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晨望
- 作品数:106 被引量:967H指数:15
-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经济管理更多>>
- A pharmaco-fMRI study on pain networks by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fter sumatriptan injection
- 王渊张明金晨望
- 文献传递
-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被引量:26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1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CT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2~70岁。8例患者有发热、干咳的临床表现。9例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单侧肺或者双侧肺中外带肺野或胸膜下磨玻璃样病灶,病灶处于动态变化中,具有多样性、多灶性的特点。增粗血管穿行病灶内、支气管气像在本病中较为常见。胸腔积液少见。结论NCP的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再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及临床特点,可对NCP做出初步诊断,是对核酸金标准的有效补充。
- 高璐张静平杜永浩金晨望牛刚杨健郭佑民强永乾
- 关键词: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 定量CT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肺部改变的可行性分析被引量:6
- 2022年
- 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模型的定量CT方法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部改变评估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3月确诊的22例COVID-19患者影像学资料,采用定量CT方法检测病变范围占全肺体积百分比(LOV%)和病变质量(Mass),并进一步评估CT定量检测的准确性;使用ROC曲线分析定量CT参数对不同临床分型COVID-19患者的区分力。结果22例确诊患者中,9例重型患者,13例普型患者。以人工判读作为参考标准,CT定量方法与参考标准对病变体积测量结果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934)。所获得的LOV%与Mass值在不同临床分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中存在差异。普通型患者LOV%在0.05%~5.67%之间,重型患者LOV%为5.00%-36.68%。普通型和重型患者的Mass值也有显著差异(56.8vs516.4)。识别重型患者的最佳LOV%阈值为10.37%,最佳Mass值阈值为160(曲线下面积1.000,敏感度100%,特异性100%)。结论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定量CT方法测量COVID-19肺部病变LOV%与Mass的变化,能够更加客观精准的对COVID-19患者进行临床分型,观测疾病进展,及早诊断危重型患者,对临床干预治疗具有重要提示意义。
- 陈静金晨望郭佑民沈聪于勇段海峰于楠
- 关键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计算机辅助诊断
- 家庭聚集性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初步探讨被引量:23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家庭聚集性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和CT表现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7日至2月1日收治确诊的3组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男4例,女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组家庭CT征象均符合早期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伴或不伴肺小血管增粗。第一组,首诊2人核酸阳性,妻子无症状,但首诊CT阳性;丈夫有症状,首诊CT阴性,2天后复查CT阳性。第二组,夫妻同时发病,CT和核酸均为阳性。第三组,3人同时起病,CT表现均为阳性,但儿子第3次核酸检测才确诊,其余2人首诊核酸检测阳性。结论新冠肺炎早期阶段的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和CT表现存在时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潜在因素,正确认识这种差异,有利于早期阻断人群聚集的传播途径。
