阳
  • 2篇桑英
  • 1篇邸雪颖
  • 1篇鞠敏睿
  • 1篇曹楷
  • 1篇李国江
  • 1篇赵山山
  • 1篇张韫
  • 1篇王海淇
  • 1篇彭红梅
  • 1篇宋立臣

传媒

  • 3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特征及树种吸收反应被引量:9
2014年
以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NH+4-N与NO-3-N为研究对象,采用原位顶盖埋管法,研究2个林地土壤矿质氮供应水平与组成的差异动态。结果表明: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含量均高于次生林,5、6、7月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O-3-N含量低于次生林,其他时段高于次生林;观测期内原始阔叶红松林土壤NH+4-N始终占优势,5、6、7月次生林土壤NO-3-N占优势,其他时段NH+4-N占优势。以红松、白桦分别作为顶级群落优势树种与退化演替群落先锋树种的代表植物,根据各器官氮含量动态与生长动态,对2个树种氮素获取行为模式进行连续研究。结果表明:红松、白桦氮吸收动态与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土壤矿质氮含量动态相似;4—10月红松持续平缓地吸收土壤氮素,5—8月白桦大量吸收土壤氮素并在6月中下旬达到吸收峰期。
郝敬梅张韫崔晓阳彭红梅
关键词:原始阔叶红松林次生林矿质氮
外源硒在森林土壤中的存留及对山野菜植物的施用效果
2007年
以培育富硒山野菜为目标,在森林暗棕壤上进行了5种山野菜施硒试验.硒肥种类为亚硒酸钠,施硒量分别是0.066、0.222、0.666、2.222、6.666 g/m^2.结果表明,暗棕壤对外源亚硒酸钠态硒具有较强的吸收和保持能力,在试验剂量范围内,施入的硒经过1个生长季后仍有70%~97%保留在原施硒土层中.在土壤施硒条件下,典型暗棕壤上生长的多年生山野菜婆婆丁(Taraxacum mongolicum)、小根蒜(Alliummacrostemon)、广东菜(Matteuccia struthiopterls Todaro)、猴腿蕨(Athyrium multidentatum)、小叶芹(Aegopodium alpestre Ledeb)都能高量富集硒,含硒量可达对照的10~100倍以上,但不同植物富集硒的能力存在差异.从硒在土壤中的存留率、植物积累硒的数量、模式以及施用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大部分山野菜适宜的施硒量应在2.222 g/m^2以下,广东菜适宜施硒量应在0.666 g/m^2以下.通过试验得出,暗棕壤施用硒微肥是栽培富硒山野菜的可行途径.
桑英郝敬梅李国江崔晓阳
关键词:森林土壤外源硒
Soluble organic nitrogen in forest soils of northeast China被引量:4
2008年
Soluble organic nitrogen (SON) is recognized as a sensitive indicator of soil nitrogen status. The present work was conducted in the temperate forests of northeast China where soils are typically characterized by high organic matter and high organic nitrogen content, and soil sampling was made in early spring just after the freeze-thaw period. The water extracted SON pools in the organic layer of forest soils were measured within the range from 156.0 mg·kg^-1 to 292.6 mg·kg^-1, a similar magnitude of salt solution extracted SON pools reported in literatures. However, the water soluble SON pools in 0-15 cm mineral soils in present study were much higher (3-10 times) than any other reports, ranging from 58.6 mg·kg^-1 to 125.2 mg·kg^-1. Water soluble SON varied markedly among the soils under different forests and at different sites. The SON in water extracts were posi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to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total nitrogen contents, but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 (MBN). The reasons of the abnormally large SON pools and th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ON and MBN in the 0-15cm mineral soils in this study were specially discussed.
