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忠烈

作品数:22 被引量:83H指数:6
供职机构: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嘉兴市科技局资助项目嘉兴市科技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血管
  • 6篇成像
  • 5篇造影
  • 5篇磁共振
  • 4篇动脉
  • 4篇血管造影
  • 4篇肿瘤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数字减影
  • 3篇数字减影血管...
  • 3篇细胞
  • 3篇减影血管造影
  • 2篇胸腺
  • 2篇张量成像
  • 2篇体层摄影
  • 2篇体层摄影术
  • 2篇轴索
  • 2篇轴索损伤
  • 2篇文献复习
  • 2篇细胞肿瘤

机构

  • 15篇嘉兴市第二医...
  • 6篇嘉兴学院
  • 3篇复旦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医学...

作者

  • 21篇陆忠烈
  • 7篇易亚辉
  • 6篇赵宏伟
  • 6篇刘虎
  • 4篇马春燕
  • 4篇苏刚
  • 3篇李旭
  • 3篇姚振威
  • 3篇吕海娟
  • 3篇尤锦
  • 3篇顾文江
  • 2篇王春华
  • 2篇周建胜
  • 2篇汤伟军
  • 2篇朱佩云
  • 2篇周海航
  • 2篇肖跃将
  • 1篇吴景凯
  • 1篇沈文艳
  • 1篇陈徐艰

