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崑 作品数:55 被引量:269 H指数:11 供职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项目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 天文地球 更多>>
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的选择 被引量:7 2004年 本文采用数量化分析方法 ,对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选择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 ,影响呼伦贝尔草原黄羊春季采食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放牧家畜干扰、水源、人为干扰 ,其次是坡度、坡位、坡向、植被类型、食物丰盛度 ,风向也有一定影响。其采食生境选择的倾向性依次为 :放牧家畜干扰距离 >2 0 0 0m ,水源距离≤ 10 0 0m ,坡度 5~ 2 5° ,人为干扰距离 >10 0 0m ,坡位在中坡 ,植被类型是针茅或针茅 +羊草群落 ,食物丰盛度中等以上 。 金崑 朱辉 马建章 高中信关键词:呼伦贝尔草原 黄羊 春季 聚类分析 Analysis on Landscape Pattern of Habitat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 in Baihe Nature Reserve 2011年 The paper had analyzed landscape pattern of habitat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 in Baihe Nature Reserve.The result showed:① there were altogether 5 069.00 patches at habitat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 in Baihe Nature Reserve,the patch density was 2 595 p/hm2,average patch area was 3.20 hm2,Shannon's diversity index was 2.49,patch richness was 68.00,total length of edge was 19 011 119.91 m,edge density was 97.34 m/km2,and landscape shape index was 35.19.② The quality of habitat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 reduced,patches at the habitat were seriously fragmentized,and it urgently needed to enhance protection and increase investment.The paper suggested connecting fragmented habitats through establishing habitat corridor in nature reserve;strengthening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strictly examining development projects of tourist products;increa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capital investment;adopting effective measures to ameliorate local community environment and relieving the pressure of nature reserve caused by people;intensifying relevant publicity and education,so as to improve quality of habitat of Sichuan golden monkey in the nature reserve and effectively protect this valuable species. 顾志宏 金崑关键词:SICHUAN GOLDEN MONKEY HABITAT LANDSCAPE PATTERN 中国赛加羚羊人工种群保护现状 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是目前在国际上受到高度关注的物种之一,它的角是我国传统中药中一味名贵的药材。赛加羚羊在我国已绝迹几十年。在原林业部领导下,我国甘肃省武威市"甘肃濒危动物研究中心"于1988年开始从... 金崑关键词:赛加羚羊 饲养繁育 回归自然 文献传递 黄河流域湿地分布格局的变化分析 被引量:3 2022年 黄河流域的湿地资源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充分认识其分布格局的变化对科学制定湿地保护管理对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GlobeLand 30全球地表覆盖30 m分辨率数据提取黄河流域的湿地分布,采用空间分析、土地覆被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对黄河流域近20 a的土地覆被特征、湿地覆被类型转移数量和趋势以及湿地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流域整体土地覆被类型以草地为主,其次是耕地和林地,湿地在整个黄河流域的覆被面积比例较小,整个黄河流域的土地覆被结构在2000—2020年间未发生明显的变化;黄河流域的湿地分布较为聚集,且2000—2020年聚集程度呈增长趋势,湿地的破碎化程度有所降低,湿地斑块所受干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近20 a湿地面积呈缓慢增长趋势,与湿地相互转化面积最多的是草地和耕地。优化黄河流域景观格局结构,提高对湿地周边草地与耕地的关注,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并根据流域东西部的不同特征开展保护与发展规划,将有助于黄河流域湿地资源的保护。 彭杨靖 张宇 林乐乐 金崑关键词:黄河流域 湿地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 被引量:13 2021年 2019年4—10月,利用访问调查法和样方调查法对海南长臂猿(Nomascus hainanus)食源植物展开调查,确定了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研究表明,海南长臂猿采食的食源植物有166种,隶属于52科99属。在雨季(5—10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47科88属148种。在旱季(11月至翌年4月),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有39科61属90种。在雨季,海南长臂猿可采食成熟果实的植物种类较多,相对更容易获得食物。而在旱季能够取食果实的植物种类减少,结果量较低、且分布不集中,因移动需要付出一定的能量,因此会增加对植物嫩叶和花取食的策略或增加食物的摄入来弥补所消耗的能量。