- 杜永浩金晨望杨健陈天艳张曦张丹丹杜红文张蕴郭佑民牛刚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肺球形病变内钙化点位置的定量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研究钙化点偏在率(Ecc)对肺部良恶性球形病变预测的可行性。方法收集经病理或随访证实的肺球形病变患者240例(恶性病变170例、良性病变7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CT扫描。使用NoduleCAD软件分割、提取肺球形病变及其内部的钙化点,将球形病变内CT值〉120HU定义为钙化密度,具有钙化密度且面积大于3个像素的区域定义为钙化点。分别计算良恶性肺球形病变内钙化点中心距与钙化点边缘距的比值,即Ecc。采用x2检验比较良性与恶性病变之间钙化点出现率的差别;采用Mann—Whitney秩和检验比较良恶性球形病变内Ecc的差异;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分析Ecc对钙化点性质预测的诊断效能。结果在240个病灶内,计算机共检出钙化点65个,其中恶性钙化点18个,分布在10个病灶内;良性钙化点47个,分布在16个病灶内。良恶性病变Ecc的中位数(上下四分位数范围)分别为0.80(0.28~1.29)、3.01(1.52—4.47),良性病变的Ecc明显低于恶性病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83.000,P〈0.01)。以Ecc=1.00作为截点,良性钙化点多位于病变的内1/2带[61.70%(29/47)1,而恶性钙化点多位于病变的外1/2带[77.78%(14/18)1,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117,P〈0.01)。以Ecc=1.72作为良恶性钙化点的截断值,其对良性钙化点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83.1%、77.8%、81.5%,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0.804。结论Ecc从数值上展现了良恶性肺球形病变内钙化点的位置特征,有望成为定量诊断建模的理想参数,为量化诊断提供依据。
- 王秋萍冯筠金晨望强永乾于楠郭佑民
- 关键词:肺肿瘤钙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
- 脑内5-HT参与SⅠ及SⅡ脑区痛觉调控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英文)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利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分别在施加色氨酸耗竭氨基酸混合物(TRP-)和配平氨基酸混合物(BAL)前后,对健康志愿者施加痛性电刺激,观察健康志愿者应用TRP-或BAL前后SⅠ区及SⅡ区的激活情况差异,探讨脑内5-羟色胺(5-HT)在SⅠ及SⅡ区中的分布情况及其在痛觉调控中的作用。方法:实验采用两阶段交叉设计。TRP-和BAL配方参照经典的Young氏方法。右利手健康志愿者6名,分别于服用TRP-和BAL前后施加1倍痛阈(服药前痛阈)电刺激,同期进行全脑fMRI扫描,应用功能性神经图像分析(AFNI)软件包进行后处理,以显示服用TRP-或BAL前后SⅠ及SⅡ区的激活差异。使用SPSS14.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服用TRP-前后,双侧SⅠ区、SⅡ区均出现激活,其激活体积在服用TRP-前后具有明显差异(P<0.05),服用TRP-后,上述脑区激活体积增大;(2)服用BAL前后,上述脑区激活体积未见明显差异(P>0.05);(3)服用TRP-前后,志愿者1倍痛阈具有明显差异(P<0.01),服用TRP-后,志愿者痛阈明显降低。服用BAL前后,志愿者1倍痛阈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中枢神经系统中,5-HT起着重要的镇痛作用。服用TRP-后引起急性色氨酸耗竭(ATD),可以降低脑内5-HT水平,引起志愿者痛阈降低。应用TRP-前后,SⅠ区,SⅡ区激活体积具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这些脑区不仅参与痛觉调控,而且可能直接参与5-HT对痛觉的镇痛作用。
- 王微微张明王渊金晨望闫斌麻少辉
- 关键词:痛觉功能磁共振成像
- 基于皮肌炎/多发性肌炎相关间质性肺疾病患者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机器学习影像分型的分类模型
- 2023年
- 目的探讨基于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的模型对PM/DM相关间质性肺疾病(DM/PM-ILD)影像分型进行分类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0年11月间就诊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为DM/PM-ILD的患者107例,共采集胸部CT 315例,由2名资深影像科医生对图像影像分型进行预分类[包括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NSIP)105例,机化性肺炎(OP)90例,非特异性间质性肺炎合并机化性肺炎(NSIP+OP)66例,寻常型间质性肺炎(UIP)35例,弥漫性肺泡损伤(DAD)19例],采用ANOVA分析检验各影像分型组间的基线临床信息差异。以4∶1的比例通过分层随机抽样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采用3D slicer分割各肺叶,重建为3 mm^(3)的体素后使用Pyradiomics库提取全肺及各肺叶影像组学特征。通过对5组分别构建随机森林基分类器后再投票集成为最终模型以实现多分类目标。