传媒

  • 6篇医学影像学杂...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浙江临床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江苏医药
  • 1篇浙江医学
  • 1篇放射学实践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华耳鼻咽喉...
  • 1篇中华消化外科...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6
  • 1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侧咽后颈内动脉一例
2018年
患者女,79岁。因“突发言语不清,左侧肢体乏力2d”门诊拟“急性脑梗死”收住入院。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3年,自述服药控制良好;无糖尿病、高脂血症病史。查体:神志清楚,血压160/71mmHg(1mmHg=0.133kPa),心率78次/分,律齐;眼球活动正常,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偏左,颈软,左侧肌力4级、右侧肌力5级,病理征未引出,深浅感觉未见明显异常,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5分,洼田饮水试验4级。
赵宏伟陆忠烈
关键词:颈内动脉咽后CT血管造影
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和抑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两种方式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比较MRI肝脏快速容积采集序列(LAVA)增强扫描和抑脂扰相梯度回波序列(FS-SPGR)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10月因血精、血尿、夜尿增多等泌尿系统临床表现在嘉兴市第二医院就诊或实验室检查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异常者9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决定患者增强扫描序列。采用LAVA增强扫描患者44例,采用FS-SPGR增强扫描患者48例,检查后3个月内进行首次穿刺或手术获得病理资料确诊。应用诊断性试验计算两种增强扫描方式的诊断总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约登指数(Youden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采用χ2检验比较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果 16例患者经LAVA增强扫描诊断为前列腺癌,在增强图像上表现为"快进快出",结节状占位灶在动态增强早期明显强化;16例患者经FS-SPGR增强扫描诊断为前列腺癌,在增强图像上显示占位灶呈不均匀强化。两种方式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的总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LAVA和FS-SPGR两种方式增强扫描诊断前列腺癌准确性相似,但采用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时间较短,两种方式增强扫描对前列腺癌均有较大诊断价值。
刘虎乔洪梅沈维英朱佩云陈泽鑫陆忠烈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磁共振成像
指(趾)骨骨髓炎的影像诊断
2010年
目的:探讨指(趾)骨骨髓炎的X线、CT、MR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抗炎治疗愈合、症状明显好转的指(趾)骨骨髓炎的X线、CT和MR表现。结果:36例中,有外伤史21例,有异物刺入史15例;骨质破坏36例,关节受累12例,骨膜反应6例,死骨形成7例,软组织肿胀36例。X线漏诊1例籽骨骨髓炎,CT、MR均能较早发现病灶并正确诊断。结论:指(趾)骨骨髓炎的发生与割伤、异物刺伤关系密切。MR检查是早期诊断指(趾)骨骨髓炎有效方法,但不能普及。X线平片只能作为基本检查和观察疗效的复查。CT能较早地同时发现骨髓、骨皮质、软组织的改变,可作为诊断指(趾)骨骨髓炎的常规检查。
陆忠烈吴卿杰
关键词:骨髓炎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的CT检查特征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总结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腹部CT检查的影像学特征,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0月6日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1例原发性腹茧症致小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入院时、住院10h后行腹部CT检查。完善术前准备后急诊行剖腹探查,术后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行病理学检查。观察腹部CT检查结果:腹部包块影像学特征、肠梗阻程度、包块内肠管情况、系膜内血管走行及其周围的纤维包膜。记录手术治疗情况、术后血常规、生化指标、凝血指标、术后恢复情况及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随访期间患者情况。采用电话及门诊方式随访,了解患者饮食情况和有无腹痛腹胀、呕血、便血等症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CT。随访时间截至2015年10月31日。结果入院时腹部CT检查:(1)腹部CT检查冠状位平扫:不全性肠梗阻征象,左侧腹部局部小肠肠管扩张积气,无特异性征象。(2)腹部CT检查平扫:肠管周围见增厚纤维包膜,呈包膜征;聚集成团及扩张扭曲的小肠肠管,呈香蕉状;其小肠系膜聚集、牵拉及扭转,系膜内血管走行异常。(3)腹部CT检查矢状位重建图像:纤维包膜茧样包裹聚集成团及扩张扭曲的小肠肠管形成一巨大包块,呈花瓣状,固定于腹后壁。(4)腹部CT检查冠状位重建图像:厚薄不一的纤维包膜环状包裹聚集成团及扩张的小肠,其系膜内血管走行分布异常。住院10h后复查腹部CT:(1)腹部CT检查冠状位平扫:肠梗阻征象较前明显加重,扩张肠管较前增多,扩张程度加剧。(2)腹部CT检查平扫:典型肠梗阻征象,较前加重,聚集成团、扩张水肿、积液积气的小肠肠管内有多个液平面。患者顺利行肠粘连松解+纤维包膜切除术。术中见腹腔内有一巨大包块�
李斌冯联忠陈徐艰张斌忠陆忠烈沈文艳董来荣
关键词:腹茧症肠梗阻体层摄影术
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肺部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在鉴别肺部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肺部病变患者83例,其中53例肺癌患者设为观察组,30例肺部良性病变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胸部DSCT双能量增强扫描,分析比较两组病灶虚拟平扫(VNC)值、延迟25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_(25s))、延迟25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25s)、延迟60s时的碘增加值(Overlay_(60s))、延迟60s时的碘浓度(碘浓度60s)及Z值(Overlay_(60s)-Overlay_(25s))。结果观察组患者VNC值、Z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Overlay_(25s)、碘浓度25s、Overlay_(60s)、碘浓度60s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可用于辅助鉴别诊断肺部良恶性病变。
苏刚倪耿欢刘虎潘豪王鹏飞单惠萍易亚辉陆忠烈
关键词:肺肿瘤肺疾病
胸腺囊肿CT诊断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探讨胸腺囊肿 CT 征像。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9月~2014年9月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胸腺囊肿 CT 表现。结果肿块呈弧形、类圆形、圆形、兔形、鸡心状、逗点状;边界光滑5例,毛糙1例;肿块形态在两次扫描间有变化4例;位于升主动脉右前方3例,左前方2例,正前方1例;肿块有负 CT 值5例,肿块轻中度强化3例,无强化2例。结论与升主动脉前半周关系密切的形态可变、负 CT 值肿块,对胸腺囊肿的 CT 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价值。
顾文江朱佩云刘虎陆忠烈费鸣剑
关键词:胸腺囊肿体层摄影术X
二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和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序列对门静脉系统成像技术的比较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比较二维快速平衡稳态进动序列(2D-FIESTA)和肝脏容积加速采集序列(LAVA)对门静脉系统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肝硬化组)和25例无肝疾病及相关疾病患者(正常组)行2D-FIESTA扫描及LAVA扫描,分别测量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的直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符合情况。结果:2D-FIESTA和LAVA对门静脉系统各组血管直径的测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门静脉系统的癌栓及解剖变异都能很好地显示。肝硬化组中门静脉主干、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直径明显大于正常组。结论:2D-FIESTA和LAVA可以比较满意地评价门静脉系统的情况,两者各有优势。
赵宏伟陆忠烈吕海娟马春燕
关键词:门静脉造影术LAVA
小脑上动脉解剖变异的DSA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研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从2007年8月~2008年12月的137份,常规脑血管造影的DSA片。结果:本组病例SCA重复变异发生率右侧为4.4%,左侧为5.8%,双侧重复变异为0.7%。小脑上动脉起源于大脑后动脉发生率右侧为2.2%,左侧为1.5%,双侧为0.7%。小脑上动脉提前分岔发生率右侧为1.5%,双侧为0.7%。结论:DSA了解小脑上动脉的解剖变异对指导脑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以及神经外科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
陆忠烈赵宏伟尤锦顾文江张宏远
关键词:小脑上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6
2011年
旋转DSA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第一次被应用在神经放射学领域,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广泛应用,各种医学图像处理软件相继被应用,使得图像三维重建技术与旋转DSA有机地结合(3D-DSA),可以通过一次旋转投照获得满意的三维血管影像,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3D-DSA技术及其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刘虎陆忠烈
关键词: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颅内动脉瘤三维重建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联合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与弥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技术(DTT)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天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DAI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将两组感兴趣区(ROI)平均FA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DAI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运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通过病灶的纤维束特征。结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DAI早期FA值(胼胝体压部0.647±0.069、胼胝体膝部0.615±0.043、内囊前肢0.541±0.065、内囊后肢0.639±0.035)较对照组(胼胝体压部0.748±0.045、胼胝体膝部0.729±0.058、内囊前肢0.622±0.038、内囊后肢0.667±0.027)FA值显著降低(P<0.001)。胼胝体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736,P=0.001)。DTT较好显示感兴趣区白质纤维束形态,更直观显示脑白质损伤程度。结论 DTI联合DTT是DAI患者检查的敏感方法,FA值评估是DAI程度的重要依据,DDT可观察神经纤维束受损范围。
易亚辉周海航陆忠烈肖跃将马春燕刘虎苏刚汤伟军姚振威
关键词:弥散张量成像磁共振成像弥漫性轴索损伤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