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食源植物种类丰富,食性和食物多样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这是海南长臂猿对生境以及气候变化长期适应的结果,也体现了其食性的可塑性。研究结果可为了解海南长臂猿取食策略,制定该物种保护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唐玮璐 毕玉 金崑关键词:海南长臂猿 羌塘、可可西里无人区野牦牛种群数量和分布现状 被引量:6 2018年 野牦牛(Bos grunniens)是青藏高原特有的大型有蹄类动物,主要分布在西藏羌塘,青海可可西里、三江源,新疆阿尔金山等地的高海拔生境。我们于2012–2014年在西藏羌塘和青海可可西里对野牦牛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实地调查,并且估算西藏羌塘地区野牦牛种群在11,222–21,072头之间,可可西里野牦牛种群数量在659–1,793头之间。据本次野外调查和历史文献资料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野牦牛种群数量逐年增长,但是其分布区面积却逐步缩减,目前仅分布在几个相对孤立且远离人类居住地的高寒区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人类活动的加强,野牦牛的生存现状依然严峻,我们仍需加强对青藏高原特有物种的保护。 胡一鸣 李玮琪 蒋志刚 蒋志刚 梁健超 林宜舟 黄志文 覃海华 金崑 胡慧建关键词:BOS 青藏高原 种群数量 喜马拉雅山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 被引量:21 2018年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一直是生态学、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山地生态系统生境异质性和生物多样性高,适合研究生物多样性空间分布及其相关机制。喜马拉雅山脉位于青藏高原南缘,是全球生态热点区域。其地形复杂,海拔落差大(100–8,844 m),具有明显的垂直气候带。本研究通过整合野外调查和文献资料,系统地分析了10目23科160属313种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发现该区域哺乳动物总体及其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都为左偏倚的中峰格局,物种多样性在海拔900–1,400 m之间最高,不同物种子集的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的模式有所不同。UPGMA聚类分析表明,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群落沿海拔梯度可以划分为5个聚类簇(海拔100–1,500 m、1,500–2,000 m、2,000–3,000 m、3,000–4,200 m以及4,200–6,000 m的地区),大致与该地区植被的垂直带分布相吻合。喜马拉雅山地区哺乳动物物种多样性在中低海拔最为丰富,可能跟东洋界与古北界生物群扩散后的交汇地带相关。喜马拉雅山区贯通南北的沟谷是生物扩散和迁移的通道,沟谷内水热资源较好,气候稳定性高,为高山生态系统内各种生物创造了栖息条件。综上,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是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物扩散和交流关键的"生态走廊",应加强对喜马拉雅山沟谷地区的保护,以维系该区域较高的生物多样性。 胡一鸣 梁健超 金崑 丁志锋 周智鑫 胡慧建 蒋志刚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及同域分布动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 2024年 [目的]调查蒙古国珍稀濒危动物戈壁棕熊及同域分布动物多样性和分布格局,为蒙古国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的精准保护、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保护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19年4月-2021年3月在大戈壁保护区A区戈壁棕熊补饲点、水源点和兽径/通道处布设的118台红外相机数据进行分析,编制基于红外相机监测的保护区兽类和鸟类名录,采用分布强度指数和相对多度指数分析戈壁棕熊及其同域分布野生动物的分布强度和相对多度,比较主要兽类空间分布格局,探讨其分布特征与物种间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调查累计59271个红外相机工作日,鉴定出兽类6目13种、鸟类10目48种。兽类以荒漠生境典型物种为主,也包括干旱山地生境物种和部分古北界、全北界广布种;鸟类涵盖典型荒漠、半荒漠和干旱草原鸟种以及山地裸岩区典型鸟种和典型湿地鸟类。鸟类中19种为当地留鸟,占全部鸟种数的39.6%,其余29种为候鸟,仅在迁徙季短期停留于戈壁中的各绿洲。获得主要兽类独立照片23312张,蒙古野驴的独立照片数最多,其次为野骆驼、戈壁棕熊。戈壁棕熊的分布强度表现为从保护区东部到西部逐渐降低,大多数有蹄类动物分布强度呈从西部到东部减弱趋势;食肉动物中各物种在不同绿洲呈现不同分布强度。10种大中型兽类中,戈壁棕熊相对多度指数(20.61)最高;食草动物中,蒙古野驴相对多度指数(17.26)最高。[结论]大戈壁保护区主要兽类分布强度在不同绿洲间存在差异,可能与其生境选择偏好和捕食者/猎物的分布有关,也是荒漠生态系统动物群落竞争共存机制作用的体现。多数物种在不同生境类型间的相对多度指数存在差异,尤其是有蹄类物种,对水源表现出明显依赖性。建议围绕水源点开展持续监测,进一步摸清大戈壁保护区A区的物种多样性 薛亚东 孙戈 李佳 德力格尔其木格·达瓦苏仁 阿木古郎·洛布桑金巴 李广良 李广良 金崑 肖文发关键词:物种多样性 红外相机 甘肃民勤蒙原羚及鹅喉羚栖息地现状 <正>蒙原羚(Procapra gutturosa)又称黄羊、蒙古瞪玲,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主要分布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自治区,在甘肃省民勤县曾有分布。鹅喉羚(Gazella subgutturosa)别名长尾黄羊,为国... 顾志宏 金崑文献传递 蒙原羚亚成体外部形态及消化道若干指标的测量分析 2005年 对在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旗猎捕到的蒙原羚(Procapragutturosa)亚成体的外部形态及消化道若干指标进行了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蒙原羚亚成体的体重平均为27.47kg,体长平均为105.37cm,尾长平均为10.94cm,肩高平均为56.55cm。蒙原羚亚成体胃(含胃容物)的总重为5.26kg,占体重的19.15%;瘤胃(含胃容物)重(平均3.81kg)占胃总重的72.43%;肠道总长为2708.86cm,是体长的25·71倍;小肠总长为1909.87cm,占肠道总长的70.50%;大肠总长为798.99cm,占肠道总长的29.50%。蒙原羚亚成体兼有精饲者和粗饲者的特征。 金崑 程竹 高中信 马建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