宋立臣郝敬梅崔晓阳
阔叶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土壤中可溶性有机氮的对比被引量:6
2008年
测定了阔叶红松林与人工红松林土壤中的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阔叶红松林可溶性有机氮的质量分数随土壤层次的降低而降低,而人工红松林则随着土壤深度加深而增加;在A11、A12层阔叶红松林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要高于人工红松林,而在AB层则是人工红松林高于阔叶红松林。阔叶红松林3个土层的可溶性有机氮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171.19×10-6、116.39×10-6、78.51×10-6,占可溶性总氮的84.93%、85.58%、92.02%;人工红松林3个土层的可溶性有机氮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84.16×10-6、95.82×10-6、102.87×10-6,占可溶性总氮的75.35%、93.58%、95.11%。阔叶红松林和人工红松林相同层次中的无机氮质量分数、可溶性有机氮/无机氮、可溶性有机氮/可溶性总氮比值差异不显著,可溶性总氮与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差异显著。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与全氮、有机质、可溶性总氮有显著相关关系,而与碱解氮、NH4+—N、NO3-—N、无机氮无显著相关关系。
郝敬梅崔晓阳
关键词:红松林可溶性有机氮
大兴安岭北部试验林火影响下土壤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变化被引量:42
2012年
在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针叶林地进行严密监控下的秋季野外林火点烧试验。通过样地网格布点和火烧前后对比监测,研究林火影响下土壤(0-10cm)有机碳含量的时空动态。结果显示,林火过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因火烧强度和时间阶段而异,各阶段变化的空间格局与林火强度格局相一致。轻、中度火烧对土壤有机碳的即时影响不显著;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显著的小幅递增,平均增幅3.5%~4.2%;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显著回降。重度火烧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有极显著的即时下降,平均降幅14.6%;经过第2年融雪季和雨季后,变化呈两极分化,大部分点位持续大幅度降低(平均降幅25.4%),个别点位大幅度增高(增幅78.7%);至火烧后第3年秋季,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降低点位有机碳含量平均降幅39.9%,个别增高点位有机碳含量增幅却高达107.2%。轻、中度火烧土壤有机碳增高的主导因素是植被和枯落物层有机颗粒物、炭化颗粒物以及半腐烂死细根混入等;而其后期回落则主要与表土层塌缩有关。重度火烧土壤有机碳降低的主导因素是表层有机碳燃烧损失和高温挥发损失,以及后期的侵蚀损失等;其后期局部区域大幅增高,主要是洼地有机碳堆积所致。另外,表土塌缩、烧毁、侵蚀均导致采样深度下延,下层土壤对含量指标的"稀释效应"是土壤有机碳含量变化的重要叠加因素。
崔晓阳郝敬梅赵山山桑英王海淇邸雪颖
关键词:林火土壤有机碳含量
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季节动态变化被引量:6
2010年
以凉水国家自然保护区内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游离氨基酸(TFAA)的质量分数,并分析了其与土壤铵态氮NH4+—N、硝态氮NO3-—N、有机质、全氮、水解氮的质量分数及含水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原始红松林及其次生林的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都在7、8、9月呈现"V"型变化趋势;在同一月份中,TFAA、NH4+—N、NO3-—N之间具有相同的差异性关系,不同月份差异性不同。对土壤A层各形态氮素的质量分数及土壤基本性质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土壤游离氨基酸的质量分数与铵态氮、硝态氮、有机质、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及含水率之间均不相关。对土壤A0及A层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可知:土壤游离氨基酸质量分数与铵态氮、硝态氮、全氮、水解氮质量分数以及含水率均相关性极显著(p<0.01),与有机质质量分数不相关。
鞠敏睿郝敬梅崔晓阳
关键词:原始红松林次生林游离氨基酸
温带森林土壤游离氨基酸含量动态及测定方法研究
近年来,传统矿质氮营养理论遭遇了新观念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有机氮(特别是氨基酸氮)也是重要的植物氮源。研究土壤氨基酸在生态系统氮循环中的作用对于重新认识森林生态系统中氮的有效性,完善再认识森林生态系统氮循环过程,提...
郝敬梅
关键词:根际土壤游离氨基酸
施硒对暗棕壤硒状况和森林蔬菜硒积累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以培育富硒森林蔬菜为目标,在暗棕壤上进行了荚果蕨、小叶芹、小根蒜、婆婆丁等4种山野菜施硒试验。硒肥种类为亚硒酸钠,施硒量为0.10~10.00mgkg^-1,直接施肥范围为0~15cm表土。经过一个完整的生长周期(1a)后测定土壤和植物硒指标。结果表明,典型暗棕壤对外源亚硒酸钠态硒具有较强吸收与保持能力,从低剂量至高剂量施人的硒有90%~70%以上仍保留在原施硒土层内;其中H2O可溶态硒占全硒的6.03%~3.78%,KH2PO4浸提的有效态硒占全硒的19.36%~37.54%,而且土壤全硒、KH2PO4浸提的有效态硒及H2O可溶态硒皆与最初的施硒量呈线性正相关。在土施强化供硒条件下,4种山野菜均能高量富集硒,其含硒量为对照的1.7~158.9倍;不同植物的富硒能力有差异,它们在递增施硒情况下高量富集硒的变化模式也各有特点。总体来看,山野菜含硒量与施硒量之间为非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一定的较低施硒量范围内这种关系则是线性的,线性范围因植物而异;土壤的可溶态硒、KH2PO4浸提的有效硒甚至全硒等指标与山野菜含硒量之间亦均呈明显的非线性正相关,且施硒量较低时其关系亦表现为线性。初步得出,典型暗棕壤控制施硒是在近自然条件下培育富硒森林蔬菜并获取高富硒生物资源的有效途径;不过,强烈搅动的砂砾质暗棕壤却不利于硒肥保持和植物吸收,不适于富硒森林蔬菜栽培。
崔晓阳曹楷郝敬梅
关键词:暗棕壤亚硒酸钠土壤硒森林蔬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