在基分类器构建过程中,首先通过SMOTETomek综合采样实现样本组间平衡,随后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L1项正则化的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进行特征筛选。基于影像组学特征构建Radiomics模型,增加性别、年龄信息构建Radiomics^(+)模型。基分类器、集成模型分别使用平均准确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效能。结果NSIP、OP、NSIP+OP、UIP、DAD各组年龄[分别为(57±13)岁、(53±8)岁、(54±10)岁、(44±11)岁、(46±8)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82,P<0.001)。在Radiomics模型中对NSIP、OP、NSIP+OP、UIP、DAD各组,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87、0.91、0.91、0.96、0.99,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1、0.82、0.79、0.93、0.89。在Radiomics^(+)模型中,对NSIP、OP、NSIP+OP、UIP、DAD各组,训练集的AUC分别为0.89、0.91、0.92、0.97、0.99,测试集的AUC分别为0.84、0.82、0.78、0.94、0.90。结论联合胸部CT影像组学特征及性别、年龄信息,利用机器学习构建的Radiomics^(+)模型对D
- 李春辉何立宇张静平韩婷婷朱冰洁郭佑民金晨望
- 关键词:皮肌炎多发性肌炎
- 输入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CT表现被引量:23
- 2020年
-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NCP)的胸部CT影像学表现,为早期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病史、流行病学病史、实验室检查结果及胸部CT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男6例,女4例,年龄22~70岁。8例患者临床表现有发热、干咳。9例在影像学上表现为单侧肺或者双侧肺中外带肺野或胸膜下磨玻璃样病灶,病灶处于动态变化中,具有多样性、多灶性的特点。增粗血管穿行病灶内、支气管气像在本病中较为常见。胸腔积液少见。结论NCP的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再结合流行病学病史及临床特点,可对NCP做出初步诊断,是对核酸金标准诊断的有效补充。
- 高璐张静平杜永浩金晨望牛刚杨健郭佑民强永乾
- 关键词: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
- 家庭聚集性早期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与CT表现的初步探讨被引量:10
- 2020年
- 目的初步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家庭聚集性发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和CT表现的时间变化规律。方法回顾性分析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27日至2月1日收治确诊的3组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新冠肺炎患者(男4例,女3例),对其临床资料和CT表现进行分析。结果3组家庭CT表现均符合早期表现:两肺胸膜下多发磨玻璃密度影(ground-glass opacity,GGO),伴或不伴肺小血管增粗。第1组,首诊两人核酸阳性,妻子无症状,但首诊CT阳性;丈夫有症状,首诊CT阴性,2天后复查CT阳性。第2组,夫妻同时发病,CT和核酸均为阳性。第3组,3人同时起病,CT表现均为阳性,但儿子第3次核酸检测才确诊,其余2人首诊核酸检测阳性。结论新冠肺炎早期阶段的临床症状、核酸检测和CT表现存在时间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有可能是疾病传播的重要潜在因素。正确认识这种差异,有利于早期阻断人群聚集的传播途径。
- 杜永浩金晨望杨健陈天艳张曦张丹丹杜红文张蕴郭佑民牛刚
- 关键词: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首诊临床特征及CT征象纵向演变
- 2020年
- 目的:探讨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首诊临床特征及CT特征纵向演变规律,为其诊治提供辅助决策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首诊临床资料及纵向CT影像资料,评价病灶性质、分布和病灶严重程度总评分。采用χ^2检验比较CT病变性质变化。结果:53例普通型COVID-19患者中,41例有疫区或感染患者接触史;发热(75.5%)为最常见症状;出现症状后10天内CT上肺内病灶以磨玻璃影(65.7%、40.5%)为主,第11~16天时则以混合性病灶为主(33.6%);第17天以后病灶性质趋于多样化;病灶分布呈两肺多发、肺野后部及外周为主;肺内病灶严重程度总评分在第11~16天达峰值,随后逐渐减低。结论:普通型COVID-19患者CT征象纵向演变存在一定特征性,能够为该疾病的临床诊疗提供决策依据。
- 金晨望金晨望张静平刘慧通梁昱栋曹新山曹新山白璐杜永浩杜永浩杨健张明刘军
- 关键词: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